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南渡北归》读后感?
  • 2、"南渡北归"是好书,但感觉作者倾向性强,未必全符合史实,是不?
  • 3、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 4、如何评价《南渡北归》?
  • 5、南渡北归经典语录?
  • 6、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 7、南渡北归台版和大陆版有区别吗?
  • 8、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本书的吗?
  • 正文

    1、《南渡北归》读后感?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做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国破家亡的悲哀、颠簸流离的痛苦和满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恨。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乱世中他们秉承爱国之志,怀报国之心,尽个人之力,挺起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胸膛,在乱世之中共同唱响了一曲道德和学术上的民族佳音。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师,指在某一领域(尤其是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在其他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人,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大师多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存在能推动国家建设、文化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师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幸运。而在《南渡北归》中描述的战争年代,他们大多数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这是战争对大师们开的一个冷酷的玩笑。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又从昆明到四川李庄,为了保存学术上的成就和文化的成果,大师们如同落水狗般颠沛流离于战乱之中,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对于大师们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

    2、"南渡北归"是好书,但感觉作者倾向性强,未必全符合史实,是不?

    我看过《南渡北归》的大部分内容,说心里话,不是很喜欢这部书,感觉作者主题先行,对历史的事实尊重不够,缺乏分析;读了以后,感觉心里很不舒服。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坚持论从史出,而不应该以偏概全,更不能罔顾事实。当然,这里也应该指出,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革命的发生,大量颠倒是非,混搅黑白的事情出现了,知识分子本身受到了撕心裂肺的冲击,这也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谈论这些问题时,还是应该客观理性,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诉诸情感,让人无法接受。当然,该书不是历史著作,而是类似文学作品,所以,也不必过于苛责作者。同时,我也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人们一定会越来越客观冷静的看待近百年的历史巨变,并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推进这个社会继续前进,而不是继续把这片土地作为鏊子,把民众作为烙饼,循环往复的折腾下去。我在阅读了《白鹿原》小说以后,愈加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巨变过程中的悲哀与无奈。

    3、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离别。所谓南渡,描写抗战发生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归,则是指他们再回归中原的故事。第三部:离别,是全书最揪心也是最发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师,七零八落,悲欢离合,一言难尽……

    《南渡北归》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傅斯年、梅贻琦、陈寅恪等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知道在这些人名字的背后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历史。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会认为用伟大来形容一个人的人格似乎太矫情。但读了《南渡北归》这本书,我知道,用伟大形容这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实在不够。我甚至为自己以前不清楚这段历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长思,感触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国外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海归与几十年后的新生代“海龟”有较大的不同,在当年海归的梦想里,有成就一位学术界大师的心愿,没有捞个大官或弄个百万富翁的追求。心中装满的是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与抱负。在他们回国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会考虑到地域、薪资、职称的问题。那一代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唤醒了失落的灵魂,这让我明白了,简单而执着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实的人生,而抵不住诱惑的心灵,终究没有依托。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中有的部分写得过分实在,怒气和怨气都跃然纸上,有点儿像中国的工笔画,重彩。相比之下杨绛先生写的《干校六记》,更像是中国的水墨画,写意,叫读者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去体会平淡中的惨痛。

    也许是家庭与年龄的原因,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更加有感触,也更想走近那个时代了解那段历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学时也曾赶上空袭,不过招考的大学和考生都有准备。考试时间过半赶上空袭,试卷有效,否则在警报过后用第二份考题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报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这隆隆的炸弹声中考上当时在遵义的浙江大学化工工程。当时的浙大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容纳一千多名师生,只好在遵义、湄潭和永兴场三处。那时遵义都没有电灯,更别说是湄潭和永兴场了。当时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住宿都在永兴场的江西会馆及楚馆。二年级学生理、农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师范在历史名城遵义。黔北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远离战火的一块安乐土。加上风景优美,更有名师授业,难怪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来到湄潭后说浙江大学很像剑桥,有一种田园诗般的乡土生活和宁静的学术空气。

    家父1946年夏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考上公费留学,去瑞典学冶金。九年后,学成归国。

    《南渡北归》读后感

    出国前家父在杭州灵隐寺留影

    这三个月的时间,与大时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却了自己,也忘记了整个世界。所谓安静,那是真正安静的三个月,自己仿佛是一粒穿越时空的浮尘,在那战乱频发、炮火纷飞的年代,跟着那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呼吸着他们的呼吸。情恸难抑之处,泪水长流,不能自已。

    我通过《南渡北归》这本书,走近那个年代,走近父亲......读完已两月有余,灵魂似乎还在那段历史中徘徊,深感与父亲同在,不愿归来......

    .

    掩卷合十影孤燈,

    北歸南渡夜自橫。

    風在花溪聽萬籟,

    吹來一片月光聲。

    4、如何评价《南渡北归》?

    1、《南渡北归》三册作为畅销读物,闲来无事当作稗官野史,厕上读物,娱乐一下,还是很好的。

    2、岳南先生确实独具慧眼,选题和制作独出机杼,别出心裁。这本书大卖,上了畅销榜,几年下来,却也挣了不少钱。

    作为畅销书来看,几个元素也全了:独特的选材,吸引眼球的民国、抗战、儒林;独特的解说角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多处用语夸张轻佻,结论斩钉截铁,能够有效煽动读者情绪;结构上模仿水浒传式的叙事方式,以讲故事为主。不过为了显示作者功力,每一章后面附注内容较为丰富(友提:本书的真正价值是藏在附注里的那些史实)。

    3、《南渡北归》三册,不是史学专著也非演义小说,类似吾国的报告文学。

    且不论其语言粗鄙,逻辑跳跃性混乱,最关键的是分不清哪些是“报告”,那些是“文学”。戏说有余,精彩不足,照猫画虎,不伦不类。

    对历史人物随意性的凭空臆测,乱安设各种莫须有的心理活动;用词行文粗鄙,胡乱类比或形容;叙事线索较为散乱,看了半天不知道说了谁,围绕谁,这个毛病在后面两册尤为明显。

    4、《南渡北归》三册,材料详实、梳理到位(夸他了,是指每章后面的注释),正文部分却是失之于轻薄轻佻,沦落于野史演义了。有人评论:本书作者,缺史家之大视野,少史家之大悲悯,无史家之深思考,更多的是虚无主义加戏说的史观。信夫!

    本来岳大师手握大好题材,不落政见窠臼,刻绘士林众彦,这是一个极好的选题,可以出几本流传久远的经典,奈何史识不够,史观缺失,下笔轻浮,臧否率意,终究变成山寨中的战斗机了。不过也好,毕竟畅销,浪得虚名,挣钱不少。

    5、一言以蔽之:

    烂厨子坏了好材料。

    6、友情提醒:

    学人如果误买此书,建议只看附注,就是只读每章后面的注释部分,正文真的不用看了。

    至于腰封上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中国最后一批大师”这一类狗屁不通的话,纯粹是广告包装,历史虚无主义的说法,贩卖焦虑,属于胡说八道。

    5、南渡北归经典语录?

    南渡北归经典语录

    据一位学生回忆:“陈先生(陈寅恪)上课一丝不苟,多数时候先抄满满满两黑板资料,然后再闭上眼睛讲。他讲课总是进入自我营造的学术语境和历史语境,似乎把世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此时的陈寅恪,右眼视网膜剥离,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

    ——岳南 南渡北归

    政治的精明,首先要依靠人民的觉悟。如果没有养成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就不会有肯为自由而战的人民;没有肯为自由而流血流汗的人民,就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岳南《南渡北归》

    6、如何评价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是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台湾时报十大年度好书《陈寅恪与傅斯年》《风雪定陵》作者岳南巅峰力作。 胡适、陈寅恪弟子、百岁历史学家何兹全,傅斯年、李济弟子、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联袂推荐。

    CCTV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投资拍摄由《南渡北归》改编成的大型电视剧。

    《南渡北归》作者岳南耗费8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关于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南渡北归》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

    《南渡北归》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7、南渡北归台版和大陆版有区别吗?

    《南渡北归》最开始由大陆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5月),分为《南渡》、《北归》、《离别》。同年5月,台湾的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也出版了三册的《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伤别离》。说到两者的区别,其实也就是删减幅度的差别。最开始在大陆出版的时候,由于和言论有关的限制等因素,不得不削足适履。台湾版的《南渡北归》则是完整地体现了岳南这部著作的原貌。2013年5月-7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了《南渡北归》,并将《南渡》、《北归》、《离别》每一册分为上下册,谓之“增订大字版”,其中《南渡》是未删减版,《北归》和《离别》未知(想来应该只是减小了删减幅度),并且披露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部分相关资料(想必这些资料在台湾版里应该也有)。由于我不是《南渡北归》的读者,所以部分信息仍然很模糊,望提问者见谅。希望我这模糊不清的回答能给您一些帮助。

    8、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本书的吗?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古与今的相互辉映让人感叹,中国,该会为此刻骄傲。为了展现出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这就是梁思成们和《南渡北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