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孔德成为什么不回曲阜(山东曲阜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孔德成为什么不回曲阜(山东曲阜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山东曲阜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 2、末代衍圣公为什么不回曲阜?
  • 3、山东济宁明明有曲阜孔庙,为什么不重视孔孟文化反而着重发展运河文化?
  • 4、纪晓岚为孔府题词,却故意写错2字,300多年来为何无人能改?
  • 5、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为何没有世袭千年的贵族?
  • 6、孔德成给曲阜留下了什么?
  • 正文

    1、山东曲阜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看了这么多评价都很客观。我也说两句,招商引资上济宁处处卡拿曲阜,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型企业。当初济宁就拿着曲阜当幌子,把招商全都招济宁去,后来又打造运河文化。现在济宁的名片就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曲阜全靠旅游支撑经济,门票死贵,原来一百五,去年美其名曰搞了个听证会要降价,就降了十块钱。就这价格在全国都拍的上号。十几年前搞得会展中心,放在那里有什么用,年底市里来个大会,企业搞个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在空着,这又搞了个孔子博物馆,小小县城有多少文物?中国人的劣根在曲阜被传承发扬的淋漓尽致。宰客严重,漫天要价,两步路三轮车十块二十起步,出租车更是没谱。火车站到高铁站打表才十五块钱,却要二十一个人。或者近路不走绕道孔子大道去,被滴滴干死更好。再说民生,普通工资两三千块钱,房价都涨到七八千了,真的是民不聊生啊。

    2、末代衍圣公为什么不回曲阜?

    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应该有他自己的原因。

    3、山东济宁明明有曲阜孔庙,为什么不重视孔孟文化反而着重发展运河文化?

    济宁并非没有考虑过孔孟文化,只是收到各种因数制约。

    当年,进入新世纪,济宁的各位领导开始考虑济宁长远发展和战略定位,决定从孔孟文化上找出路,大胆创新,勾勒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伟大构想,新建一些文化场馆,建设新“四孔(孔府孔林孔庙孔像)”,其中孔像高大200多米,进入吉尼斯纪录,加强曲阜、邹城的融合发展,以尼山为中心,跨两市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据说在2005年左右的时候,曲阜和邹城的相关村镇已经开始动迁,村内各种宣传标语,都是动员农民为中华文化标志城让道。听说后来建城方案拿到中央审批时,由于定位过于高大上(声称建设中国文化中心,与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齐名),预算过于大胆(一开始300亿,08年金融危机后预计要400亿以上),100多名专家学者联名反对,结果这个项目不幸流产。

    后来,济宁市又相应中央领导号召,根据指示,设立曲阜孔子文化示范区,建设首善之区,但相对于标志城项目,已经相去甚远了。

    孔孟文化确实是一笔巨大财富,不过从哪方面挖,挖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身为孔孟的后代,确实感觉对老祖宗的遗产没有保护好,更没有发扬光大好!可能我们这个时代缺少文化大家,更缺少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人才。

    个人认为,孔孟文化不宜过多的商业运作,作为支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支柱,一单被铜臭味熏染而走入歧途的话,对于民族自信心的打击,不亚于一次灭种。

    就文化建设方面,济宁其实一直在努力,运河之都的文化名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宣传,曾经因为运河之“都”在哪还引起过一场大争论,似乎到现在也没有定论,大家各叫各的,都叫“运河之都”。

    4、纪晓岚为孔府题词,却故意写错2字,300多年来为何无人能改?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是写在孔府门上的一副对联,据考证,这是清代才子纪昀的作品。不过,我们在纸面上看,这对联并没有什么毛病,仄起平收,对得很工整,上联夸孔府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孔府的兴盛;下联极力夸孔夫子的文章影响之大,这影响甚至是与天同老的。

    但是,如果我们去了孔府真正地看一眼,就不难发现,这上面的字,竟然有两个错字!哪两个字写错了?一个是上联的“富”字,这个字上面少了个点;另一个是下联的“章”字,下面的“十”,一路捅破了中间的“日”。

    难道是纪晓岚学艺不精,不小心暴露了薄弱的文化功底,直接给写错了?写错是不可能的,孔子的思想,在我国两千年发展历程中,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历来都是统治者定国、兴国的重要工具。即便是凶残的元人,也多次拨款修缮孔庙。

    历史上,这里曾多次被火烧毁,历朝历代加起来,累计对这里大修15次,中修超过30次,小修至少有百次,这里的神圣,不次于皇家的脸面,敢在这上面写错字,恐怕是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这里最后一次失火是在清朝的雍正年间,为了修复这个神圣的地方,前后花去了6年的时间。作为雍正的继承人,乾隆当然不会容忍别人对此地亵渎,更何况他饱读诗书,学的也是孔孟之道,对联这种充作门脸的东西,如果真有错字,他一定是要干涉的。所以,不存在写错的可能,必然是有别的原因。

    其实,古代的文人,在写字方面是很有讲究的,字上面有了变化,往往是要表达一种思想的。

    那么,“富”少一点,究竟有什么讲究?

    纪晓岚在写这副对联的时候,想到了孔子后人传承两千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其后人才子辈出,本身家族里也很富有。

    在上联里写的就是这么意思,既极力盛赞孔府的富贵,但是又感觉这本身就是人们的共识,他再说一遍也没什么新意,于是就想到,孔家已经传承了这么久,以后也会继续传下去,所以他们的富贵是没有穷尽的,所以聪明的他就把富字上面的点给去掉了。

    意思就说“富贵永远没有顶点”。这就是拍马屁之言了,说孔家会用永远昌盛下去。

    “章”字又是何解?

    章,就是文章的意思,下联也是在夸人家的文章。当然,我们知道他并没有留下什么文章,流传下来的,是其弟子总结的他的思想。他想夸的,其实是文章里思想的影响,但是这样的影响很难表达,于是他就直接把下面的“十”给捅了上去,意思说:这文章太厉害,能够破日冲天!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揣测,具体什么意思,纪晓岚没有对此做过解释,并且,这幅对联究竟是不是他写的也是个疑问,只是通过考证,最可能是他写上去的而已。究竟其中什么意思,这真的要自由发挥了。

    5、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为何没有世袭千年的贵族?

    可以明确的说,有,且仅有一家。

    那就是孔夫子孔家。

    孔老二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贵族。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后来孔子的曾祖父避难逃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据说身高两米,力大无穷。

    孔子半世飘零,在世的时候,当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但是执政时间不长,政治上很不得意。甚至有些落魄。战国七雄,谁也不用儒家学说,孔子的学说连同他的后人,似乎要一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然而世事轮回,让孔子没想到的是,他的家族在其后的2000年间,竟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传承千年的贵族世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庙

    原来,儒家学说在汉朝渐渐得到推崇,后来甚至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步。既然儒家学说这么好,孔子的后人当然不能亏待。于是历代统治者,都不断加封孔家。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一千多年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孔家的封号虽然屡经变化,但从未断绝。

    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

    直至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金、元、明、清、民国一直沿袭封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传承千年的贵族世家。

    孔子作为所谓,至圣先师。被尊崇两千年,其后裔因此得惠两千年。我们推孔家做贵族,推崇的不是权势、不是武力,而是仁义礼智信的伟大思想,推崇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念。

    我一直是极厌恶什么贵族的,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谁天生就高人一等,没有谁天生就应该拥有特权。

    假如一定要说这世上有什么贵族,我想就是精神上的贵族吧。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一个有勇气坚守信念的人。

    6、孔德成给曲阜留下了什么?

    晕,楼上的胡说八道。三孔是2000多年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孔德成在解放前就跟着国民党走了,没给曲阜留什么好,前几天死了。

    倒是他的妹妹,孔德懋和曲阜颇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