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帛书老子(“万物得一以生”在道德经通行本中有,在帛书老子中没有,为什么?)

帛书老子(“万物得一以生”在道德经通行本中有,在帛书老子中没有,为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万物得一以生”在道德经通行本中有,在帛书老子中没有,为什么?
  • 2、现在流传的《道德经》和帛书的《道德经》有多少区别?
  • 3、通行版《道德经》与帛书《老子》,竹简版《老子》,哪个更贴近原著?
  • 4、《老子》最适合研究的是哪个版本?
  • 5、帛书《老子》和道德经有什么不同?
  • 6、《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 7、帛书老子的版本说明?
  • 8、帛书老子甲乙本对照 = 什么意思?
  • 9、大家更愿意读帛书《老子》还是《道德经》,为什么?
  • 10、帛书《老子》跟通行版《道德经》到底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要分为这2个版本?
  • 正文

    1、“万物得一以生”在道德经通行本中有,在帛书老子中没有,为什么?

    正所谓,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现在流传的《道德经》和帛书的《道德经》有多少区别?

    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 而是叫 《老子五千言》

    《道德经》 是几经后世整理过的版本,从内容到文字表述方式来看,道德经更贴近于近现代人的思想以及表达习惯。而《老子五千言》更贴近于老子本人的思想。

    原文内容有区别,举例如下:《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道德经》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五千言》中,并未分“道经”和“德经”,从内容排序来看,“德经”排在“道经”前面。

    以上是我归纳总结的几个主要区别,细节还有很多不同。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详细区别,还需要仔细阅读两部真经,自行感受,希望对你有帮助。手打不易,谢谢阅读!

    3、通行版《道德经》与帛书《老子》,竹简版《老子》,哪个更贴近原著?

    最差的就是通行版《道德经》!

    4、《老子》最适合研究的是哪个版本?

    帛书版《老子》,出土于马王堆汉墓,是屹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内容最齐全的古本。书中不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其抄写年代可以推至汉初。故,此本最适合作研究。

    另,个人觉得,每个人作为不同的受体,有着不同的经历,读《老子》则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包容并蓄、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氛围中,修身修心没有固定方式,所以,没必要特别强调“一成不变”。在历史的长河中,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版本的《老子》,有着各自的特点及侧重点,我们须以开放包容之心待之,“取其精华”,方可让我们不断精进。

    5、帛书《老子》和道德经有什么不同?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与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有较大出入,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所引《老子》本文次序一致。帛书《老子》甲本抄写在通高24厘米的帛上,《老子》乙本抄写在通高48厘米的帛上。皆朱丝栏墨书。甲本的字体在篆隶之间,不避高帝刘邦讳,抄写时代可能在高帝时期。乙本的字体为隶书,避邦字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抄写时代可能在惠帝或吕后时期。甲、乙两本各附抄有四篇古佚书,甲本在卷后,乙本在卷前。甲本《老子》和卷后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共463行,约有13,000多字。乙本《老子》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出土时折叠的边缘已经残断,分成32片,经缀合,共有252行,约16,000佘字,两种《老子》抄本大体相同,但和今本对照,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都有较大出入。《老子》甲本卷后四篇古佚书,均无篇题,文献记栽也无可查考。第一篇共181行,约有5,400佘字。是有关儒家思想中的“慎独”、“性善”的内容。第二篇是有关伊尹论“九主”的内容,共52行,约1,500多字。文中讲到九种君主,特别肯定了“法君”。第三篇共48行,约1,500多字。是有关兵家论述攻战守御的内容。第四篇共13行,约400佘字。文字简短,综述了“五行”和德、圣、智的关系。因后部残缺甚多,文意不明。《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皆有篇题,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共抄有175行,约11,160多字。除少数几篇文字略有残缺外,其余保存的都很完整。据整理者研究其成书年代当在战国或秦时。有的同志认为这四篇佚书或即为《汉书·艺文志》中列在道家的《黄帝四经》,因汉文帝时祟尚黄老,所以把有关黄帝内容的四篇与《老子》合抄为一卷。有人认为第二篇《十大经》中记载黄帝初立,以及他的大臣如力黑(即力牧)、阉冉、果童、太山之稽(即大山稽)、高阳等人的事迹和相互间答之词,因此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黄帝君臣》,或是列入兵阴阳类的《力牧》。

    6、《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帛书·老子》第二章的这个“胃”字在甲本中出现过五次,在乙本中只出现过一次。

    而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则没有这个字,也没有“谓”字,请看原文对比:

    第二章第二句原文:

    帛书甲本: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裂〕,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帛书乙本:其至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渴,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

    王弼本: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已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注:上文中〔 〕内为帛书版残缺字】

    这个“胃”字。其实是个“密文”字义的字。被用来表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隐性世界」的部分。

    《帛书老子(甲)》中,天、地、神、浴、侯王所对应的就是胃天、胃地、胃神、胃浴、胃侯王。前者表示的是“显性世界”部分,后者表示的是“隐性世界”的部分。

    《帛书老子》是通行本《道德经》的母本,是用“密文”字义写的。相关内容读者可以阅读心智玩家的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7、帛书老子的版本说明?

    王弼的就是传世 版。即是他那个版本一直没有中断过流传。帛书老子和现存的版本在文字上有很大出入。唐兰说帛书老子是最古的本子,但未必是最好的版本。我认为2个都必须读。

    8、帛书老子甲乙本对照 = 什么意思?

    我看了多家版本,发现"="是叠字、叠词符号,即:“々”。比如“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牝=之门”是“玄牝玄牝之门”。在帛书中是上下排列的向右倾斜的两点。

    9、大家更愿意读帛书《老子》还是《道德经》,为什么?

    从各种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来看,每个版本,主体内容一致,但分别用了不同的语气词,充分说明:当时的《道德经》在各列国,以口述传承为主。

    《道》经以哲学思想为主,是道家修身养性的主要指导思想。《德》经以政治主张为主,被作为当时的皇室贵族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

    因此,皇室贵族的陪葬品出土的大部分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因为流通的《道德经》比较全,容易诵读和翻译,而出土的帛书,在内容上又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个人建议,读流通版本的就可以了。

    10、帛书《老子》跟通行版《道德经》到底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要分为这2个版本?

    道,生,有,无,大,微,高,低,前后,左右,就够用了,其它多余,不在什么本,只是文物而已。

    其实明白一个字会用一个字就行了,其它天地万物人事,都是为无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