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 2、大家都怎么看包法利夫人?
  • 3、《包法利夫人》感受?
  • 4、罗国林翻译的《包法利夫人》怎么样?
  • 正文

    1、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当现实于理想中的状况不一样时,我们不就应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好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2、大家都怎么看包法利夫人?

    1856年12月,福楼拜在给彭郎芳(Louis Bonenfant)的信中说,"这本小说,含有一种明显的教训,如果母亲不允许她的女儿读,我想丈夫拿给他们的夫人读,总该不坏吧。我可以用这句话回答如何评价《包法利夫人》这个问题,《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留给世人的一面镜子。

    读《包法利夫人》 ,人们可以见到自己的影子:平庸者看见夏尔,浪漫者、幻想者看见艾玛,怯弱虚伪者看见莱昂,流氓者看见罗多夫,弄虚作假者(即当今的贩卖假冒伪劣者)看见奥默,暴发户看见勒合… … 。福楼拜人物的真实性和"一般"是人性在文本的真实再现。他的人物还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从奥默的身上我们看到19世纪科学蹒跚的步履,从勒合身上我们看到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从农妇勒鲁身上我们看到农民的麻木、愚昧。

    不过,印象至深的无疑是串联整个故事的艾玛的悲剧。

    从原文可以慢慢窥见艾玛整个的变化状态:

    从最初农民的女儿,"会挤牛奶,也会把犁擦得雪亮"

    再到艾玛对浪漫的向往:"她读司各特,爱上了古代的风物,梦中也看到苏格兰乡村的衣柜,卫士的厅堂" ,"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

    "艾玛的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望着这个耷拉着嘴唇的老头子(即拉韦杰老公爵),仿佛在看一个千载难逢、令人起敬的活宝一样。他到底在宫里待过,在王后床上睡过觉啊!"

    最后的虚荣,"她脱起衣服来毫无羞耻感,一下就把束腰的丝带揪掉,细长的带子像一条花蛇似地咝咝响,从她的光屁股上溜下来" ,"她同他在街上走,头抬得高高的,她说,不用怕人家说三道四"

    "她起坐一辆自备的蓝色马车,驾一匹英吉利骏马,还要一个穿翻口长筒靴的马夫"去卢昂与情人幽会。她欠的帐单雪片似地飞到夏尔手中:窗帘,地毯,沙发套的料子,几件衣服,还有梳妆打扮的各种用品,加起来总数大约有两千法郎。

    从艾玛嫁给乡村医生包法利,到她受到地主罗道耳弗的引诱,再到被罗道尔弗抛弃,艾玛转而寻求书记生莱昂,再遭抛弃,整个偷情过程中,艾玛用尽急啊产,背负高利贷,走投无路时,饮砒霜自尽。艾玛的一生经历了蜕变、堕落、毁灭三个阶段。压倒艾玛最后一根稻草是谁呢?

    李健吾认为命运决定了艾玛人生的悲剧; 魏邦良提出是心灵的贫瘠和趣闻的庸俗造成的; 格非主张是残酷的现实与想象的破灭; 魏少华指出悲剧根源在于 "身体的满足与头脑

    的满足间的悖逆" 刘武和把它看成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方式造成的; 还有少数评论者指出,艾玛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她的死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

    这里有平庸的人物,如包法利,甚至可以说包法利的性格是麻木迟钝的,生活浑浑噩噩,毫无风度,艺术平常,但在郝麦的鼓动下,居然想名满天下,最滑稽的是,艾玛死后,他偶然发现了妻子的奸情,不仅不想报复,反而不生对方的气,把过错归于命运。这里也有一系列卑劣的人物,如郝麦,勒乐。

    所以完全可以将《包法利夫人》盛赞为"镜子"!

    3、《包法利夫人》感受?

    最初听说《包法利夫人》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时我们上历史课,老师讲到外国名著时曾特意提到了她,当然也就不会漏掉她的原创者法国著名作家格斯塔夫·福楼拜,在此我也就不对作者做过多的评价了。那时因为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捧起此书,只是时隔多年,在异地的图书馆,我偶然发现了她,便是爱不释手,本想是全部读完之后才写此读后感,可担心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不能储存,稍纵即逝啊。

    一直都觉得法国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而巴黎更是这样的一个城市。读过很多雨果的书,一本《巴黎圣母院》曾让我沉醉于浪漫文学,为敲钟人加西莫多的爱情而感动;而《悲惨世界》却让我陷入极度的恐惧中,却也让我明白每个国家都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或美好或可耻。也许我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的吧,生活毕竟不同于小说,小说中的情节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因素,然而小说毕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我想无论是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点上还是相通的吧,只是前者更加夸张化。

    也许是读惯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刚开始读《包法利夫人》确实很纠结,一方面我是很佩服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艺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粮食,而另一方面我对她的爱慕虚荣却很是反感,她把文学作品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是书中的女主人公,拥有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可现实太过残酷,她的丈夫包法利并不是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他只是一个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位有德的医生,他也不够浪漫,不懂文学,不会诗歌,更不会弹钢琴,后来更是大腹便便,我想这和爱玛心中的白马王子是相去甚远的,因而当罗多尔夫不断示爱时,她便真以为自己遇上了久违的爱情,便抛家弃子,像凤凰涅槃般扑向爱情的火焰,然而最终只会导致灰飞烟灭……花心的罗多尔夫并没有和她私奔,而是独自坐上马车离开了,留下爱玛一人,寻死要活,而可怜的包法利还在为妻子忧心,整天想着怎样才能让妻子开心起来,爱玛却只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视外界一切。我想她只能是一个悲剧吧。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曾讲过,他说:“平平凡凡才是真。”那时对这话还不甚理解,我想每个女孩都曾有过幻想,心中都会住着一个白马王子,都有过对爱情的期盼,可我们是人不是神,幻想是会破灭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生活中不乏包法利夫人,一句“我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多少折射出当今社会上爱慕虚荣之风,诚然,没有面包是不能跳舞,然而我想跳舞是一种奢侈品吧,既然是一种奢侈,那就可要可不要。

    虽然我不知包法利夫人的最后结局,但我想这样的人即使有好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她太不会把现实和文学分开了,其实这也反映出她虽然阅读了很多书,可这些知识并没有真正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她只是在照葫芦画瓢,因而这给她带来的只是深沉的灾难。一直都在想我们要从书本上学到的究竟是什么?是像包法利夫人那样学到表面的浮华?显然不是的,我们要学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体会领悟书本上更深一层的含义,书会教会我们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处理事情,这也就是“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在谈话”的真理。

    包法利夫人的心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的,她向往更广阔的天空,她希望过上像伯爵夫人那样闲适的生活,时常上戏院的包厢看戏,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其实第二个条件她已经实现,可心就是漂浮着,不能沉下来,最后便只能腐败了。

    我不得不说《包法利夫人》是我读过的书中最让我矛盾的了,一方面被包法利的情愫感动着,另一方面又对爱玛的行为感到悲哀,其次还有让我欲罢不能的是作为医生的包法利确医不好妻子的心病,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两个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吧,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对方,又或许只是月老绑错了绳子

    4、罗国林翻译的《包法利夫人》怎么样?

    我认为罗国林的译本对普通读者更有吸引力,他的翻译比较注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叙述语言的幽默,创造力强一些,有一些“戏剧翻译”。

    他极重视对于原作者思想的传达,他的自我创造极少,他认为翻译之“雅”在于流畅,在于准确之下的“流畅”。虽然他并非精通法语,在翻译《包法利夫人》时他正在学习法语,但是在译作中能感觉到他对于即使是包法利给艾玛刻的碑文这种细节也做得很好。所以他的译本是被称为“定本”,在学术界地位特别高。

    喜欢的话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