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牛虻读后感(牛虻读后感200字?)

牛虻读后感(牛虻读后感200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牛虻读后感200字?
  • 2、牛虻读后感600字?
  • 3、《平凡的世界》读后有哪些感受?
  • 正文

    1、牛虻读后感200字?

    牛虻 感想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成长,是艰难的啊。就好像一群小鹿,谁有勇气,谁跑得快,谁就活下来;否则,就被淘汰。挫折中是难免要流眼泪的,擦干了,站起来,就长大了,坚强了。用牛虻自己的话说,他从死亡那里走来,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对朋友的坦诚、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投入、对死亡的蔑视,永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楷模。虽然生命已尽,但爱与希望永存!对于牛虻来说,他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对权贵如饥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应该破除这层羊皮,直刺狼的心脏。牛虻是个强者,真正的强者!

    2、牛虻读后感600字?

    上帝和儿子 ——《牛虻》读后感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这首小诗,是牛虻最后的字迹,写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场,然后他死了。 他死得很艰难,因为给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么爱戴他,他们拿枪的手在颤抖,他们的泪在脸上淌,可他们还是必须杀死他,那是工作。在无数发子弹声后,牛虻还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弹,可是死得那么坚强,那么灿烂。 蒙泰尼里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他注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他注定被自己逼疯,最后,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疯了,还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没有因为他的忠诚而对他忠诚。 亚瑟是可怜的,琼玛的一个巴掌把他从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难,他全忍了下来,终于,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见到了琼玛,他们相爱,却得不到永远。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时间,她也痛苦着。而正当她知道他还活着,她可以释然,她可以渐渐忘记自己曾经的错误时,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 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亚瑟在苦难中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憎恨那些虚伪的祷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无论如何,他还是爱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够在余生好好爱他,他就会满足,他就会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里没有这样做,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可是他的选择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作为伟大的红衣主教,选择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注定是慈悲的,他注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忏悔,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接受忏悔而已。他并不能为人们做什么,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里,更救不了亚瑟。可是蒙泰尼里不懂,一直都不懂,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是多么得不公平,可是他却不了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里只有那个空洞的上帝。 而当蒙泰尼里终于醒悟,而真的必须面对天堂抑或地狱里的那个上帝时,他又会说什么,他还爱上帝吗?还坚持自己的信仰吗?他会后悔,一定会。他会明白,并把上帝砸成碎片,他会把上帝从心里扔掉,他真心爱的,是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一切已经晚了,天堂是无限高的,地狱是无底深的,他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 再次忏悔吗? 于是无补……

    3、《平凡的世界》读后有哪些感受?

    《平凡的世界》扬扬百万字,厚厚三大部,鸿篇巨制,每每读起,都忍不住彻夜持卷,通宵不眠。她的语言不甚华丽,她的主人公也不“高、大、上”,但通篇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令我对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钟情。

    是夜,万籁俱寂,她会引我心无杂念地穿越回改革开放后,1975年到1985年间的西北黄土高原上那个叫“双水村”的小地方,跟随孙少平忍饥挨饿地去上学、去背石头、去下井挖煤,跟随孙少安举步维艰地持家、负重前行地跋涉。

    我为他们坎坷的命运和夭折的爱情,为他们的悲欢与苦难、努力与奋争,为他们的平凡与不凡,揪着心,流着泪,感叹着,也感动着。

    她是那样给人以力量,通篇灌注了一种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没有人像路遥这样,把苦难描写的这般淋漓尽致,有些情景让人不忍淬读。但他没有把苦当做荣耀,而反复吟诵的是人在苦难面前的不屈态度。

    你看,当“揽工汉”少平稚嫩的皮肉被石头磨得血肉模糊的时候,他依然“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当“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压到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眼睛被汗水淹的火辣辣地疼,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的时候,这个年轻人怀里依然揣着本心爱的《牛虻》。

    穷,也有尊严;苦,也要追求;累,也不放弃精神给养。此时,我们看到了支撑一个人战胜苦难的巨大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信念就会更坚定,内心就会更强大、坚韧,百折不挠。

    为此,作者路遥通过主人公字里行间发出感慨:劳动,是光荣而幸福的,是值得尊重和骄傲的。一个人,无论多么贫寒,也不要把不幸当做负担,而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做真正的自己生活的主人!

    这样的作品,读来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苦难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这种对苦难的崇高感,正是当今很多人骨子里缺少的纯纯的正能量!

    她是那样给人以温暖,书中到处弥漫着一股涤荡心灵的热流。如果说少平的“闯”和“拼”让人振奋,那么少安的“善”和“义”, 更让我为之肃然起敬。作为长子,他从小就深知家里光景的艰难。6岁就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父亲一起撑起破烂家,可以说,他自始至终都负重累累。

    但是,不管家庭多么“烂包”,他从不嫌恶和泄气,他义无反顾地为之放弃了学业、放弃了爱情、牺牲了自我,拼尽了全力,无怨也无悔。有他的供养,弟弟妹妹才得以继续上学;有他支撑,兄弟少平才得以放心去“闯世界”;有他的心怀大爱,不计前嫌,穷苦乡亲才得以在他带领下一起致富。在心灵的世界中,少安是值得敬仰和伟大的,他传递给周围的东西都是有温度的,令人感动的。

    除此之外,全书还有很多细节描述了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和善行,诸如孙玉厚老两口的勤劳朴素、忍辱负重;少安、少平、兰香兄妹几个的自强自立、友善助人;还有润叶、晓霞、金波、矿工王世才师傅、惠英嫂等等真挚的同学情、朋友情、师徒情、乡邻情,让人无不感觉美好而温暖。

    扪心自问,这些发自内心的浓浓暖意不也衬出和敲打着我们自己偶尔藏在衣襟底下的“冷”和“小”么?

    她是那样地真实而缺憾,直面底层的世像百态与无奈挣扎。伟大的作品总是最为平实。书中对农民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种种情境做了生动朴实的描写,那种带着浓重乡音的叙述,描绘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西北黄土地上普通平凡的人们,随处可闻的“信天游”中夹带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不张扬,不矫情,小处着眼,全景式铺排,作者以他赤子般的情怀,以大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转型为背景,把一个家庭的命运从容地延展开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整个身心都贴近泥土、扑向大地。

    然而,当少安面对润叶那封“爱情书”的退缩;当少平经历了种种波折,自甘放弃调回城选择了继续挖煤;当少安的砖厂事业获得成功,妻子秀莲却患上了不治之症,如此种种生活的不完美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然而,畅读至此,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走在大街上,看着从身边匆匆而过的处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们,我常想,也许这里就有当初的“不出去看一看,一辈子都不甘心”的“少平”们吧?

    当理想照进现实,这种城乡结合部里农村青年的出路依然艰难;不得不正视,底层青年对爱情的渴望和追逐,底层民众为摆脱困境而做出的种种挣扎和失败,如此种种的“光景”面前,又有几多无奈。

    虽然路遥短暂的人生嘎然止步,但这部他用生命写就的著作却穿越时空与亘古苍凉,引得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读者这些年默默持久地注目与怀念。

    此时,我都随着他的灵魂一起,虔诚地为这样平凡的人生而歌,为这样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而歌,这般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掩卷良久,仍禁不住为这场令我震撼的心灵际遇热泪长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春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