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什么活动(昨天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各地方都对于七夕有哪些活动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昨天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各地方都对于七夕有哪些活动吗?
23年来,我都没有体验过七夕节的节日氛围……,打开朋友圈不是秀恩爱就是抱怨,难道七夕节不是应该晚上蹲在树下面听牛郎织女说话吗!?
小时候还真的就这么干过,蹲在外公家的葡萄架子下静静地等待,蚊子再多也没有要退缩的意思,虽然坚持了很久,但是一句话也没有听见!后来长大之后搬家了,到了城里 就没有这么干了,毕竟也没有葡萄架子!
2、古人过七夕,都有哪些风俗活动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七夕节就是古人的情人节。
其实不然。
最早的七夕节始于汉代,又名:乞巧节,当时还未有情人节一说,反而是独属于女孩儿的节日,甚至一度比春节还要热闹。
如西汉时期著名的杂史文集《西京杂记》所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再到南北朝时期,有一本风物文集《荆楚岁时记》记载:
是夕(七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古代女子们会“登高望月,穿九孔针,引五色线”,祈求七姐能赐自己心灵手巧,因古汉语中“乞”字有“祈求”之意,因此称为“乞巧”,自然也称作“祈巧”,意为“祈求心灵手巧”。
因此古人把七夕节这一天,也称之为“乞巧节”。
这便是“乞巧节”最初的来历,至于七姐,正是织女的别称(另有一说,七姐即是“七仙女”),广州一带也曾流行拜七姐,亦有节日:“七姐诞”。
再到唐代,乞巧节已经成为皇宫必过的佳节,唐太宗李世民便在这一天登上乞巧楼,宴请群妃,以美酒鲜果祭祀牛郎织女。
待到席间,嫔妃们则手持九孔针与五色线,面向月亮穿针引线,对月乞巧,往往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引得民间百姓纷纷效仿。
《开元天宝遗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再到宋朝,乞巧节来临之前,由七月一日开始,东京城内便会搭建“乞巧市”,各路商贩齐上阵,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吸引各家姑娘游玩采购,为七月七日乞巧节当天做好准备,其盛况之隆重,堪比过年。
宋人·金盈之所著《醉翁谈录》: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通过文中“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同行”,“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描述,相信不难看出当时的隆重与热闹,这还只是七夕节前三天的盛况,而到了节日当天,姑娘们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黄铜针”与“五色线”拿出来,面朝明月穿针引线,如果穿进,则视为得到了七姐的赐福,第二天就会变得心灵手巧。
于此,宋代的乞巧节因独有的“女子乞巧之意”与隆重盛况,逐渐演变为人人喜爱的女儿节。
然而当时的乞巧,经过历时变革,也有另一种乞巧方式,称之为“喜蛛应巧”。
是在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后,将“喜蛛(红色蜘蛛)”放置于小盒内,第二天一早再打开,若盒中蜘蛛所织蛛网十分圆正,则证明得到了织女的赐福,谓之“得巧”。
《东京梦华录·七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同样除了乞巧,宋代人还有食巧菜的习俗,而巧菜也被称为巧食,在穿针引线后,姑娘们就会拿出早早备好的巧食,边赏月边吃巧食,在喜气祥和的氛围中品尝美食,共度良宵佳节。
《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而到了明清时期,又有”投针验巧“之说,整个过程可谓十分有趣:
在乞巧节前一天,先取井水和雨水,各半碗,再盛于一个碗中,于屋外放置整夜。
等到太阳高升时,再放到阳光下暴晒半日。
待到午时三刻,就把早早准备好的绣花针投进这碗水中,针便会浮而不沉。
接着便是最关键的一步:观看针在水中的倒影。
若倒影形同花朵鸟兽,像一双鞋又像如剪刀切水,则巧得之。
若针影粗的地方如大锤,细的地方又像发丝,通体如蜡,整体不佳,则未得巧。
《帝京景物略》: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切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总结来说,从汉朝开始,七夕节便是独属于姑娘们的节日,为的是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日后能嫁一个好人家,更有向织女祈福之意,而非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中国情人节“。
(现代乞巧节传统活动)
而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代的七夕节,是姑娘们自己的节日,除非盛情相邀护花使者一同度过,否则一般都是女孩儿们相约登高,穿针引线,而不是像今天一样,一定要男女为伴,当然也有古代传统流传至今,如陇南地区至今仍旧流行在七月七日过“乞巧节”。
(陇南乞巧节)
再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唐宋以后,七夕节则演变为正式节令,既隆重又盛大,属于人人皆可过的秋初佳节,甚至某些地区还时兴“食巧果”的传统,姑娘们在穿针引线过后,将提前买好的“巧果”分给身边的小孩子,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与喜庆。
(七夕巧果)
最后,既然现代七夕节,已经作为情人节的代名词而广为流传,那我就趁此佳节之际,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
·《荆楚岁时记》是夕(七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开元天宝遗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
·《醉翁谈录》宋·金盈之: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
·《东京梦华录·七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
·《帝京景物略》: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切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3、古代七夕的时候人们有什么活动吗?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古代七夕的时候人们当然有活动了,因为这天是个节日,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活动的主角是女性,是女性非常开心的一天。
我国一些地区称七夕是“女儿节”、“姑娘节”等,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亚各国的七夕节,都源自中国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七夕曾被作为“鹊桥会”的历史记忆。
古代七夕节人们的活动主要是祈愿,祈愿活动可归纳为七个方面。
第一个愿望活动是祈巧。心灵才能手巧,心灵手巧就意味着聪明,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最聪明,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穿针比巧
乞巧的节目很多,主要是针线活,就是女红,包括染指甲、扎巧果、架设穿针织女台、大户人家或作精巧华美的“乞巧楼”等。
宋、元以后,又玩出一种新花样,人们用水中针影的形状来判拙巧,手巧的水中投影成云物、花头、鸟兽形状;手拙的投影粗如槌或细如丝,形状单调。看投影,巧妇或拙妇一目了然,有人一看投影自己就哭了,我咋这么笨呢?今天看来,这种判法或有失公道。
第二个愿望活动是祈婚配。过去人们认为织女星主掌婚配,所以,未婚男女七夕的愿望是祈求早日找到另一半。有人会说了,织女的婚姻都不幸福,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见一面,比外出农民工还苦,还能管好别人的事?咳,啥事别太较真了,愿望是良好的就行了。
苗族至今还有七夕“跳月”之俗,男的吹笙敲鼓,女的手敲竹杯,翩翩起舞,俗称“苗女弄杯”。七夕跳月,是祈望织女媒神促成自己的婚姻。
丢针比巧
南宋遗老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南丹州(今广西庆远)未婚男女在每年七月,都聚在州主的大厅里,地上铺大毡子,女的穿着青花大袖的服装,用青绢盖着头脸,手执小青盖;男子捧持发髻,穿戴黑色衣帽。男女各分组而立,然后两队队长,各以男女一人推倒在毡上,男女相抱,以口相呵,谓之听气,相适者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一对,不适的则另择人配之。
这样,凡听气相适的二人必须成婚,不得反悔,否则论罪。这条记载反映出七夕曾为男女欢会的佳期。
第三个愿望活动是祈生育。古人七夕节有传统的祈子仪式,《风土记》载:七夕时无子者可向织女“乞子”。唐朝王建《宫词》云:“七月七日长生殿,水柏银盘弄化生。”《岁时纪丽》云:“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这里的“化生”,是一种模拟出生受洗的玩法,让初生儿在水中感受生命的原力。
汉语中有“化生金盆”一词,就是放置有蜡制婴儿偶像的金盆。人们通过对产儿受洗的模拟,向生育女神织女乞子。
供摩睺罗
第四个愿望活动是祈子平安。近代江南还有这样的习俗,端午节时在小孩手脖上系花绳,谓之“健绳”。到七夕前夜解去花绳,甩到屋顶上,让喜鹊衔去造桥会,使牛郎、织女相会。“健绳”的原意是祈求织女庇佑儿童,所谓“送健绳”,意为象征性地甩掉了儿童的疾病和灾祸。
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七日午间,家有幼小子女者,都在檐前拜神,拜完后烧个小梳子装入盒子内,祈求其子女不生疮疥。
第五个愿望是祈富。祈富是个永恒的主题,与中国很多的节令相关联。《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织女星则主瓜果”。《史记·天宫书》张守节《正义》云:“主果瓜丝帛珍宝”,织女的权力更大了。可以看出,织女是主管植物、生产和收获的女神。
七夕时,人们盛陈“酒、脯、瓜果、菜于庭中”向织女乞巧,还有种“巧菜”、做“巧花”等习俗,意为向织女荐尝、酬谢和祈求丰收。
拜星魁
第六个愿望是祈寿,古人还认为织女主掌人寿命。晋代时,七夕乞愿事项中就有“乞寿”一项。后来人们祈寿转向南、北斗和寿星老人身上,大部分地区向织女祈寿的习俗渐渐消失了。在浙江武义县,过去每逢七夕,人家在夜间把鸡、肉等放在露庭中礼拜北斗,礼斗祈寿和七夕祭织女祈寿,谁也不得罪。
第七个是祈遂私愿。人们祭祀任何神灵都怀有功利心,有所祈求才有所祭拜。私愿因人而异,内容更为宽泛,实现个人私愿,也是个人的美好愿望。当然,祈愿应分先后主次,也不是同时祈愿几个。《风土记》上这样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果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这段文字说明,乞富乞寿乞子,乞一个,只能祈一个;乞什么装在心里,别说,跟谁都别说;三年,满三年才能说!很多人通过祈愿得到了赐福!谢谢您的阅读,祝福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