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感(这次疫情结束后,大家有什么改变,有什么感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这次疫情结束后,大家有什么改变,有什么感悟?
我在抖音看到一段很火的话,“中国人喜欢数字呢,其实各不相同,有人会喜欢6,觉得他顺啊,有人喜欢8,他发啊,还有人喜欢9,但是2020年,相信中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最喜欢的就是0,因为0代表的是健康,代表的是平安,3月18日湖北省新新增确诊病例0,新增疑是病例0,现有疑是病例0,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数字也等到了这一天,期待它能连续28天那就可以让整个湖北摘掉疫区的“帽子”
全世界·喜欢的数字
2020年疫情结束后,大家的改变和感悟应该是“健康大于一切(金钱)”,大家也会更加的重视健康,健康就是生命。钱可以慢慢挣,一辈子都挣不完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相反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疫情给全人类敲响了警钟。
病毒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没有病毒,没有战争,只有世界和平(Peace)。我在这里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全世界(和平稳定)。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平凡的世界》读后有哪些感受?
《平凡的世界》扬扬百万字,厚厚三大部,鸿篇巨制,每每读起,都忍不住彻夜持卷,通宵不眠。她的语言不甚华丽,她的主人公也不“高、大、上”,但通篇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令我对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钟情。
是夜,万籁俱寂,她会引我心无杂念地穿越回改革开放后,1975年到1985年间的西北黄土高原上那个叫“双水村”的小地方,跟随孙少平忍饥挨饿地去上学、去背石头、去下井挖煤,跟随孙少安举步维艰地持家、负重前行地跋涉。
我为他们坎坷的命运和夭折的爱情,为他们的悲欢与苦难、努力与奋争,为他们的平凡与不凡,揪着心,流着泪,感叹着,也感动着。
她是那样给人以力量,通篇灌注了一种昂扬不屈的奋斗精神。没有人像路遥这样,把苦难描写的这般淋漓尽致,有些情景让人不忍淬读。但他没有把苦当做荣耀,而反复吟诵的是人在苦难面前的不屈态度。
你看,当“揽工汉”少平稚嫩的皮肉被石头磨得血肉模糊的时候,他依然“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当“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压到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眼睛被汗水淹的火辣辣地疼,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的时候,这个年轻人怀里依然揣着本心爱的《牛虻》。
穷,也有尊严;苦,也要追求;累,也不放弃精神给养。此时,我们看到了支撑一个人战胜苦难的巨大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信念就会更坚定,内心就会更强大、坚韧,百折不挠。
为此,作者路遥通过主人公字里行间发出感慨:劳动,是光荣而幸福的,是值得尊重和骄傲的。一个人,无论多么贫寒,也不要把不幸当做负担,而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做真正的自己生活的主人!
这样的作品,读来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苦难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这种对苦难的崇高感,正是当今很多人骨子里缺少的纯纯的正能量!
她是那样给人以温暖,书中到处弥漫着一股涤荡心灵的热流。如果说少平的“闯”和“拼”让人振奋,那么少安的“善”和“义”, 更让我为之肃然起敬。作为长子,他从小就深知家里光景的艰难。6岁就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父亲一起撑起破烂家,可以说,他自始至终都负重累累。
但是,不管家庭多么“烂包”,他从不嫌恶和泄气,他义无反顾地为之放弃了学业、放弃了爱情、牺牲了自我,拼尽了全力,无怨也无悔。有他的供养,弟弟妹妹才得以继续上学;有他支撑,兄弟少平才得以放心去“闯世界”;有他的心怀大爱,不计前嫌,穷苦乡亲才得以在他带领下一起致富。在心灵的世界中,少安是值得敬仰和伟大的,他传递给周围的东西都是有温度的,令人感动的。
除此之外,全书还有很多细节描述了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和善行,诸如孙玉厚老两口的勤劳朴素、忍辱负重;少安、少平、兰香兄妹几个的自强自立、友善助人;还有润叶、晓霞、金波、矿工王世才师傅、惠英嫂等等真挚的同学情、朋友情、师徒情、乡邻情,让人无不感觉美好而温暖。
扪心自问,这些发自内心的浓浓暖意不也衬出和敲打着我们自己偶尔藏在衣襟底下的“冷”和“小”么?
她是那样地真实而缺憾,直面底层的世像百态与无奈挣扎。伟大的作品总是最为平实。书中对农民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种种情境做了生动朴实的描写,那种带着浓重乡音的叙述,描绘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西北黄土地上普通平凡的人们,随处可闻的“信天游”中夹带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不张扬,不矫情,小处着眼,全景式铺排,作者以他赤子般的情怀,以大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转型为背景,把一个家庭的命运从容地延展开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整个身心都贴近泥土、扑向大地。
然而,当少安面对润叶那封“爱情书”的退缩;当少平经历了种种波折,自甘放弃调回城选择了继续挖煤;当少安的砖厂事业获得成功,妻子秀莲却患上了不治之症,如此种种生活的不完美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然而,畅读至此,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走在大街上,看着从身边匆匆而过的处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们,我常想,也许这里就有当初的“不出去看一看,一辈子都不甘心”的“少平”们吧?
当理想照进现实,这种城乡结合部里农村青年的出路依然艰难;不得不正视,底层青年对爱情的渴望和追逐,底层民众为摆脱困境而做出的种种挣扎和失败,如此种种的“光景”面前,又有几多无奈。
虽然路遥短暂的人生嘎然止步,但这部他用生命写就的著作却穿越时空与亘古苍凉,引得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读者这些年默默持久地注目与怀念。
此时,我都随着他的灵魂一起,虔诚地为这样平凡的人生而歌,为这样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而歌,这般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掩卷良久,仍禁不住为这场令我震撼的心灵际遇热泪长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春天笔记
3、这场灾难过后有什么感悟?
这场灾难过后的感悟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4、电影观后感?
读者您好,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点赞和关注以及评论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死亡诗社好的电影,从来与巨量投资、华丽场面、强大演员阵容后无关系。只跟其传达的思想和启发意义有关系,朴实无华,却能让人充满力量。好电影就像伟大的格言一样,经久不衰。
影片讲述的是,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老师带领和启发学生,追寻自己内心、追寻自我的故事...................。
反思和启发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是感动、羡慕,像基廷老师这样真正启迪学生的老师,能遇上,不知是多大的福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敢去正视或者追寻自己的内心,因为现实如此,家长的“唯出息论”,学校的“唯高分论”,社会的“唯钱论”,让很多人顾及不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这种被动的活着,形如行尸走肉。有人说使我们的教育体系有问题,学校应该改革,我倒觉得,这应该是是一场全社会的反思。
感想影片中基廷老师倡导的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自我、追求爱情、反对家长专制,反对学校专制,通过别出心裁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找到内心的自己,接收内心的自己,给学生一场精神的洗礼。比如通过走路这样别出心裁的方式来研究“一致性与个性”,让学生懂得追求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撕去课本上关于诗歌的权威评价,用心去品读诗歌......;虽然这场新新的教育方式,最后以基廷被赶出学校、尼尔自杀告终,但是在最后基廷老师离开教室那一刻,不少学生站在桌子上高喊“captain!my captain!”时,基廷老师的教育理念对现实“唯有用论”的教育理念已是大获全胜,新的教育理念的群体会越来越大,像基廷这样的老师会越来越多。
5、什么是写后感?
观后感不是影评,不需要太多的音乐、介绍、导演、技法等。
但是稍微的剧情介绍之类的还是需要的,此外就需要一些抓住一个或两个点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一两处情节的评论想法。以及衍生,如:我想起我身边的……
但不管抓哪个点,都不能太脱离文章,也就是说看着自己写的太远了要及时抓回来,如:而影片中的……
最后结尾,写一些希望或者总结影片中心情感之类。可以参考网上,但照抄很容易有问题,因此希望你能自己去想一想。
总体如读后感,只是影片多一些画面感,就看你能不能表现出来了。
以上。
6、看了《后浪》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70后已步入了不惑之年,80后已挑起了大梁,90后正整装待发……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的未来永远属于朝气蓬勃的新生代。
面对那些充满活力、个性鲜明、敢想敢做的90后,我不得不承认,时代变化得太快,我的观念也得常更常新。
是啊,不用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现象你们的未来。
瞬息万变的信息科技让我眼花缭乱,还没来得及玩转微信和抖音,5G和直播平台又占据了社交圈;还没搞懂王者荣耀,玩家全都扑向了绝地求生;刚刚接受cosplay,又流行了二次元……
我们常常这样自嘲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总是有点无奈、焦虑和抱怨的味道。
其实想想如果不是后浪拼命的推,我们哪来那么大的动力向前奔跑呢?
人性的焦虑是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如果没有焦虑,人类不知道警惕危险,早就灭绝了。
我们本能地怕老,怕落伍,怕被赶超,怕被淘汰,实际上是人类进化本身的自然法则。
在何冰老师的《后浪》演讲中,我特别欣赏这句话:“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我会向90后的一代人投去羡慕的眼光,同时也会给予深深的祝福,我愿意跟随你们一同奔跑,即使最后筋疲力竭倒在沙滩上,也情愿让你们踩着我的臂膀,继续奔涌前行!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你们的期待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