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不是一句安慰人心的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不是一句安慰人心的话?
谢邀: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不是一句安慰人心的话?有些东西,即使你改变了他的原貌,可他的涵义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虽然你能改变他的涵义,但永远逃避不了事实的真相。
2、读书方法很重要,请大家聊聊自己的读书方法吧?
答:笔记。博览群书,是我们一代人的习惯。1、初读:大致了解内容。2、精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重点,一边记笔记。3、思考:可以说明什么?运用在哪里?怎样巧记?4、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3、孩子阅读量还可以,但是表达能力和读题能力差怎么办?
这位妈妈/爸爸描述的状况,非常特殊,而且特别矛盾
三年级的孩子,累计有350万字的阅读量,不是阅读量“还可以”,是相当不错,因为童书单本文字量很小,350万字,包含一部分绘本的话,阅读数量也应该在500本以上。有这个阅读量,即便是阅读质量比较一般,孩子也能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和读题能力,不可能题目中描述的状况。
而这位妈妈/爸爸描述的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读题能力的状况——老师说稍微复杂一点的话都不能复述,课上只能吸收一半,需要家长再讲一遍才能笑话,考试读不懂阅读理解的题目——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一般的差,是非常差。即便是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也不应该差到这个程度。 因为不太了解具体情况,真心爸妈试着来分析集中可能性,看看能不能有所帮助
可能性之一:孩子之前的阅读,重量不重质如果孩子之前确实是有那么大的阅读量,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只有一个原因:之前的阅读,过于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阅读质量非常差。
这里的阅读质量差,不是说没让孩子做笔记、做复述,而是读这些书的时候,孩子根本不是“自己在读”,读的内容没有进她的脑子,她自己也没有做过任何思考,可以说,那些书,真的都是白读了,那些阅读时间也都白花了。
我们之前跟很多特别执着于亲子阅读的妈妈们讨论阅读,一些妈妈也表达过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我和孩子亲子共读好几年,孩子上学了,却不喜欢读书,阅读理解能力也很差呢?
我们的答案是:因为妈妈太执迷于亲子共读了,你跟孩子读书的时候,根本就是你在读,而不是孩子在读。用这种读法,你和孩子读上1000万字,孩子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不起来。
可能性之二:父母和孩子缺乏语言交流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不止来自阅读,而是来自和父母的语言交流。
如果父母平时和孩子说话、聊天很多,而且用比较规范的语言,不使用特别简单、无意义的“童言童语”,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一样会很强,不会出现连老师讲课都听不懂的状况。
但如果父母平时除了安排孩子的活动,很少和孩子聊天、说话、做日常交流,孩子的理解和表达,都很可能不好。我们曾经不只一次地遇到三岁孩子不说话的问题,后来探究原因,都是大人很少和孩子做语言交流。
可能性之三:孩子日常缺乏语言表达机会这其实和第二种可能性密切相关,但也不完全相同。在有些家庭中,大人虽然和孩子说话并不少,但不喜欢孩子多说话,也不能耐心听孩子说话,总是认为小孩子懂什么,认为孩子说什么都是胡说,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会受到压制,没有办法发展起来。
我们自己的经验——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真心爸妈家有两个孩子,从小我们就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让他们自己选择要读的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一本书想读多久就读多久。我们也没有刻意计算过孩子的阅读量。
我们也会经常参与孩子发起的讨论,他们给爸爸妈妈讲从书里读到什么,我们都会耐心地听,还会贡献自己的观点,一家人讨论起来,会非常热烈,而且主要是孩子再说。
我们平时还会跟孩子聊天,天南地北,什么都聊,一聊能聊上一二小时。
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孩子上学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非常好,完全不会出现上课听不懂、考试读不懂、阅读题目不会做的问题。
所以,建议这位提问的妈妈/爸爸,从孩子的阅读质量、一家人语言交流的质量、孩子的语言表达机会三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家里的状况,看看问题在哪里,如何帮助孩子。
欢迎关注“真心爸妈”: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四岁半。出版有《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所有回答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欢迎访问我们的头条号“真心爸妈”,浏览更多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