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贺知章(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古绝还是律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古绝还是律绝?
贺知章这老头,在大唐算一幸运之人:书读得好:中进士,当状元。官做得大(三品),且顺。寿延还长。当然诗也写得棒。其人还是发现天才李白,惊为“谪仙”的伯乐呢。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不知者很少吧?其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仄)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传咏千年,几乎家喻户晓的唐诗,用几近白描的笔法,活泼诙谐地展现了一幅老翁归家图。
从韵律上讲:此为七言古绝,为仄起平收(首句押韵)式,非格律七绝。
主要是该诗用韵。回、来为平水韵上平十灰部。(律绝诗正格都押平声韵)但第二句末“衰”字,无论读摔或摧,仍属平水韵上平四支,亦为换韵,此算出韵,因律绝应押同部韵脚。(近体诗之律绝首句可借邻韵,称“孤雁出群格”除外)
从平仄上讲,倒符合律绝之粘、对要求。先说对:即除尾字外(平收式),从奇句到偶句,其逢双字处(单处一般平仄不论)平仄应相对立(反)。
此诗中:小对音、家对改、大对毛。余之如是。
次说粘:即从偶句到奇句,其逢双字处(单处平仄可不论)平仄应相粘住(同)。
本诗里:乡对童、改对见、毛对相。余之如是。
至于第三句之“不相见”,为仄平仄,(此在律绝转句中常见)正格为平平仄,但第四句之“何处来”为平仄平,正格当仄仄平。恰是这般小拗救亦合格律。
还有:绝句不强调对仗。即可对可不对;可对首联或尾联;还可全对仗。(如老杜之“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那首)
愚从用韵、平仄讲,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疑为最接近于近体诗格律的一首古绝,但非严格意义上的律绝。个见,恐有误,请朋友赐教。
谢友邀.拙答。望方家指正!
2、贺知章《回乡偶书》之类的诗算故事吗?
大家好,我是爱学习的雁知,我来回答。关于作者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关于作品《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六岁辞官回到故乡浙江,距诗人离开故乡已经五十多年,其实是两节小诗,我们熟知的是第一节: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释义从年少时离开家乡,到现在老了才回到故乡,口音倒还没有改变,但头发早已经是稀稀拉拉的了。看到了一群小孩,一个都不认识,孩子们天真的笑着问道:“你是哪家的客人?你从哪里来?”
离开家乡几十年年了,特别是回家后才觉得人和事都变化太多,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泛起涟漪,只有这还是旧时模样。
我的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一 这是一首回乡感慨的诗。诗人年少时离开家乡,风风雨雨五十年,经历了多少的坎坷,终于在年老时可以告老还乡,也可能是荣归故里,可是,故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孩子都不认识了,还问客人从哪里来。
我年轻的时候,会只说是作者表现的生动,诗句朗朗上口。现在读这首诗,却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种伤感在里面。
二 这首诗像一个小品,场面非常的生动,热闹,却让人久久的回味。诗人回乡是充满了喜悦之情的,回乡后却又感叹人间的世事沧桑,好在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因而又觉得很幸福,所以感慨万千。
三 这首诗像一幅画。有风景,有人物,有故事,诗人和孩子的形象非常丰富,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生活场景,又蕴含了深深的人生哲理。
这是作者最为成功的作品,诗人通过自然朴实的语言,将回乡的喜悦和对人事沧桑的感叹,非常好的融合到一起,情感自然真挚,是一首发自心底的感情流露,是一首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3、回乡偶书贺知章名句?
《回乡偶书》中的名句: 其一:少小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其二: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原文如下: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