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围城读后感(读过《围城》的读者有什么感想,说说你们的建议?)

围城读后感(读过《围城》的读者有什么感想,说说你们的建议?)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读过《围城》的读者有什么感想,说说你们的建议?
  • 2、钱钟书的《围城》读后感?
  • 3、围城读后感?
  • 4、围城读后感怎么写?
  • 正文

    1、读过《围城》的读者有什么感想,说说你们的建议?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

    这是大部分人初读《围城》时的理解、感受。

    《围城》表面上看,就是写了主人公方鸿渐一连串的“爱情”经历,直至最后结婚。

    而实际上,要更好地理解《围城》的深意,就要结合钱钟书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他自己谈到《围城》时的创作心态。

    然后,大致归纳了两个想法:

    1.处理不了感情的男人,何以抗战建国?

    2.你所失去(缺失)的,总会用某一种方式回归

    处理不了感情的男人,何以抗战建国

    《围城》是钱钟书夫妇蛰居上海的时候,具体的时间就是1945-1946年,钱钟书先生自己说写《围城》时的心态是“忧乱伤生”,他十分担忧战乱中的国家,也悲叹当时深处战争中的普通民众的悲苦生活。

    《围城》里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只有几个侧面提到了故事是发生在战争期间。小说本身基本上是绕开了战争,只是描写了战争期间的各种人物,当然最主要的人物还是留学归国的男主角方鸿渐,以及他的婚恋故事。

    方鸿渐无论是跟“露水夫妻”鲍小姐,还是跟未见过面的未婚妻周小姐,或是跟唐小姐、苏小姐,他的态度都是暧昧不清又自作聪明的,直到最后到了孙柔嘉这里,他仍然没有存着真心,但是他却“栽”到了孙柔嘉的手上,同时也因为利益关系,最终尝到了婚姻是围城的滋味。

    在那个时代,他并未直接跟孙柔嘉直接结婚,而是先订婚,订婚之后就开始同居,乃至以后孙柔嘉总是以这个作为攻击方鸿渐的理由:并不是真爱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欲望。

    方鸿渐和唐小姐的恋爱失败,一直是方鸿渐的阴影,以至于婚后孙柔嘉指责方鸿渐还想着唐小姐,方鸿渐被逼之下说出一段真心话:

    “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其事,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人。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都可以省掉。”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方鸿渐的意思是并不相信爱情了,那孙柔嘉当初指责他,为了满足肉体的欲望,根本不是因为爱,一点没有冤枉他。

    一个男人,如果你对一个女人没有爱,那就应该大大方方告诉对方,而且就更不应该跟对方结婚,半推半就地开始了同居生活之后,又把自己说的像受害者一样,多少会显得没有担当。

    不管是不是钱钟书先生的本意,从方鸿渐的恋爱婚姻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男女关系有忠心、有爱心是多么重要。

    具体到方鸿渐这样一个人男人来说,如果不能在家庭婚姻中取得成功,而是弄得四面楚歌,又怎么能在那个乱世“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担负起抗战建国的大任呢?

    结合钱钟书先生说的自己创作这本书时的心情“忧乱伤生”,或许可以领会到他对当时那种所谓的“归国知识分子”的失望,对他们在精神道德上的困境的声讨。

    就像郜元宝先生解读《围城》时说的那样:当我们看到被孙柔嘉骂作“全无心肝”的方鸿渐最后“和衣倒在床上”的那副几乎要死掉的样子,我们担忧的就不止是这个归国不到一年的28岁青年的明天,也是无数个这样的青年所组成的国家民族的前途。

    你所失去(缺失)的,总会用某一种方式回归

    据方鸿渐的同学苏文纨介绍,大学时代的方鸿渐是非常羞涩的,远远地看见了女同学,就会脸红,走的越近脸就越红,原著里是这样写的:

    “我们背后叫他‘寒暑表’,因为他脸色忽升忽降,表示出他跟女学生距离的远近,真好玩儿!”

    可见,方鸿渐在青春期,甚至是直到27岁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男女恋爱经验。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寒暑表”,从欧洲“学成归国”以后,突然放开手脚,一年之内马不停蹄地谈了四次恋爱,当然还有在船上的“露水夫妻”鲍小姐。

    就当方鸿渐在苏小姐和唐小姐之间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那挂名的岳母周太太还为她夭折的女儿吃醋,说出这样的话:“瞧不出你这样的一个人,倒是小娘们你抢我夺的一块还肥肉。”

    想必方鸿渐现在是因为留洋的缘故,再加上经济相对独立了,就有了自信,也是把自己在青春时期“浪费”的精力都重新找补回来。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就是应该在什么年龄干什么年龄的事,至于恋爱嘛,就是应该多谈几次,在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伴侣,找到自己真正爱的那个人之后,再结婚,否则害人害己。

    以上是我读《围城》的一些感想。

    -----END-----

    感谢您的阅读!

    2、钱钟书的《围城》读后感?

    我是读完围城后读的边城,读完围城我有点不开心,心想着钱钟书你怎么能这样,怎么能把人性写的如此透彻,如此的不唯美,钱钟书书里的几位人物被他描写的就像裸着的一样,他的文字看似幽默,实则凶狠。我完着实让人难受!读完围城开始读边城时,觉得神清气爽,沈先生笔下的边城是那么安静祥和,边城中人是那么淳朴善良,看的让人不自觉的嘴角上扬;可看到结束我忍不住的将书丢了出去,生气的喊了一声,沈从文你怎么能如此这般,真是狠毒。那么美的边城,那么淳朴善良的边城人,在你笔下竟是这样的结局!到最后才发现,沈从文比钱钟书狠的多。直呼两位大师的名讳实在是不敬!在此道歉!

    3、围城读后感?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似乎始终贯穿着《围城》这部小说,也成为这部小说的经典名言。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方鸿渐海外留学回到家乡,受到很多人的恭维,但其在留学期间游手好闲,无心学习,并未学到真本事,只混到一个假的文凭,所以回乡后并未得到高就,只在一个规模较小的银行工作。在工作期间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爱情纠葛,无果。后跟着赵辛楣同孙柔嘉等人来到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因种种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结婚后生活会很幸福美满,但终究因双方家庭的关系与压力和两人性格的差异太多经常吵架,最后不欢而散。方鸿渐神经麻木,在睡梦中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方鸿渐的命运是幸运的,因为他早早的受到外国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者之一。方鸿渐的命运是悲哀的,因为虽然他出洋留学但学有学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这是他命运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告。

    同时方家的一些封建礼节折射出当时社会还存在很多封建落后的现象。当方鸿渐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对结婚自由,要早早的为儿子找一个媳妇。可见那种包办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惧,而且方鸿渐的两兄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阿丑,一个叫阿凶,说是为了避邪而取这种难听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鸿渐命运里的几个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苏文纨,一个出洋留过学,可谓是才貌双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厢情愿而已,鸿渐没有为了一个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苏文纨表妹唐晓芙,或许方与唐结合后方的命运结局不会那样惨,但因种种原因两人各奔东西了。最后是他的妻子孙柔嘉。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但两人情投意合,相处得很好。只是双方家庭的流言蜚语太多,两人终被这种精神压力搅得不得安宁。

    《围城》中的爱情。爱情始终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以方鸿渐为代表的年轻人无论是家处上流社会的,不富裕的,才华横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满腹牢骚、无心劳作的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而且都被爱情缠得死去活来。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屡屡失败。有的结婚了又受不了婚后的无自由的生活,有的没结婚的又想早早进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着、犹豫着、惆怅着。

    有人说,要是在大学里有机会谈恋爱,就谈吧,而且要谈得烘烘烈烈!当你毕业后工作时,如果她和你谈了三年而没发现你有买车买房的迹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谈了三年而没有买车买房的迹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学里的爱情才是最纯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

    4、围城读后感怎么写?

      《围城》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人提起过《围城》,最熟悉的语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恋爱婚姻、工作事业,还有学习生活、交友处世,无一不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用幽默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又如:“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到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些语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给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