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书评(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写的好吗?)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书评(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写的好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写的好吗?
  • 2、世界名著《月亮与六便士》的经典语录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 3、《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哪个版本更好?
  • 4、为何《月亮与六便士》里没看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而谈及这本书有些人都会说这句?
  • 5、《杀死一只知更鸟》《围城》《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解忧杂货店》中,最推荐读哪本?
  • 6、怎么才能更好的读懂《月亮与六便士》呢?
  • 7、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 8、您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有什么感触?
  • 9、《月亮与六便士》有哪些经典语录?
  • 10、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比如《月亮和六便士》这一类的?
  • 正文

    1、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写的好吗?

    我认为,《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引人思考的启示录,它不单单是在体现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也不是在歌颂抛弃物质而去追求理想的伟大精神,它最重要的是启发读者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在生活的条条框框下,“月亮”与“六便士”到底哪个更值得我们去追求。而关于这本书是否真的写得好,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一部作品从问世便面临着不同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好与坏都是相对的。

    一、《月亮与六便士》介绍小说主要内容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借一个旁观者“我”之口讲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一生。斯特里克兰原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已至不惑之年的他拥有稳定的工作、漂亮贤惠的妻子、健康可爱的孩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却一夜之间抛妻弃子,只身来到巴黎,为了追寻自己的绘画理想。从此,他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他抛弃一切世俗杂念,完全听从内心艺术的召唤,致力于对艺术之美的探索;经过多年漂泊,最后,他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娶妻生子,创造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

    小说的创作背景

    《月亮与六便士》是以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创作的。作者在游经高更曾隐居的法属塔希提岛后,对高更的生平和故事感慨良多,回到英国后提笔创作了这部小说。但是,除了与高更的人生轨迹基本相同之外,斯特里克兰又是毛姆笔下的一个独特的、极具艺术特征的人物,并非高更的原型再现。而关于小说的名字《月亮与六便士》完全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一位读者发表的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书评中写道“小说的主人公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因此有了《月亮与六便士》这一书名。

    二、《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一部名作,具有毋庸置疑的闪光点

    评价一本书的好坏并没有既定的标准,不同的读者对于好坏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我并非眼光独到、言语犀利的文学评论家,因此仅凭自己的理解来谈谈我心中《月亮与六便士》好在哪里。

    从作品的结构、写作手法上来看,《月亮与六便士》是最真实的虚构

    本书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有人认为:写好第一人称的小说不是那么容易,写好让读者喜欢的第一人称小说更不容易。当然,毛姆做到了。“我”在书中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如同看客一般,将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

    全书采用顺叙的叙事手法,以“我”的口吻夹叙夹议,并没有令读者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但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股真实,仿佛是作者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文中的“我”对斯特里克兰的了解极少,“我”的见闻也是片段性的,往往借他人之口来叙述故事,甚至讲完了说“这也许不值得相信”。同时,“我”作为一名作家,常常对他人表现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一提到某人、某物时,常常荡开一笔,看似离题万里,实际上更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从内容上看,《月亮与六便士》能够引发思考、启迪心灵

    我认为,一本好书必然是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一方面就体现在否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和引导读者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这方面来讲,《月亮与六便士》无疑是做到了的。

    首先,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执着于理想追求、摒弃一切世俗杂念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无疑是极度理想化的。全书看似在赞美主人公为了理想义无反顾的勇敢精神,实际上作者对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孰轻孰重不置可否,这为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在绘画的道路上饱经磨难,他一直穷困潦倒,极度困难的时候,每天只能靠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过活,在这种物质极度匮乏的生活中,他始终痴迷于自己的艺术事业,即便是身患绝症也在坚持创作,这种对理想、对美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因此,“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许多读者在书中感受到了理想的力量,获得了为理想拼搏的勇气,开始去找寻已经被渐渐遗忘的理想。

    另一方面,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书中的“我”面对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霸占朋友妻子、漠视他人生命这些恶劣行径也是相当鄙弃的。另外,书中还有一处值得深思,那就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是否真的具有“美”。虽然在斯特里克兰逝世后,他的作品被视为惊世之作,受到所有人的追捧,斯特里克兰也得到应有的颂扬与赞美,不论是崇拜者还是批评者都毋庸置疑地承认他的个天才,但是对这样一位被奉上神坛的画家,他的作品,文中的“我”表示并不想评判。

    “画家们的意见我不敢苟同,他们傲慢地声称,外行对绘画一窍不通,这种人对艺术作品最好的赞赏,就是沉默或支票簿。这是一种荒唐的误解,以为艺术只是工匠才懂的手艺。艺术是情感的体现,情之所至,人人都能理解。”

    可以看出,“我”对斯特里克兰的作品隐约持着否定态度,这里,作者似乎在提醒人们,对于声名鹊起的印象派画作是否真的具有艺术之美,对于芸芸众生的传统审美观是否还需要坚持。如今,像梵高、毕加索和高更等的印象派画作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被拍卖至天价,可是谁又能保证这不是商业操作、富人起哄显示自己财富的结果呢,作为普通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说出这些画作的美之所在呢?

    三、《月亮与六便士》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月亮与六便士》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小说以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更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但是,关于书中主人公对常人的冷漠、无情、蔑视我不敢苟同,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男权主义气息更体现出这本书的历史局限性。

    斯特里克兰的冷漠、无情与自私令人望而生畏

    我能理解他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怪人,能理解他为了神一般的艺术义无反顾,但他为了自己的“月亮”而无情毁坏他人“六便士”的行为着实让我不寒而栗。他抛家弃子时的干脆利落完全看不出有丝毫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温情,对于真心赞赏他的朋友从来都是恶语相向,讥讽嘲笑,只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和创作需要就拐走朋友的妻子,当成工具一样使用完又无情抛弃,我想,这样的行为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让人嗤之以鼻的吧!

    书中体现出的男权主义已经是历史的糟粕

    大概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男权主义气息。首先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对待女人的极端蔑视的态度,在他眼里他只知道欲望。

    “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病。女人是我取乐的工具;我没有耐心让她们当我的什么助手、搭档、伴侣”。

    尽管在保留着传统父权社会传统的塔希提岛上他与爱塔结为夫妻,但是他任然没有站在灵魂的高度平等的对待过妻子,面对妻子不离不弃的爱,他反而觉得女人就是怪物。“你可以像对待狗一样地对待她们”。

    其次是书中三位女性形象,她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爱情中都处于弱势地位。斯特里克兰太太需要丈夫来确保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维持生活的经济支持;布兰奇需要通过思特里克兰德对自己的爱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但她却永远无法像男人拥有自己一样拥有男人;而爱塔则完全将自己奉献给了斯特里克兰,甘心成为他的附属品。此外,还有书中的社会环境中所体现出的:认为女性只有依靠丈夫养活才够体面、男人抛弃深爱他的女人固然有错,但过错更多其实在女人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小说创作之时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在今天这个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的时代恐怕已经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了。

    四、后记

    从翻开《月亮与六便士》时的枯燥乏味到进入故事正题,感受着斯特里克兰的冷漠无情,他的疯狂事迹一度使我的灵魂为之颤栗,再到读罢全书,慢慢平复一些感性占据的冲动,开始用理性去思考理想与现实、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时,我才发现,这本书真正能带给我的是启发我去思考:并不是天才的我,该以“月亮”还是“六便士”作为自己的目标,而理想与现实又真的是势不两立的吗?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去引得命运对我们的注目,那么是否能像斯特里克兰那样不顾一切显得微不足道。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一直以来都饱受读者争议,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2、世界名著《月亮与六便士》的经典语录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谢谢邀约。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本书的作者说的这句话触动人心,也是这本书中的精华。

    最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被书名打动了,看完之后,明白了«月亮和六便士»书名的意义,我想月亮大概隐喻理想,代表希望,月亮的光在黑暗中愈显明亮,如同理想在现实中的闪光点,给黑的夜一道光明,曙光即将来临之际的希望。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作品。讲述了伦敦一位中年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如何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只身前往巴黎,只为寻找他认为要追寻的理想。

    主人公认为一切身外物都不重要,宁可食不果腹的那段日子有机会赚到一些钱就买颜料画布,然后继续寻找新世界。看到这里灵魂随着他被震撼,特里克兰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摆脱了世俗。

    他的生命中只有一件事最重要,那就是绘画,一个追梦人,用生命换取梦想的实现,就这样犹如昙花一现,却在画出旷世之作后,得病离开人世,后半生纯粹为艺术活着,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吧!

    当今社会,有人为追寻梦想的同时是为了那六个便士,有人为了拥有梦想而放弃金钱,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主人公放弃六个便士是因为他的冷静和理智,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早就看穿了人性的冷漠,为艺术献身,为灵魂摆渡黄泉的精神令人起敬。

    我们生活在世俗的社会里,需要冷静处理发生的一切事端,给社会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思考,努力做好分内事情,心存善念,感恩蓝天白云下的祥和社会,做好自己。

    3、《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哪个版本更好?

    《月亮与六便士》更好的一版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傅惟慈翻译,出版时间2011年。全书语言地道准确,行文流畅,语义饱满,用词优美。

    现摘录其中的佳句与大家共享。

    1.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其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2.美是一种美妙的、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3.我们生在世界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符没有共同价值,意义是模糊、不确定。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财富传给别人,但别人却没有接受这财富的能力。

    4.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

    4、为何《月亮与六便士》里没看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而谈及这本书有些人都会说这句?

    野狐试答

    题主好,“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小说中没有,所以你看不到。

    这句话是一位评论家在评论毛姆小说《人性的枷锁》中人物时说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也说中了毛姆本人,他很喜欢这句话,就把他以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 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取名为《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所以人们谈到这部小说必然提起这句著名的话。

    六便士是英国当时币值最小的银币,在小说中代表物质追求。月亮在小说中代表艺术、代表精神追求。月亮和便士都是圆的、都是银光闪闪的、都是人们所需求的,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你不得不做出选择。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他有着漂亮的妻子和乖巧的儿女,有着稳定的工作,过着安适的生活。突然,他厌倦了这个令一般人羡慕的中产阶级的优越生活,抛妻舍子,只身跑到了巴黎,投身到绘画艺术之中。后来游荡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面对贫困的纠缠和疾病的折磨,他毫不在意,醉心于对艺术的追求,用绘画展示了他的天才,完成了精神上和神的对话。最后和他的作品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和思索。其实也不用为他悲叹,“求仁得仁,何怨之有?”

    毛姆小说胎在腹中的1918年农历7月13日,李叔同告别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正式出家为僧。一个在艺术上,在事业上,在生活方面都很成功的社会名流,突然抛妻舍子遁入空门,从此青灯黄卷,临终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大字。

    李叔同和保罗 高更,和毛姆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都有着强烈的相同性,在众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迷,难以理解。弟子丰子恺对李叔同出家的解释基本为世人公认,丰子恺的大意是:人总要追求更高的东西,李叔同有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有着很大的艺术成就,他完成了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他去寻求更高的东西,那就是灵魂的皈依。物质解决生存,艺术提升生活,只有宗教才能拯救灵魂。

    成语“孔颜之乐”讲的就是这个,“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极力赞美和自己一样安贫乐道的颜回。但古今世俗的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求田问舍。

    物质和精神有着同一性,但时常也存在着矛盾,如何选择和取舍?古今中外这都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5、《杀死一只知更鸟》《围城》《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解忧杂货店》中,最推荐读哪本?

    如果分先后,我个人建议你先读第一本《杀死一只知更鸟》。当然了,这几本小说都是值得读一读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可以推荐你一个先后顺序。仅供参考。

    第一本:《杀死一只知更鸟》儿童视角带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获得心灵的成长。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南方普通小镇。在这里,对于黑人的歧视依然很严重。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黑人被告,强奸白人少女,社会上的声音一边倒,不分青红皂白的要将黑人判处死刑。

    小说里只有小主人公的爸爸,阿迪克斯作为一个开明律师,相信正义,愿意为黑人辩护……

    小说以儿童的视角展开,让我们随着这个小女孩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写出孩子心中直觉的是非对错;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善良、正义、偏见……

    父亲阿迪克期是一位非常典型的绅士。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每天给他们读报纸,所以小女儿没有上学就会识字,这曾让新开的老师很不爽。

    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教给儿子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一个非常无礼的老太太总是非常刻薄用非常难听的话激怒了儿子,致使小男孩破坏了她的花园,阿迪克斯坚持让儿子道歉,道歉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坚强。

    第二本:《追风筝的人》如果说“知更鸟”给你带来的是成长的温馨,那么《追》则让你去面对和回顾,儿时无知所犯之错,带来的悔恨。

    从这个角度说,《追》是残忍的。在那个特殊年代和国度之下,我们看到了人性之恶。

    为什么叫追风筝的人,这里面描述了一个异国他乡很独特的一种风筝游戏。(有兴趣一定要看看这段。)

    而正是在这个让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中,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夺冠军,哈桑则保证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但在哈桑的归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强暴了哈桑。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

    所以整部书,是阿米尔自我忏悔,自我救赎的故事。成年后移居美国内心始终不安的他,又回到了当初的国度,从战乱中救了已死的哈桑的孩子,并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获得自己心灵的救赎。

    哈桑曾那样无所保留的爱着阿米尔,如兄弟一般,他却没能在他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

    第三本:《解忧杂货店》这是一部通俗小说,故事是很温馨的,把它放在第三本来读,主要是缓解《追》可能带来的不适。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我们的生活陷入深渊里的那些时刻。谁不渴望能有指点迷津的人出现呢!

    我觉得,并不是因为爷爷的指点真的有多高明,而是让迷茫的人,迷失的人,失望的人,相信和看见,这个世界永远有这样真诚、纯粹,真心愿意帮助他人的人。

    那是生的希望,那是能够支撑改变的勇气。

    第四本:《围城》这并不是一本“好看”的书,与其说揭示了部分人婚姻的无意义,我觉得,他更让我们看到生活中充满了无意义。

    就像《围城》中著名的经典句子一样:“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其实对于多数人的生活,处处不都是如此吗?但是真的不用看钱先生这么说,我倒是建议看看杨绛先生写得《我们仨》,他们一家人,呈现了美好婚姻的全部意义。

    老话不是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吗?

    真正的钱钟书和杨绛并不像他书里的夫妻一样,他们始终牵手,相濡以沫。再不相信爱情的人都会在他们的相处中,被爱情感动。

    但是,可惜的是,对于大多数而言,却像他笔下的方鸿渐一样。关于婚姻,并不是人人能是钱钟书,并不是人人都能像钱钟书一样遇到生里命里杨绛。

    第五本:《月亮与六便士》如果看《围》会让你对婚姻产生怀疑,那么《六便士》“直接劝离婚了。”

    当然,这是我的一句玩笑话。《月亮与六便士》简直是现在通用的基础语言了。真的是不能不看。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钟小芹有一个让前夫陈屿一眼认定的情节。就是第一次见面时,所有人出门都急着打车,只有钟小芹一个人抬头、宠辱不惊的看圆圆的月亮。这个情节就是化用了《六便士》中的名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也为后来钟小芹的卓尔不群铺设根源吧。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走出家庭、走出世俗生活,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的过程,梵高也有类似的过程。所以,读这一本或者《渴望生活》都能窥见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但是,这一本要薄一些。

    第六本:《百年孤独》为什么这本放在最后呢?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著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基础,并不建议你来读。

    要接触马尔克斯,可以先从他别的作品入手。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比较通俗易懂,而且也能让你初步了解拉美世界。

    6、怎么才能更好的读懂《月亮与六便士》呢?

    读懂《月亮与六便士》,要先读懂三个方面——

    一、读懂书名的含义。

    月亮:是美好、纯洁的象征,也隐喻高不可攀的目标和梦幻般的理想。六便士:很简单,指的是钱,代表着烟火尘埃和一地鸡毛的现实。

    作者把理想和现实并列在一起,就意味着要把两者一路对比下去,探讨一下到底是理想丰满,还是现实丰满。

    二、读懂天才的个性。

    所谓天才,就注定其思维是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个性怪异的天才。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漂亮的妻子,有可爱的孩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然而,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表现出人意料,在40岁那年,他留下一个“晚饭准备好了”的字条,悄无声息地离开生活17年的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正是这个天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压根没有人能跟他谈道德,没有人能用常理说服他。

    三、读懂理想的含义。

    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心里,有着一颗骚动而不安的心,有着一颗为艺术而生的心,有一个“神”一样的理想,这个驱之不散的念头,使他饱受孤独的摧残,最终在“神谕”召唤下,对现实不管不顾,对妻儿不管不顾,冲出世俗的樊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

    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而他的理想,既使他在孤独中彷徨,冲突,但历经磨难,最终也实现了灵魂的自由。

    这三个方面,如果读懂了,那就读懂了作者,读懂了主人公,读懂了《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7、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肉体在现实生活中卑微地活着;而灵魂却时时想放飞自我,渴望追求内心的美梦和理想……

    文/图:张树诚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是西方20世纪的流行小说。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先生。

    月亮代表人类理想,六便士代表生活现实。

    《月亮和六便士》深刻揭示了人类理想与生活现实的不平衡与再平衡的矛盾与对立统一。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是逃避现实——

    “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面对压力重重的现实生活,人们常常希望能逃避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放飞自我,去追求内心的美梦和理想,生命因追求美梦和理想而伟大、而不朽……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肉体在现实生活中卑微地活着;而灵魂却时时想放飞自我,渴望追求内心的美梦和理想!

    因而,我认为《月亮和六便士》是本好书,是经典的小说!

    8、您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之后有什么感触?

    《月亮与六便士》,书中并未直接出现这两个意象,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六便士在脚下,月亮在遥远的天上,它们都很圆,都是闪闪发亮的。

    读完小说,感触有两点:

    一是当理想照进现实,当世俗碰撞追求,思特里克兰德,他非得要在其中只选其一吗?我们活着,就一直在做选择。只不过有的人选了自己想做的,有的人选了世俗眼光里他应该想做的。

    二是月亮和六便士有着十分明确的界限吗?

    在中国,抓周是古已有之的一种习俗。通过抓周来卜测未来的职业是一种选择;坐在宝马里哭和坐在自行车上笑也是一种选择;女教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由辞职也是一种选择;不戒酒肉,佯狂似癫的活佛济公虽然是在影视剧里的人物,他不娶妻生子、读书做官,而出家为僧也是一种选择。这众多选择看似是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的选择,但说到底,是否有离开现实的理想,或是离开理想的现实?不妨看看书里的人物们吧。

    被梦想击中的"天才"——思特里克兰德

    书里的他一开始并不是怪人,他为人们熟知只是思特里克兰德——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有令人羡慕的和美的家庭,有一位试图在作家圈里混的妻子,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他们去野餐,去度假,去过那样的家庭应该过的美好生活。故事的转折点就在思特里克兰德的不辞而别,而正是这次不辞而别,书里第一人称"我"开始真正认识这对夫妇,注意,是重新认识这对夫妇,而不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继续说思特里克兰德,他在四十岁的年纪离开家庭,去往巴黎,又到过马赛,最后在塔希提岛度过余生。最后,他成为有名的画家。人们要花好多钱才能买到一幅他的画。

    "我"问过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年龄画画,他的答案异常坚定,并且坚称不画画就像在水里被淹死。事实上,思特里克兰德确实在终其一生追求他挚爱的艺术,他选择了月亮,可他真的和六便士脱离关系了吗?从他离开家,到最后到塔希提岛,作家"我",画家施特略夫,船长以及后来的房东太太和他的最后的妻子爱塔。

    思特里克兰德最后并不是只有月亮,他或许和六便士有些许妥协。如果六便士是物质意义的必需品,那么我要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说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卑微和现实,将它等价为物质的话,思特里克兰德始终没有离开世俗的活法,他也需要做零工来赚取生活费来买颜料,他和爱塔最后的结合也是和物质的结合。有了爱塔这样的经济支撑,他才得以专心创作。

    在他被确诊麻风病后,所有的人搬离了这里,但是爱塔留下来了,连同他们的孩子,爱塔坚定着告白着,她要一直跟着他。这里,书中是这样描绘思特里克兰德的反应的:"有那么一瞬间,思特里克兰德的意志动摇了,他的泪水溢出了眼眶,顺着脸颊留下来。"此时此刻,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共鸣,这话宋朝诗人范成大说过,《红楼梦》里也出现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虚伪的思特里克兰德夫人

    她是中产阶级,至少在她丈夫离开之前是这样的。她又是虚伪的,在故事的开篇,她削尖了脑袋想要融入作家的圈子里,可他并不是一个艺术家。她在尽力包装成符合一个中产阶级的样子。她有没有自我呢,至少在爱情上,我不认为她是真的爱思特里克兰德,她爱的大概只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丈夫离去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请求"我"帮忙劝退她的丈夫。

    而在"我"事后冷静思考后,这位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真实面貌夜渐渐显露。"她很不快活,可是为了赢得我的同情,她能把她的这一切痛苦充分地表现给我看。很显然,她是准备好了要哭一场的"这里的文字不禁让人对这位夫人报以同情,她对他的丈夫不是爱,二是社会契约的自我约束,她在尽力使得自己看起来是社会上活得不错的人,在这一点上,思特里克兰德和她有着天壤之别,一个在活自己,而另一个在活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

    成为"舔狗"的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手捧着"六便士",但他依然能追求自己所爱,随谈自己无法成为天才的画家,他却处处守护着自己发现的"美",有人说他是"舔狗",是中国版"武大和潘金莲",到最后,妻子勃朗什自杀,一无所有的他回到老家。可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可能最大程度在找寻属于他自己的"月亮和六便士"。

    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

    勃朗什成为施特略夫的妻子本身是由于偶然,他们之间不存在爱情,而勃朗什似乎是一个执着追求爱情的人,追求就要得到。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克兰德的爱,爱而不得她便毁灭自己,即便丈夫不停地告诉她只要你回来,我还等着你,她却从不见施特略夫一面,也是一个纯粹的人。她对自己感觉的追求异乎寻常地偏执,几乎和克兰德追求画画一样,可最后并没有如愿。

    小说中,几乎处处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化身。塔希提岛的两位医生,一位(阿伯拉罕)极富才华,却遵从内心想法,来到流放之地。另一位由于前者的放弃接替了他所享有的一切,并且洋洋自得地对其前任的选择表示了不屑。这里作者毛姆直白地表示了自己的评价,他在书里说:

    这两位医生恰恰是月亮和六便士的写照。爱塔对于克兰德来说或许是六便士,可她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月亮,她的付出几乎是"包养式"的,她全面而无私地对克兰德付出着,从不求任何回报。可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我想不然。

    写在最后:《月亮和六便士》会让我想起影片《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最后走出了被安排好的虚幻的世界,他是幸运的,不只是因为他走出虚幻,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真实的世界里依然会有欺骗,不公,又或许每个人都是楚门。像克兰德这样的人是真正走出枷锁的人,克兰德太太是一生被囚禁的"楚门"。

    套用媒介传播的理论来说: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制造出来的欲求变成了个人欲求,为了迎合所谓的追求,失去自我,成为被支配的对象。这大概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作者:不系之舟)

    9、《月亮与六便士》有哪些经典语录?

    那有很多,我就随意摘取几段:一.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都以为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说苦难使人高贵是不正确的,让人高贵有时是幸福。而苦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使人们心胸狭隘,一味报复。

    10、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比如《月亮和六便士》这一类的?

    《刀锋》、《人生的枷锁》——英国作家毛姆的另外两部杰作,非常精彩,值得一看。《刀锋》写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经历战场生死场景的他,对人生感到迷惘。复原后不上大学,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资本主义的现状。曾改编成电影《孽债》,解放前就曾在我国放映过,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