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之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之读后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浮生六记》之读后感?
  • 2、有读过《浮生六记》的朋友吗?有什么感想?
  • 3、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有什么感想?
  • 4、《浮生六记》中有什么令人难忘的句子?
  • 5、如何评价《浮生六记》呢?
  • 6、《浮生六记》讲的是什么?
  • 7、浮生六记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 8、《浮生六记》谁看过啊,怎么样啊,好看吗?
  • 正文

    1、《浮生六记》之读后感?

    天将本心酬浮生――读《浮生六记》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时,《浮生六记》只残剩了四记,后二记已无踪影。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翻开《闺房记趣》,沈三白描绘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原来是专门给你夫婿准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脸红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美满姻缘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春光,三白欲携芸远出郊游,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君子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羡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连声赞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透露着灵慧巧妙,体现着匠心独裁,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爱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动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深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随意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中间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明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极力地赞美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美观的芸娘,却渐渐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欢。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诉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毁谤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老人(老头),更是勃然大怒,斥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怪她,或许私下称呼“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实在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赞同,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顿。他帮朋友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主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的确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门,寄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渐衰落,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经受打击身体衰弱,家人厌烦,她不得不悄悄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告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诀!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准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结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庸人自扰,无聊之举,后人未必认为她这是大方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境贫困,倒还算和谐。可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杀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贫苦不安于室”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需要物质基础,穷才子难以企望完美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许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时间他甚至已到山穷水尽的状态,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四处借钱。而他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经商,还是奔波劳碌时,他依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阅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载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点山水,评议风光,激扬胸怀,于众人赞叹之风光盛处,清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欣喜地读着《浪游记快》,心中一遍遍感叹着,看吧,尽管生活坎坷多磨,这依旧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现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单调,身在困顿中已是疲惫不堪,何能够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清洁雅致,无论是在平静的顺境,还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苦,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珍惜。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字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专心爱惜文艺,追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依旧有着恬淡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了。经过这种文化的陶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只是这种文化,我们几乎已难企及。 于贫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九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不在意现实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丽爱情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泼真切地让我眼眶湿润。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纯净明亮。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千年来,有几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达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随着沈三白清澈的书香笔迹,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也是一种禅意呢。 后 记: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就如当时写蒋鹿潭一样,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传奇,绝大多数是悲剧。如范蠡与西施隐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对其不幸的同情,来幻化成美好的结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关注着著名的传奇,而如沈复陈芸这样布衣人家的爱情,若不是记述于书,恐怕鲜于人知。尽管他们的爱情那么超拔脱俗,终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这样的平常人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我。于最细微无常之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美丽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心无所住。”心之广大,无边无际,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陈的爱情便如此,不论身在何处,一样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 所以,我将题目作为《天将本心酬浮生》,无论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无所住。

    2、有读过《浮生六记》的朋友吗?有什么感想?

    <浮生六记>主要以爱情生活为基础,讴歌了伟大的情感,歌颂了生离死别的生动场面,让人激动和憾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自传体散文,工诗画。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申报的王韬,以活字板刊发于(1877年)。

    ‘浮生`二字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沈复,他出生于幕僚之家,从没有参加过科举之考,曾以卖画维持生存。

    与妻子陈云志趣相投,感情深厚,过着布衣素食而从事着艺术生活,一生仕途坎坷,同妻子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亡后,去四川充幕僚。

    此后,未发现他有关生平文字和记载!

    3、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有什么感想?

    “得妻如芸者,此生足矣。”

    第一次接触《浮生六记》是初中的时候,初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摘选自第二记《闲情记趣》的开头部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至今还默默的背上两句。当时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加强我们对于文言文的语感,老师让我们抄了几十遍原文and译文。

    当时只是觉得沈三白十分的有趣,竟然能将夏蚊拟做群鹤舞于空中,"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以土壑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这件小事中就能看出沈复小时候就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

    第二次读这本书是大学时候,因为高中的时候不然读课外书,所以进入大学后就有一种复仇心理,颇有一种“读尽天下书”的心理。所以我特别喜欢在图书馆里乱逛,看到那本书的封面或者书名吸引我就驻足读一读,喜欢的话就借走,不喜欢就继续瞎逛。

    有收藏好书癖好的我,当然不会错过浮生六记了:

    有一次就突然停在《浮生六记》的前边了,一是因为我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摘自这本书,所以特别好奇,二是因为《浮生六记》这个书名的确很吸引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拿起来读第一页的时候便不能在停止了,完全被沈复和妻子陈芸的感情吸引了。甚至不禁发出了我开头那句话:“得妻如芸者,此生足矣。”其实陈芸可能并不是特别的漂亮,但是她的温婉贤淑,她的童心,内秀,包容,勤勉 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熠熠生辉的品质。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浮躁虚妄的时代,这种品质就越显得珍稀。

    当然我更羡慕沈复和她的这段感情,在豆瓣上,很多人纷纷评论,如果有这样的一生哪怕是折寿也愿意。是啊,这才是爱情啊。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爱情的模本,看了以后有一种暖暖的幸福感。

    当今社会,众人宣扬人人平等,爱情自由等等概念,人们纷纷涌向时代的潮流,生怕被时代抛弃。但是,离婚率与人们的幸福感大大下降。人们真的过得幸福吗?沈复与芸娘的感情并不是传统礼教的那种不平等的感情,沈复和芸娘更像是挚友。

    当然在当今现代沈复的不思进取是不可取的,当时在“积极进取”的同时请不要忘了保留心中的浪漫主义。

    4、《浮生六记》中有什么令人难忘的句子?

    《浮生六记》经典的10句话

    1、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译文:我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

    2、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译文:和前妻的梦已经醒了,但因为有了新的人,又再次入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醒来。

    3、无人调护,自去经心

    译文:乐观的精神,粗茶淡饭,一生淡泊名利。

    4、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译文:奉劝尘世间的夫妻,不要彼此仇视不相容,也不要用情太深。

    5、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译文:钟情于一个人,即使他长得丑也不嫌弃。

    6、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译文: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得得失失恩恩怨怨有谁能够计数不过是,把这一生过完罢了。

    7、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译文:遗恨缠绕心头,永远不能逝去;做到何时才收场!

    8、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译文:今生不能够做到,那就期待来世吧!

    9、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译文:粗茶淡饭,一生淡泊名利,没必要远游他方为生计奔波。

    10、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译文:人世间相亲相爱的人反目成仇,很多时候是因为开玩笑话引起的。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5、如何评价《浮生六记》呢?

    观望一下文学写的感情,大多以悲剧收尾,白娘子被关了雷峰塔,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而死,唯一一对终成眷属还得化成蝶才行。人,终究是脆弱渺小的,每个人在残酷现实前都无力(尤其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幸福只能相对而无绝对。也许就是沈复前半生的幸运,使得其后半尤为显得凄凉。

    其实《浮生六记》目前仅存四卷,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他与妻子的生活部分,其实红尘的生活,也如浮生六记一样,骨子里的性格,和现实的生活也是很相接近,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实现实之中的网络作家,也有点与沈复类同,稍有点才气,精力也是够佳,同时,在文学论坛,也沾了点心气高,而文章,大多是小成之类,但总以为写得不错。搞一个征文相类似的,到处拉票,获得奖之后,就更是沾沾自喜了。如是拔高了自己的高度,更是沾沾自喜了。

    浮生,就如同李白所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许是平淡的记叙,与有些大众的心态雷同,郊游之心,周边之闹,风景相宜,也还是有一定的功底。

    整体来说,《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而且增添了更多的迷人景致。 记得东坡言道:“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人生也似如此,生活态度,有时没有必要太较真,生亦何欢,死又何苦?

    6、《浮生六记》讲的是什么?

    前段时间正巧细读了《浮生六记》,并写了一篇关于浮生六记的文章。

    今天,正巧看见这个问题。

    世间正因为有这许多的“正巧”,生活才格外的有韵味,等待我们去品尝。而《浮生六记》正是这么一本需要我们细细咀嚼、体会的好书。

    这里,我便将那些文字粘贴过来,期望对想看《浮生六记》一书的人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江苏苏州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初识《浮生六记》,完全是冲着“浮生”二字去的。

    窃以为是为浮生解惑之类书籍。

    书籍始一入手,便迫不及待翻开,带着浮生之惑,寻求破解之谜。

    然而,书已读完,却无一处解释浮生之谜。反之,又每一处都是“浮生”。

    通篇文笔简约清爽,以作者沈三白与陈芸之间平淡而闲逸生活为故事主线。平淡如水般的叙事手法,读来没有丝毫肆意渲染的匠气。

    书中文字如同清风拂面,透过文字读者也能切身感受沈三白的生活点滴,以及与芸之间平淡中甜蜜而忠贞爱情。

    1、闺房记乐

    主角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出生在一个幕僚家庭。

    芸,姓陈,字淑珍,四岁丧父,家有母亲与弟弟。自小聪颖明慧,听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于是照着文字一一对比,从此便开始识字。且习得女红,借此养活一家三口。

    三白十三岁时,同母亲回家探亲。见识到芸的才思隽秀,心生倾慕,种下”非淑姊不娶“的情愫。于是,其母为两人定下婚约。

    同年,两人再次相见。芸贴心的为晚归的三白偷藏暖粥、小菜,而被芸的堂兄发现,并传为笑柄。那个年代,男女结婚前都有这样那样的避讳。自从被旁人嘲笑后,两人短暂分别。

    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两人成婚。

    从此,两人在爱情的道路上耳鬓厮磨,形影不离。

    芸贤惠朴素,做事井井有条,侍奉长辈尊敬,对待下人温和,对三白更是情意深重。

    芸因为三白出水痘,吃斋祈福几年。虽嫁入沈家,却是本性不改,喜欢素淡衣饰,喜欢茶泡饭、臭腐乳、卤瓜。

    芸兰心蕙质,三白的弟媳结婚时缺了珠花,芸果断将自己婚嫁时的珠花相赠。(在这里,为三白家道中落埋下伏笔。)

    而三白对待芸也是百般疼爱、呵护有加。仅外出学习三月,便感觉像过了十年般漫长,对芸魂牵梦萦。

    两人在沧浪亭畔名为“我取”临水小轩相伴研习书卷、谈论古今;

    夜游沧浪亭,看晚霞灿烂;

    焚香祈愿月老,生生世世为夫妻;

    过着诗情画意、品月评花的恬静生活。

    其间也有三白“唆使”芸乔装打扮为男子,与其同游水仙庙;两人瞒着家人朋友,偷偷泛舟太湖,览江枫渔火等等趣事。

    就算住在乡下农家小院,也能苦中作乐,树荫垂钓;听虫蛙嘶鸣,伴夕阳篱笆。钟意于“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两人简单平淡的生活点滴,无一处不是在平淡的文字中,将爱情细细勾勒描绘,令人读来好不羡慕!

    平凡的文字中,也有令人深思而印象深刻的句子。

    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而笑。

    “芸说:‘世间各类反目的事,大多因开玩笑而起,以后不要冤枉妾身了,真让人郁闷死呢!’我于是挽她入怀,抚慰她,芸才破颜而笑。”

    闺房记乐读完,感受到了两人平淡却甜蜜的爱情,

    有一种被作者隔着几百年时空狠狠撒了一大盆狗粮喂得饱饱的感觉……

    让人感受到“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美好生活。

    爱情,也可以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可以没有轰轰烈烈,平平淡淡中也有不落俗世的至诚至爱。

    是为“平淡中得真滋味”。

    2、闲情记趣

    每个人的童年总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回忆,或欢喜或悲伤。三白的童年,贪爱玩虫,然后就了”小丁丁“被咬的趣事,令人读之莞尔。

    年纪稍大之,三白喜爱修剪盆景,兰花、杜鹃花、菊花、水仙等等花,都逃不出他的“毒手”。其后,三白又将这种生活的情趣教会了芸。

    插花、盆景都是技术活,讲究艺术性。

    日子虽然过的清贫,但是三白与芸闲暇时,醉心于研究、谈论盆景艺术。

    芸聪颖慧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管盆景还是生活方面,每每有新颖想法,总会付诸实践,且令人耳目一新。

    挖空心思所做出的盆景中,寄托了两人对于闲逸生活的憧憬,可惜夜里却被猫儿打翻,令人难过落泪。可是难过了,泪流了,对于生活情趣、品质追求依然不曾消减。

    就算芸得罪父母被扫地出门,被迫寄居在锡山华氏家中,也想出“活花屏”的法子,为生活增添色彩。

    就算在寄居在友人的萧爽楼中,居所也能装饰的平淡素雅,纤尘不染。粗茶淡饭,经过芸的烹调,也能做出“惠而不费、价廉物美”的美味。

    家徒四壁,也能布置得俭省而雅洁;衣衫破烂,也能整齐洁净;清贫之余,也能和朋友把酒言欢、畅吟诗词。

    清贫之中,如果在意的只是贫寒、不如意,又哪有那些令人难忘的趣事。

    其实,生活品质的高低,往往不在于多么殷实的家底,多么高的收入,而在于是否对生活充满情趣。

    清贫,亦有真闲趣。

    3、坎坷记愁

    俗话说:“家家都一本难念的经。”

    芸因为能识写文字,平日为婆婆代写家书。可是家中流传出的闲言碎语,令婆婆以为芸家书中难捏口舌,便不让她代写。而远在他乡的公公以为媳妇儿不屑代写书信,因而生怒。

    而芸贤惠明理,未做辩解。

    其后,三白与芸体恤父亲常年奔波劳顿,想法为其寻觅服侍起居的侍妾。芸出面办成此事,却恶了婆婆,从而失去欢心受到冷落。

    三白的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由芸做中间担保,却被人追债。芸的书信言词恳恳,却被公公意外看到进而曲解。导致三白与芸两人被赶出家门,不得已寄居在友人的萧爽楼。

    两年时间,三白的父亲渐渐知道了前因后果,进而冰释前嫌,一家得以团圆。

    芸一直以来都患有血疾,为了替三白寻觅妾室刻意结识了风尘女子憨园,不仅未能成功,还被公婆误会不守妇道。同时,芸自己也感觉受到了憨园愚弄,从而加重了病情,为了医治大耗钱财。

    又值三白的友人借高利贷跑路了,作为担保人的沈三白被人上门追债。

    最终导致三白与芸被父亲再次赶出家门,匆忙安顿好一双儿女后,不得已寄居到锡山华氏家中,一是为了芸的病情疗养,二是为了躲避追债。

    可是,寄人篱下没有经济来源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沈三白远去靖江找姐夫寻求资助,路途中经历了各种酸楚,得到姐夫资助的二十块银元。

    有了些许资本,三白借此在邗江谋到了简单的工作,加上夫妻二人不愿再寄人篱下,一同搬到了邗江。

    可惜命运弄人,三白好巧不巧的遇到了裁员,瞬间成了无业游民,没有了经济来源。日常生活用度,加上芸的病情疗养,使一家的生活捉襟见肘。

    在家庭日常开支都难以为继的时候,三白厚着脸面再次去找姐夫帮忙。

    可是路途遥远,三白没钱雇佣骡子代步,就瞒着妻子芸揣着饼馕徒步前往,结果却遭到了姐夫闭门不见的冷遇。

    好不容易借到二十五两银子,匆忙回家之后,却惊闻原本是芸的好姐妹华氏送的仆人卷了仅有的财物跑了!

    芸因此郁结深种,病情复发,不久撒手人寰。一贫如洗的沈三白,连妻子棺殓、下葬所需钱财也是由朋友资助的。

    从此,两人的甜蜜、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成为绝响。

    从此,沈三白孑然一身,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一有时间就去看望故去的妻子,在墓前悲切痛哭,过着形单影只的凄凉生活。

    三白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其本性不坏,朋友有难时也常常解囊相授。

    嘉庆九年,三白父亲去世。弟弟启堂担心三白回家瓜分家产,不仅没有提前告知父亲病重的消息让三白回家尽孝,而且在守灵期间还故意找来讨债的人刁难他。

    三白愤怒的对弟弟表明了自己不会瓜分家产的心意后,拜别了母亲,就此想要隐居深山出家作方外道人以逃避这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可是在朋友及女儿的百般劝导下,终归是放弃了。

    在我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唏嘘声还未停歇时……故事又有曲折,一时间让我惊叹莫名。

    “惊”的是沈三白那种“他人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人如初恋”的“奇葩”的宽广的胸怀!

    “叹”的是如果易位而处,我自问是做不到的。

    我瞬间服了,我被这种胸怀所折服了!

    沈三白与弟弟撕破脸皮后,没有分润丝毫家产,自己本来就穷困潦倒靠朋友帮衬才能勉强度日。其弟在得到约莫三四千两的家产之后,居然还能没脸没皮、恬不知耻的找三白说“父亲丧事用度过多,需要你支助”……

    换做平常人,遇到这种厚颜无耻之人,可能早已七窍生烟、拍案而起!

    而沈三白呢,不能说他人“傻”,这应该是他善良的本性和宽广的胸怀吧,居然慷慨将自己仅有微薄钱财分出一半。

    坎坷记愁,愁当然不止这些。

    辗转两年之后,沈三白与芸的儿子逢森不幸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

    整本书读来,“坎坷记愁”我花费的时间最多,并不是因为第三记晦涩难懂,也不是文章篇幅长,而是在作者平淡的叙述文字中,让人身临其境,堕入作者经历的愁苦之中无法自拔。

    除了唏嘘与感叹,其他真的不好细述。

    4、浪游记快

    第四记讲述了沈三白在做幕僚的游宦生涯中,到各地的所见所闻。

    文中虽有各种游历的新奇见闻与心得,比如有扬州胜景,苏小小墓穴,有与鸿干结伴寻觅隐居处所,有杭州、广州、南岭等等各处美景……

    又有芸去世后,随同琢堂到过荆州、樊城、潼关,后在莱阳做事的故事。

    但是在读完第一记甜蜜爱情、第二记生活趣事、第三记的曲折愁苦故事之后,再读第四记的各种游历记事,顿时有种索然乏味的感觉。

    总是沉浸在三白与芸浪漫而凄婉的爱情故事,以及三白曲折而愁苦的经历中,无法自拔。

    整本书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的悲剧故事。

    三白和芸憧憬“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生活,可是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从文章中能够体会到欢乐、甜蜜、深思、愁苦、闲趣、凄凉等等情绪,不能尽数描述。

    这也许才是所谓的浮生吧……

    平淡中得真滋味,清贫亦有真闲趣;愁苦来时要笑对,酸甜苦涩是浮生。

    《浮生六记》,若是单看其中一记,只是描绘某一种“至真”情怀,比如闺房记乐,你只会感受到平淡如水的纯真爱情;比如坎坷记愁,你只会陷入曲折悲苦的凄凉遭遇之中……

    但故事毕竟不会只有欢乐或悲苦,正如人生也不会只有酸甜。

    拆分之后就不算圆满,将四记前后比对联系,才得见故事脉络。

    可即便如此,遗失了“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的《浮生六记》终归还是残缺的,令人遗憾不能观瞻。

    7、浮生六记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浮生六记》的优美句子有:

    1、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2、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3、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不会再错过。 归纳起来不外乎四个字: 相见恨晚。

    4、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5、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6、我吓唬他要分手,他一边看足球一边哼哼哈哈地说:“分吧分吧,东西和钱都归你,我 什么也不要,只要你走的时候别忘了带上我就行。”

    7、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8、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9、“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10、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11、余曰:“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

    12、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13、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14、情深不寿,寿则多辱。

    15、可是心中也有种莫名的嫉妒。我们二十岁相遇,之前的日子便是空白,他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我。 他的欢笑、眼泪、成功、失败,都由别人来见证,没有我的份,于是我嫉妒。

    8、《浮生六记》谁看过啊,怎么样啊,好看吗?

    看了几遍。

    我的小孩也读了几遍。

    不好看的话,翻几页就放下了。

    特别是沈先生写自己同芸的各种生活,有情调,有滋味,有辛酸,有爱恋~很丰富。

    后面写一些花草和食物的,我就没怎么看了~

    怎么题主看一本书不自己去翻一翻,都先问人家呀?每个人感受和领悟不一样,可能我觉得好看的,你不一定觉得好看哦。

    我前面刚写了一篇个人的读后感,以及一个类似问题的回答。我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不过也许你反而可见一个普通人眼里的《浮生六记》~

    反正我是觉得它美的~

    你的观点,等你读完来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