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娱乐至死读后感(湖南卫视,芒果台一直娱乐至死,现又恶搞历史,大家支持问责吗?)

娱乐至死读后感(湖南卫视,芒果台一直娱乐至死,现又恶搞历史,大家支持问责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湖南卫视,芒果台一直娱乐至死,现又恶搞历史,大家支持问责吗?
  • 2、大家对,尼尔 ·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有什么看法?
  • 3、如何理解娱乐至死?
  • 4、哪些现象属于"娱乐至死"?
  • 5、《娱乐至死》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几个,具体是什么?谢谢?
  • 6、《娱乐至死》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 7、如何看待当下娱乐至死的节目?
  • 8、“娱乐至死”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观?
  • 9、关于《娱乐至死》,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避免娱乐至死?
  • 10、“娱乐至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正文

    1、湖南卫视,芒果台一直娱乐至死,现又恶搞历史,大家支持问责吗?

    坚决支持关停湖南卫视这样娱乐至死的传媒!如果湖南省还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用一些糟粕来污染年轻人的心灵,用娱乐至死,金钱名利唯上的价值观来潜移默化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不是追责问责的问题,而是湖南卫视的相关领导已经不讲政治,很多节目低俗不堪,崇洋媚外,不知道他们这些节目是不是不用审查,只要能吸引眼球,达到流量,就可以无所顾忌。

    2、大家对,尼尔 ·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有什么看法?

    《娛乐至死》一书,是美国现实批判主义作家尼尔.波滋曼于1985年写的关于声音影像新媒体逐渐取代文字书写,排版印刷的旧媒体传播时代经历。用大量事实阐述了“人们在新媒体时代做了娛乐的附庸,最后娛乐至死。”

    我认为,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不应该背“娛乐至死”这口黑锅。历史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原有的落后的媒体时代终究会被快速发展新媒体所替代,社会生产力才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媒体发展究竟能不能“娛乐至死”,关健是人的思想认识,人的自控能力。如果做了新媒体的附庸,沉醉于现代科技时尚娛乐之中不能自拔,日夜磬箫乐竹不绝于耳,灯红酒绿通宵达旦。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苷水。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那么,可就真的是“娛乐至死”,真的离死不远了。古代有之,几代王朝几代君,声色糜糜葬皇人。现在也有,不少人豪无理想斗志,泡网吧,逛歌厅,捧戏子,作无聊的粉丝,其结果,有的成了社会的渣子,有的成了家庭的败家子,有的镗朗入狱。一个生命,一个宝贵的青春,就在娛乐里死去。

    这样的人仅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理想,有报负,辛勤工作努力奋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把娛乐作为减压,缓冲的一种方式。朋友相聚,喝点小酒,唱唱歌,跳支舞,心情舒畅,精神倍增,攒足精力,进行新的战斗!

    所以,娛乐,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精神百倍,剑指处,所向无敌;用不好,就是拔剑自刎了!

    3、如何理解娱乐至死?

    地铁车厢内满是低头玩手机的人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你荒废了多少时间

    时下大多数人感到无聊时会掏出手机玩,而刷得最多的莫过于微博、朋友圈、抖音、斗鱼,或者《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第五人格》等充满娱乐性、趣味性的APP;相较于时政新闻、社会热点,时下年轻人关注的新闻动态越来越离不开偶像明星,各类捕风捉影的明星绯闻长期霸占热搜榜,他们的情感生活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喜闻乐见”;短视频的崛起更令人们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青春放在了片刻的欢愉当中……娱乐本应作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一小部分生活状态,是劳碌过后的一种放松,但当这种娱乐霸占了人们大部分时间时,它侵蚀了人们多少青春和生命?

    人们娱乐“热情”高涨

    近两年,随着国外综艺节目的流入及国产节目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去年可谓国产网络综艺节目的崛起,自暑期《中国有嘻哈》播出后大热开始,带红了一批网络综艺节目,如《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甚至引发了范丞丞480万付费照片事件。足见,在中国粉丝经济带动下的娱乐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中。

    根据网络数据统计,自播出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偶像练习生》总播放量达30亿次,单期播放量2.5亿次;《偶像练习生》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破140亿,相关微博话题盘踞微博热搜榜高达652次。

    手机APP也不逞多让,根据QuestMobile在7月中旬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以《绝地求生》为首的射击类游戏的月活跃用户数量高达3亿,同比增长超6倍;网易新推的《第五人格》日活跃用户数量高达304万,位列2018上半年复合增长率第三位;而大众所熟知的爆红短视频APP抖音自产品上线后日活跃用户数量持续走高,仅用了2个月时间日活跃用户数量就达到了4000万。

    从这些大数据不难看出,大众对娱乐的追求和喜爱正与日俱增。抖音产品负责人曾公开表示:“85%的抖音用户在24岁以下,主力达人和用户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过去,人们在青春年少时奋力学习;如今,娱乐正一步步改写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媒介催生“全民娱乐”时代

    无论你是50后还是00后,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在当下都能找到一种能让你乐此不疲的娱乐方式。从早前的QQ、微博、微信,再到现在的短视频、网综,流行的事物持续不断地出现,传播媒介也从早期的报纸、杂志、电视再到互联网、手机,娱乐的方式和选择越来越多,正因如此,助推“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

    近日,记者在广州地铁站看到有趣的一幕:时值下班高峰期,列车到站后大批白领蜂拥而出,当他们有序地搭上扶手电梯后纷纷不约而同地从口袋掏出手机低头玩,从两鬓斑白的中年人到穿着校服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两层楼高的扶手电梯上站满了全是低头看手机的人,场面十分壮观。

    记者凑上前观察,发现大部分人的手机里都播放着各类短视频,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还被视频逗笑发出“哈哈”笑声,却也没有惊动身旁的人,因为旁边的人也都认真地看手机。他们的手机各自发出不同的视频音乐声,此起彼伏,交汇回荡。

    随后,记者来到一家茶饮料店,大老远就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排队点单,队伍里除了排在前面的几位年轻人是在认真看菜单外,排在后面的人大多也是在玩手机。而店里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低头认真玩手机,他们的手机里传出各种枪声、游戏人物叫声,桌前的饮料则久久未动。

    不要过分沉溺娱乐

    曾在1995年美国旧金山的一次会议中,一群当时的美国商业精英探讨如何应对全球化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有人称:“要想解决贫困人群的不满,只能往他们嘴里塞只“奶嘴”,安慰他们,让他们至少不会造成严重的问题。”这种“奶嘴”产业正如当今流行的娱乐节目、短视频APP等,不少人沉溺其中,自得其乐。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其代表作《娱乐至死》中论述过这样的观点: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政治、宗教、体育、文化、商业和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终将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文化应带给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娱乐只应为人们排遣生活工作苦闷和疲倦,理应理性对待,不能过分沉溺其中。

    文/图 番禺日报记者 黎梓清

    4、哪些现象属于"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目前的一种现象,流行偶像的崇拜,形成了很多人的“人生导师”,他们崇拜者天后,影后,小鲜肉等,特别是韩流,日漫的侵袭,中国爆发了一场胜似一场的追星狂热,年轻人们沉默在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歌舞升平中,导致民族精神萎靡,人心涣散,文官爱财,武官贪生,醉生梦死,耽於酒色。

    人们热衷于于明星的八卦花边:比如:王宝强老婆出轨,陈赫出轨,林丹出轨,文章出轨等等,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我们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娱乐八卦中,没有给我们半点收获,当我们需要一点深度思考的问题时,却只有望而却步,开口乏力。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

    5、《娱乐至死》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几个,具体是什么?谢谢?

    这不是一篇关于《娱乐至死》的读后感,而是将全书前后关系和主要观点进行串联,而做的读书笔记,当然不是照搬书中的句子,而是将其中比较散乱的观点和案例做了重组,并加入了个人其中逻辑关系的理解,比较浅陋,但希望能和各位一起探讨对这本书的理解,欢迎指正。

    在《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言,作者提到了两种重要的预言:一个是来自乔治 奥威尔,他认为人们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受制文化;另一个是来自《美丽新世界》作者赫胥黎,他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人们在享乐中失去自由,他认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娱乐至死》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预言。

    接下来作者通过十一个章节为读者展示了赫胥黎的预言如何成为现实,这是时代如何从阐释时代转向了一个娱乐时代。前四个章节作者通过媒介的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对于媒介的作用影响作了阐述,为后面电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提前打好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第四章印刷机统治的思想则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印刷机如何在美国发展壮大以及如何让通过控制大众的时间、注意力等影响着美国的宗教、政治、法律、商业社会和其他重要社会事项。为后面和电视时代的对比做好了铺垫。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展示了阐释时代如何向娱乐时代转变,从电报、报纸、摄影术的结合部不断改变着印刷术时代的公共话语方式,创造了一个躲躲猫得世界,到最终电视的出现,人们开始住在躲躲猫的世界里,电视是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代变成了娱乐业的时代。第七到第十章节则分别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个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具体阐述了电视是如何发挥作用,把他们变成娱乐的附庸的。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作者认为公共话语方式规范并决定着话语的内容,影响思想的表达。而现今美国印刷业不断衰落,电视也却同步快速发展,电视是一种媒介,它改变了公共话语的形式,也就改变了公共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得内容被重新定义,用适于电视的表达方式来展现。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并指明这并不同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他认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具体的明确的说明,而媒介却没有这个功能。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是有力的暗示来定义这个世界,往往超出事物自身的意义。而且媒介这种指导人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往往是以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作者为了解释隐喻举了一些例子,例如有人指出,12世纪眼镜的出现不仅使得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作者甚至觉得眼镜的发明和20世纪基因分裂的研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因此可以说,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利、人类动机或者思想,并不是它本来的面目,而是他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作者写作该章节为了表明自己在后面的论述中不是单纯的对电视进行“攻击”,而是把焦点放在认识论上,而非文学或美学批评。当然更重要的是揭示媒介在我们的认识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认识论是有关知识起源和性质的复杂的学问,和本书有关的是认识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作者致力于证明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介的性质,媒介在我们认识论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为此,作者引用了思洛普 弗莱的“共鸣”概念,并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共鸣是扩大的隐喻,左右着我们理解和定义真理的方法。他认为对于真理的认识方式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而是必须穿者某种适合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得不到承认。因此,任何认识论都是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都是人们自己发明出来的交流技术同自己对话的产物。

    并且早在章节末尾提出,每一种交流工具的出现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这要能够平衡不一定是绝对的,有时得大于失,有时失大于得。因此我们在毁或者誉时要十分小心,因为未来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现今有很大的不同,话语清晰易懂,严肃理性。

    早在16世纪,人们的认识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何一种知识都要通过铅字来表达和传播。最初移民美洲的英格兰殖民者就十分痴迷铅字。这使得殖民地美洲没有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没有成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

    17世纪末,一种本土文学——报纸开始兴起。当然这和美洲人对印刷机的偏爱分不开。伴随报纸而生的还有内容审查,与之而来的就是美洲人争取信息和自由的斗争。

    18世纪末,美国已经拥有了相当于英国三分之二的报纸,而人口却只占英国的一半。人们醉心于报纸和小册子,甚至没有时间来看书。通过报纸,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的送到茅屋和宫殿前。

    19世纪美国所有地区都开始形成一种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无论是图书馆数量还是藏书规模都显著提高,演讲厅大十分普及。

    铅字在公众话语的舞台产生了持久而强大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而是因为铅字的垄断地位。当时的人们没有其他的娱乐和消遣,印刷品几乎是唯一获得信息和消遣的方式。很显然,印刷术影响了公共话语的形式,而形式又决定了内容,使人们日常演讲和说话充满了现今没有的书卷气息。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的选择了某一类型的受众。而作者正是要探索印刷及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怎么创造了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而后来的美国又如何远远背离这一切。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作者以林肯时代的演讲和听众开始本章的论述,来证明印刷术控制下的话语性质的力量。

    印刷文字以及建立在印刷术基础上的口头语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意的、可释疑的、逻辑命题的内容。语言一点付诸印刷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想法、一个事实、一种观点。在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公共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的有序组合,大众通常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从宗教、法律和商业社会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如何通过印刷文字和印刷文化进行活动。

    总之,在18到19世纪,美国人用白纸黑字来表明态度、表达思想、制定法律、销售商品、创造文学和宣扬宗教。这一切都是印刷术实现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美国才能跻身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对于印刷机通知美国思想的时代,作者命名为“阐释之年”,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使一种学习的方法,使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话语拥有的特征都被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到19世纪中期,两种观念的融合为20世纪的美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话语隐喻。也大大冲击了“阐释时代”而为“娱乐时代”奠定了基础。其中较新的一个观点是交通和通讯可以彼此脱离,空间不再是限制信息传播的不可避免的障碍。

    打破这个障碍的是电报的出现。但电报的出现摧毁了对于信息的原有定义,赋予公共话语新的含义,使得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信息的作用不再取决于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而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信息成为商品。

    如果没有报纸与电报合作,电报将信息转化为商品的潜力也许永远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至此,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速度。电报使得与我们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生活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提供一点谈资,而并不是是我们行动。电报的地主要力量来自于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和分析信息。而印刷术却恰恰相反。

    摄影术的出现使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为新闻与报纸的绝好补充。电报式新闻把读者淹没在一大堆不知来自何处。事关何人的事实中,而照片刚好为这些干巴巴的条目提供具体图像。但是这种照片和新闻所形成的语境纯属错觉,只是一种伪语境,让毫无关联,脱离生活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上的用途。照片没有句法,不能和世界理论,无法提供“本来应该怎么”或者“本来将会怎样”。照片记录感受的方式也不同,往往脱离语境,支离破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媒介的加入紧随电报和摄影术,并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的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不容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世世界。但是在电视出现以前,没有人响应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但是电视出现后,人们住在了里面。电视为电报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把图像和瞬息时刻的结合发挥到了危险的完美境界。电视成为了“元媒介”,不但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产生的后果就是:电视呈现出来的世界被人们认为是自然而然的,并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和语无伦次变成了合理。

    第六章 娱乐的时代

    电视是技术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且有自己的倾向。

    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娱乐成为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电视包括了话语的所有形式并且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种种话语的象征,并且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现在,电视控制着政治、宗教、商业、法律、教育和其他一切重要社会事务。

    第七章 好……现在

    “好……现”常常被用于新闻或者广播,目的是指出我们刚才看到或者听到的内容和即将要看到或者听到的毫无关系。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媒介勾画出的世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再残忍的新闻事实,只要播音员说一声“好……现”,一切就可以从我们脑海中消失。 新闻和电视节目成了纯粹的娱乐,是为了娱乐观众而上演的表演。观众也不会把看到的东西当真,不管看上去多严重,后面的广告可以消解它的重要性。电视为新闻真实性提供了新的定义,讲述着的可信程度(表现出来的)决定了事件的真实程度。

    电视为人们提供了没依据、无联系支离破碎的内容,使人们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对自相矛盾东西失去感知。使人们产生错觉,以为知道的很多,却离真相越来越远。

    电视成为我们了解公共信息的样板,并引导其他一切媒介(如报纸、广播)都向娱乐化看齐。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在电视时代,不仅是新闻向娱乐化发展,宗教也不能幸免。

    在电视上,宗教和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的表现为一宗娱乐的形式。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电视把某种事物转换成另一种东西,原来的本质可能丢失。电视本身的几个特点以及他周围的环境,似的真正的宗教体验无法实现。因为人们既无法神话电视播出的空间,电视屏幕本身也有着很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电视最大的长处是让具体的形象进入人们心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留在人们脑海中。真正危险的不是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是电视科目可能会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政治就娱像乐业一样。

    他的目的不是追求一目了然、公正诚实和超越平凡,而是要做到看上去像这样。而在美国,电视广告已已经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政治竞选逐渐采取了电视广告的形式,而电视使得美国人不得不接受电视广告哲学。人们已经把电视广告当做一种普通而合理的话语方式,并且电视广告关于交流的性质已经形成了与其他媒介(尤其是印刷文字)相左的独特观点。而我们会把电视广告中传递或者强化的一些涉及政治的观点视为常理。政治家把自己作为娱乐素材推出,而电视是一种具有光年速度的媒介,是以现时为中心的,它的语法里没有表达过去的时态。

    因此,在娱乐业和形象政治的时代里,政治话语不仅舍弃了思想,而且还舍弃了历史。就想赫胥黎预测的一样: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疗法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的让历史销声匿迹,而且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娱乐时代,教育也不能幸免。

    就想字母和印刷机一样,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利。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介入。学习需要付出代价,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个人兴趣要让位于集体利益,想要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而是一场艰苦决绝的斗争。

    然而,电视提供了一个富有诱人创意的不同选择,提出了电视教育节目的三条戒律:你不能有前提条件,不能令人困惑,而且应该向避开瘟神一样避开阐述。如果给这样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起一个名字的话,那只能是“娱乐”。

    有人认为“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效果明显,电视在这方面可以比任何其他媒介做的都好。”而作者则认为这样的观点是误导人心,他认为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存储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但显然,教育已经被娱乐俘虏了。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个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显然,赫胥黎的警告已经成为现实。作者为此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人们才可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因此,他提出两个方法来实现,一个是创立一档新型电视节目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当然作者结下了就立刻否定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于是第二种方法出现了,即学校教育。

    最后一赫胥黎的一句话做结尾: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让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6、《娱乐至死》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7、如何看待当下娱乐至死的节目?

    娱乐至死的节目是商业利益下的产物

    现如今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各种娱乐综艺节目充斥电视荧屏和各大视频网站,因为人们看到了各类综艺真人秀节目所带来的商机。

    因为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比较活泼搞笑有看点的节目相对一些比较严肃的新闻节目更能够让人感到轻松,搏自己一笑。

    大多数的娱乐综艺节目都是请有话题自带光环的明星参加,比如近些年的《奔跑吧兄弟》,有邓超,baby,鹿晗等;还有亲子类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爸爸回来了》;做饭的节目《向往的生活》,《哈哈农夫》,《野生厨房》;夫妻真人秀《妻子的浪漫旅行》等

    这些综艺性的节目成本投入不高,大多都用在明星出场费上,仅仅靠玩玩游戏,做做饭,出去旅旅游就能收获大批的受众,还能为明星增粉不少。

    从这些综艺性的节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节目都是出自湖南卫视,不得不说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营销确实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电视节目的过分娱乐化对我们的大众来讲不是有利的,它会使大众逐渐地丧失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单纯追求娱乐。

    从这一点上来讲,央视推出的一些文化娱乐节目更加符合人的气质的提升,更具知识性与人文性。比如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撒贝宁主持的《经典咏流传》等等,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给受众一种全新的感受。

    所以在当下追求娱乐至死节目的过分泛滥下,我们要保有对于知识文化的敬畏,在娱乐的同时追求自身素养的提升,而不是被娱乐所束缚,在哈哈大笑中迷失了自己。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哟❤

    8、“娱乐至死”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观?

    娱乐至死

    其实是一种心理

    爱玩的心理

    一时玩野了的心理

    险些玩大了的心理

    能将欲望尽量尝试的心理

    娱乐至死

    其实是一种情绪

    炒出的情绪

    美化到底了的情绪

    包装彻底了的情绪

    能令粉丝为己刷榜的情绪

    娱乐至死

    其实是一种游戏

    造神的游戏

    大人当主角的游戏

    趁钱者参与的游戏

    通过作秀沽名钓利的游戏

    娱乐至死

    其实是一种寓意

    洗脑的寓意

    万事皆混穷的寓意

    唯兹享天价的寓意

    除却星光全归夜幕的寓意

    娱乐至死

    其实是一种荣誉

    宠儿的荣誉

    正能量化身的荣誉

    国家级代言的荣誉

    一切可赐赏可谅解的荣誉

    娱乐至死

    其实是一种奇迹

    常见的奇迹

    颜值兑风光的奇迹

    口才换逍遥的奇迹

    潜规则加猫腻发酵出的奇迹

    9、关于《娱乐至死》,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避免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确实是目前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娱乐本身并无错,人生在世几十年应该懂娱乐,会娱乐,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调味品!但凡事皆有度,娱乐也是一样,当人们的生活淹没在娱乐的海洋中,便是一种病态和畸形了,这里面的因素众多!但说到底是人们文化信仰的缺失,是精神思想的匮乏,便用大量的娱乐信息来填充空虚的内心世界。不过应该相信,这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逐渐改善,全面素质的普遍提高,娱乐的地位和价值终归会回到正常状态!

    10、“娱乐至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娱乐至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些复杂,我们不谈国际上敌对势力妄图麻醉颓废国人的险恶,仅从我们的身边出发来探讨一下原因:

    1、最主要原因是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是一门心思搞改革,聚精会神搞建设,使得经济突飞猛进了,但相配套的精神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在社会各方面几乎都被严重物化了,使得社会文化精神层面沙化,道德缺失良心脆弱人心不古!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必然要交的高昂的学费,中国似乎也没能例外!

    2、这是一个异彩纷呈思想多元的开放的时代,国家在思想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得人们可以兼收并蓄,一些良莠不齐的思想必然会被一些觉悟不高的人吸取,“享乐主义至上”必然会接踵而至!

    3、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较为残酷的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人就有了不小的压力!有的意志力不强的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失败,未免会失望颓废,于是通过“娱乐至上”的方式麻醉自己。

    4、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错误诱导误导,如一些大众人物的生活腐化堕落等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总之“娱乐至上”不可取,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伟大时代,只要你有梦想敢尝试,最后一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