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请问读完《曾国藩家书》你的读后感是什么?)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请问读完《曾国藩家书》你的读后感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请问读完《曾国藩家书》你的读后感是什么?
  • 2、如何评价《曾国藩家书》?
  • 3、读《曾国藩家书》,你学到了什么?
  • 4、曾国藩家书100字读后感?
  • 5、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字左右的有没?
  • 6、你读过《曾国藩家书》吗?对你有什么影响?
  • 7、《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
  • 正文

    1、请问读完《曾国藩家书》你的读后感是什么?

    “富贵不过三代”是中国人定义一般家族盛衰的魔咒,还真的具有其普遍性。要想破解这个魔咒,是很多权贵梦寐以求的渴望,其实破解此魔咒之灵符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文正公是清朝的第一中兴名臣,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楷模,其传世家书共三百余封,是历代保存完整、流传甚广的至尊宝典。表面上看是聊着家庭琐事,但至始至终贯穿着“格物、致知、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主线。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辈,父母,兄弟,妻儿,亲戚的浓浓的挂念的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以及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性训诫,后被人奉为至宝的家庭教育读物。 此类作品,在以前也有,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西晋时期杜预的《家戒》,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内容都是全面而备详!意在“ 整齐门类,提点子孙”。是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子女后代的典范因而得以广泛流传。

    《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和爱。那一封封的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都是充斥着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身后的道德修养,那种对家人的浓浓亲情,然而,在现今社会中,由于交通的便利、通讯设备的兴起、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但是人们的感情却是与日淡薄。在利益面前,甚至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乎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传统的“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金钱面前纷纷缴械投降。这是我们要认真反思的现象!

    曾文正公熟读诗书、了解历史。参透了官场万象,悟出了一套“守穷留节”的官场绝学,用一幅自已撰写的对联勉励自己,:“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是他为人与从政的真实写照,正是始终如一地履行了既定的人生准则,在朝中 “上不猜疑,下不诟病”,不象今日之官僚,“格物不审,见道不明”者,最终是“修千年的道,毁于一铜瓜锤”。读《曾国藩家书》,在贪众如蚁的今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回过头来看曾文正公的后人,到现在已经好几代人了,可谓济济之众,人人出类拔萃! 破解”富贵不过三代”之魔咒,等你参透了《曾国藩家书》的内涵,就有了破解魔咒的灵符!

    2、如何评价《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因身处清王朝从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过渡时期,内扰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他一生虽因潜心学问,精通诗词古文,尤其对于程朱理学造诣颇深,被誉为"一代儒宗",理学名儒。但他也因组建"湘军"疯狂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因之对他的功过事非一百多年来一直褒贬不一。但谁都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他一生在教育子女方面获得的具大成功。

    一百多年来,曾国藩被世人公认为中国近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他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他一生著述颇丰,而其中最优秀的精华部分都体现在他一生所留下的1400多封家书中,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留下家书最多的人。

    在这大量的家书中,主要体现出曾国藩忠,信,孝,悌,礼,义,廉,恥的治家原則。在很多封家书中反复告戒家人,儿子:

    一,以俭持家,远离奢华,而且总结出了十六字的治家方针:人俭则兴,人勤則健,能勤能俭,永不贫戝。

    二,读书不求当官发财,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做一个读书明事理的君子。读书应除傲气,戒自满,骄傲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力戒自满才能取得进步。接人待物要廉洁,谦和,勤劳。

    三,男儿须有刚强坚毅之气,慎独修身,专一有恒。他反复强调说,专一有恒,无事不成。

    曾国藩一生都坚持教育家人,儿子做事要勤,不准睡懒觉。不给子孙留遗产,做官要清廉,以做官为发财为耻的三大原则。

    正是由于在曾国藩的苦心教导下,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所有家族中无一个"败家子弟“,出现在各阶层中有名望的人士共240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有200人,有的子女还留学欧美和日本,其中取得博士,硕士,院士,教授,高工等人材两百余人。所有这些,都归功于曾国藩的家书教育。一百多年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崇拜和敬仰。

    毛泽东主席年青时曾读过曾国藩的文集,曾国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这些书籍直至今日还存在他的家乡展覧館中。他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3、读《曾国藩家书》,你学到了什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认识一位大企业的工会干事,他兼管工厂图书室。每到年未,都会清理数十本被无数人借阅过、缺角少页的旧图书。

    我便用每日节省下的积少成多的早餐费,去买这些被淘汰的书。这些书虽然破旧,但内容却如当初,算是我的精神早餐了。

    这其中便有《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书》。

    手头的这本《曾国藩家书》是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算是比较全面的一本书。

    这本书也算是一本枕边书吧,读过多次,感悟也不尽相同,这可能是随着自己的经历和成长的变化而变化吧。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者,更多的是关注《曾国藩家书》那些在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以及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的感悟。

    虽然是家书,却也是曾国藩一生治政、治家、治学的思想精华。

      

    △、关于治学,曾国藩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点让我很佩服。

    想想自己,也常以“读过一些书”而自我感觉良好。但细品起来,却是未通一本、未精一门。博览无不精通,其实等于未读。

    如果按照曾国藩的读书标准:有志、有识、有恒。那更是差之千里了。

    现代人,读书不一定为“志”,有可能只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或只是一种装点门面。

    记得有次到一家高档餐馆用餐,见包间之间有一条长长的书墙,厚厚的都是线装、精装本,

    心中好喜欢。

    等过去抽出一本看,才发现此书。竟是做的惟妙惟肖的装饰品:一副空壳,没有一个文字。

    在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即便是读书人,也很难真正做到读书有“识”,更谈不上持之以“恒”。

    △、关于忠诚,曾国藩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

    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其实,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明白,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

    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真正能达到做人处事至诚不伪,并非是一件简单的、轻而易举的事情。

     

    △、关于胸怀,曾国藩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

    曾国藩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反观眼前,虽然每人看待“功劳”、“苦劳”见仁见智,但多数人都是委屈多于奉献,对于心态平和、随遇而安,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

    看来,我们的境界和胸怀,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做人,曾国藩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

    曾国说藩:“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的确如此。

    在生活上,往往是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

    在处事上,往往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很难真正做到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这些浮躁不堪的观念和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曾国藩家书》的内容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闲聊唠嗑。

    让你在不经意中提高和修练自己,扪心自问。

    家书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作者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4、曾国藩家书100字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5、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字左右的有没?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曾国藩身上的许多优点尤值得现代的我们认真的领会和学习。

    6、你读过《曾国藩家书》吗?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读过,影响深刻。曾国藩可以说是我国近代传统文化也包括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于经史子集,也包括传统文化,了解都非常深刻。《曾国藩家书》主要说的是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学习的一些心得。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优秀的成分,比如勤、俭、谨、信、谦让、敬畏之心。至于忠孝,只要不搞愚忠愚孝,本身也是很好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古代缺乏完善的法治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保证社会秩序运行的基础。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其支持者比如曾国藩,肯定有其迂腐落后的成分。比如思想僵化保守、迷信、缺乏数学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建立在农耕文化上的传统文化,只能维持一个水平比较低的社会秩序的运行。严格来说只能把它归类到道德层面。而作为一个现代成熟的社会,需要的是高度法制化、社会规则(比如以前的乡规民约、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行规等等。)、道德,三方面同时起作用。

    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肯定有它的积极成分。比如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这肯定就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我国因为适合于农耕,气候雨热同期,粮食产量高,因此人口密度高。而欧洲气候雨热不同期,长期粮食产量不高,因为不能养活很多的人口,人口密度自然小。人口密度高的国家,为了减少摩擦和矛盾,就必然会讲谦让,强调集体性。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同时还生活资源少,必然要强调个性,才能保护自己的资源活下去。发展出来的文化,也强调保障个人权利。但是事实就是,欧洲人的这一套,搞了几千年,也没什么起色,反而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欧洲人真正开始发迹,得益于气候造成的偶然性很大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法制化的成熟。但是西方人的发达,是建立在资源的丰富之上( 发现了美洲大陆以及取得了众多的殖民地。)。资源的丰富又反过来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一旦这种对资源疯狂掠夺的扩张到达瓶颈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在经济上的掠夺和扩张,会导致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看到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当然它们也与战争相辅相成。另外还有欧洲和美国存在的种族矛盾,以及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对抗。也就是说,在资源减少和不足的情况下,西方人的社会就会发生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会毁灭,而且现在还没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反而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东西方文化融合方面,日本人做的比较早,日本也比较早地进入到发达社会,肯定有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方面。但是日本人严格说来,被美国控制,整个社会的结构也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一帮以前的贵族阶层在操纵政治),所以日本人的那一套我们也肯定不能照搬,而且它也是不完善的。

    综上所述,在《曾国藩家书》中,肯定有其宝贵而积极的成分,当然也有糟粕,但是可以去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7、《曾国藩家书》值得看吗?

    曾国藩被誉为清末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清王朝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如瀚海遗珠,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实际上,曾国藩在学问和事业上的成就,既体现出其做人的品行、态度和胆识,也体现出其做事的眼光、方法和路径。曾国藩是传统伦理纲常的卫道者,一生志向高远,注重提高个人修养,自拔于流俗,克己立身,注重家训家风建设,以家书为媒介,勉励家中子弟,在教育后代方面取得了成功。《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千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要部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同样,《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学之道既是曾国藩治学经验的具体总结,又是曾国藩治学之道的生动示范。

    对于《曾国藩家书》值得看的问题,先看看名人们怎么看,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接着从《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和先进性上加以说明:

    第一、名人对《曾国藩家书》的肯定毛泽东:在延安时,毛泽东还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这本书。《曾国藩家书》编撰者唐浩明:指出:“《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钱穆:钱穆先生在论及曾国藩的治学方法和学问成就时指出:“至论学术,曾氏也有他自己一套独特之旗帜与地位。述说近百年来之诸儒读书论,曾氏是极可注意的一人。”可见钱穆对曾国藩学问成就的高度评价。

    第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内圣之教、外王之道“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曾国藩遵循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之教包括学问之道和立德修身两个方面,外王之道包括处世之学和持家之方两个方面。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时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对其家人和部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内圣之教

    (1)学问之道

    首先,读书以明强为本。曾国藩在守父丧的一年多时间里,对自己出山办团练的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反省的结果是他终于明白了只靠法家雷厉风行的手段是不能成事的,必须杂糅黄老之学。曾国藩把《中庸》中对学者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归纳为“愚必明,柔必强”六个字。所谓“愚必明,柔必强”,就是说想要做愚公,必须明白事理;要是柔弱处世,就必须自身变强。

    其次,读书以立志为要。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规模远大,指的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远大的抱负。所谓“志”,指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对某种追求的恒心和决心。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提及做人要有志、有恒、有识,志向和恒心、胆识是经常一起提及的。

    最后,关于读书的方法。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指导兄弟子侄读书,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一,读书宜体察涵泳。所谓体察,指的是将课本知识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切身体会书中的意思。所谓涵泳,指的是将圣贤所说的当作雨露来洗涤读书者的内心,就像雨露滋润花草树木一样。其二,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但是经常在书信中指导儿子的读书学习,某次书信中要为儿子的《诗经》作指导。在此基础上,曾国藩传授给儿子一个读经史的具体方法,勤做读书札记。曾国藩提到了两个做读书札记的好处:一是看到自己有新的见解的地方,就记下来自己的心得;二是遇到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将自己的疑惑记下来,以后有了新认识再将这个过程记下来。其三,“猛火煮,漫火”法。猛火煮就是要快速大量的阅读,刚开始读书时宜快速阅读全貌,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漫火温就是对课本中的细节慢慢咀嚼研读。曾国藩的这种不尽信书、不迷信权威和勤做读书札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2)立德修身

    首先,既要慎独,又要敬恕。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身一直强调慎独,而曾国藩又是儒家文化的忠诚守卫者,早年间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慎独论》,所以他对兄弟子侄的修身要求也是慎独。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把敬恕二字牢记于心,敬是儒家士大夫所极力推崇的。古人解释“敬”的涵义:慎也,不敢慢了,指的是待人接物要谨慎、认真等。一方面,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使百姓平安,可以养成忠厚谦恭的品质使国家太平;另一方面,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很普遍,曾国藩认为敬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强健体魄。

    其次,综理密微,克勤小物。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出了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如果有了远大的志向,只会夸夸其谈,好高骛远,也是不会成功的。办大事的人除了有远大的抱负,还要有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

    最后,不可虚掷光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教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曾氏家风也十分重视勤劳这一宝贵的品质。曾国藩在早年的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课程中就有早起这一项,他对早起的解释是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后来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关于早起的事情,甚至在儿子新婚后不久就告诫儿子不可虚掷时光,要在大好年华认真读书。

    外王之道

    (1)处世之学

    首先,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主要是通过“诚”和“恕”体现出来。在处理和下级的关系中,要以诚待之,用自己的诚心对待下属,不搞特权压迫,不摆官架子。从湘军中实行的“厚饷高鑫”政策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待下属的确做到了诚心和宽恕。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对士兵实行厚饷制,对待军中将领实行的是高薪制,有了物质保障,官兵们就可以专心训练,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思报社会之恩。受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曾国藩认为,为人要对社会怀有感恩之情,要有责任心。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来自于《孟子》“见牛未见羊”的典故,“见牛未见羊”指的就是做好事要以目见为准。第二个方法就是随缘布施。第三个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之言:济人需济急时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救济别人危难的时候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最后,适当的交际圈。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进京做翰林,受到过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后来身居高位更是交际广泛,曾国藩一生朋友甚多,但他视为毕生知己且始终相得的却只有两位,一位是刘蓉,一位是郭崇焘。但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却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朋友太多反受其累。他指出,朋友大部分都交情不深,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他结合自己的交友经验,认为结交能给自己指导的人才能促进自己的进步。所以曾国藩建议子女要适当缩小自己的朋友圈,多和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来往。

    (2)持家之方

    首先,让儿孙一无可恃。曾国藩在当官之初,就在家书中表明了自己做官不存发财之念,并且自己的财产也是归曾氏大家族所有。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改变他做官的初衷,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不留财产给子孙。“历觉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曾国藩看到了历代统治阶级贪婪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他吸取历史教训,主张重俭黜奢。在一封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提出了一个治家良方,那就是不给儿孙后代积蓄财产,让子孙自己去奋斗。

    其次,睦邻为和家之辅。曾国藩十分注重与乡亲邻里的关系,他深知远亲不如近邻这个道理,加之早年深受其祖父“人待人无价之宝”的训示影响,在家书中也多次叮嘱家人要和乡亲邻里保持和睦的关系,所以睦邻友好也是曾氏家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使得他知道团结乡里的重要性,早年间曾国藩在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再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钱,这时候靠的就是乡亲的接济,才能顺利参加考试。

    最后,治家八字诀。所谓的八字诀,指的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祖上代代都是农民,曾氏家族是传统的农耕家庭,到他父亲时家族才出了一个秀才,自此曾家就树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曾国藩根据祖父的治家理念,总结了治家八字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诀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蔬、养鱼、养猪、种竹。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让家人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寒门子弟的志气,亲自动手劳动,自给自足,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田园劳动的乐趣。至于“早扫考宝”,早就是早起,扫即打扫庭院,考指的是祭祀祖先,宝指的是善待邻居乡亲。

    第三、《曾国藩家书》的先进性

    曾国藩一生经历丰富、思想渊博,其家训思想的内容也涵盖了读书、做人、处世、持家等众多方面,内容之丰富,体系结构之严密,是其家训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曾国藩家训思想之所以能够做到内容深刻而浅显易懂,看似具体零碎而结构紧密,既具有一般家训思想的普遍性又具有曾氏家训的独到之处,其成功之处主要是曾氏家训思想的全面性以及吸收西方思想的先进性等突出特点,这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先进独到之处。其先进性具体来说:

    (1)、以家书的形式作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并没有专门的家训著作,所以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家书中体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发现,每一封家书都是书写工整、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即使在战事吃紧的紧张关头,依然不忘对家中子弟的谆谆教导,体现了曾国藩临危不惧、做事认真的优秀品质,在战乱时代依然把家书保留完整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对家训传承的重视程度。

    (2)、因材施教和尊重个性

    曾国藩不仅在为官之时做到知人善用,在教育兄弟子侄时也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曾国藩的几位弟弟的性格都不一样,曾国潢与曾国荃的性格截然不同,曾国潢虽不及曾国荃能力出众,但是性格成熟稳重、心思细腻,适合留在家中打理家族事务;曾国荃在几个弟弟中资质较高,但是心高气傲、急于求成,曾国藩认为曾国荃是可塑之才便悉心教导,他在家书中说道:“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3)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他真正的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开中国近现代的先河,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展。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曾国藩在和西方的战争中发现了清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于是产生了洋务意识。晚年的曾国藩积极推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给儿子聘请英国家庭教师学习英文,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优秀的外交家和数学家,他的子孙后代也纷纷去国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教育,而后又唯一例外地学成归国,以自身所学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不拘泥于科举考试,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都是源于曾国藩具有超前的洋务意识。

    (4)重视知行合一的过程培养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足以说明曾国藩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这和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不仅严格的要求子弟完成课程,监督子弟的学习,对自己也同样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课程,每天都要坚持看书、写日记。曾国藩在教导子弟的同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给子弟们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5)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在刚步入仕途时就和家人表达了不存做官发财之念的想法,一生清廉,而且不给子孙积蓄钱财。他认为家族的财富只是一时的,官宦和商贾之家都“富不过三代”,过多的财产只会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只有培养人才才能使家族长盛不衰。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传承寒门子弟的耕读家风,不忘农家根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为官便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民则安分守己、持家兴旺。这就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要求,曾国藩不仅让子女学习儒家传统文化,还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曾氏后世子孙还出了著名的教育家以及诗人,足以体现出曾国藩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结论:

    如《曾国藩家书》中描述的,曾国藩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通过家训、家书、因材施教、以身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每天都要坚持完成,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给家中子弟树立了榜样。他以曾氏家训教育族中子弟,使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家族长盛不衰,为当代家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启迪。

    实际上,《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也许每个人的心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