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是什么(老子《道德经》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往来"的含义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老子《道德经》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往来"的含义是什么?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应该理解为相互之间没有沟通,互不交流,各自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
老子生活在战国后期,曾任过周王室的守藏史。他非常清楚地观察到,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日趋剧烈,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整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安静的环境。从这一情形考虑,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不过,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比儒家更保守。儒家“克己复礼",只复到西周,道家倒退的更远,目标是"结绳而用之"的小国寡民远古时代。那个时代,不要舟车,不动甲兵,甚至不用文字,只结绳记事就行了。在那个环境里生活,这个国家的人可以望见那个国家的人,听得见对方的鸡鸣犬吠,但老百姓自给自足,一辈子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满生活。
这种“不相往来"自我封闭,其实质就是道学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自然是不合社会潮流,会被时代车轮远远地抛在后面的。
2、请问老子的《道德经》中(老死不相往来)应该怎么理解?
老子的《道德经》中(老死不相往来)是第八十章“小国寡民”论述中的言论句【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大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
这章节生动描述了老子“理想国”社会模式。为了更好理解(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就要对《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这一章节,老子的言论要有充分的理解,为此解读有以下几点:一,“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是从原始社会山村的宁静,自然的生活中的启发而联想。缩小国土,减少人口,是多么宁静悠然的景象。老子用描述社会的和谐气象来反对战争。反对用武力扩大自己的彊域,侵略别国,对俘虏民众行为不滿。一个国家如果都能像原始社会一样就不会有战争,民众可过上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
二,“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是老子用淳朴的语言站出来为广大民众呼唤,希望和平安宁,远离战争。广大民众也就不会去当兵打仗,也不需要什么武器装备。广大民众都会看重自已的生命,是不愿出兵征战的,是没有朝远方迁徙心愿。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这就是老子真正追求,真正向往和平安宁的“理想家园”,广大民众觉得甘甜,觉得安宁,觉得快乐,就心滿意足。虽然食物不丰厚,服饰不精美,居处简陋,但是只要人人都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就会有甘甜,美好,安适,快乐的感觉,就会回归到和谐,清静的精神家园,心灵的世界。这也就是老子告诉全社会的人们要有自然而然的思想境界,倡导社会秩序,伦理关糸,道德习俗都是自然,本真,和谐的。
为此,“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综上所述明知。老子的真实思想,是用反向思维方式,回到原始部落时期那样和谐社会状态,表明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如果用战争手段来扩展自己的国家,广大民众就永远不得安宁。还不如做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为好。其实老子是要构建“小国寡民”和平安宁的国度,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总之,当今社会文明进步,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人生的烦恼却在增多,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为此,就需要用老子的思想来开导人们,回归心灵的“桃花源”是多么好的选择。世界定会变成美好人间!
3、一旦父母过世,兄弟姐妹容易闹掰,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什么原因?
一个人在没成家前,有父母在,就有亲情在,姊妹兄弟更是其乐融融,可随着父母的离世,在农村许多兄弟姐妹,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让人唏嘘不已,甚至还不如邻居,分析原因:一是,父母在世时,儿女多,处理家务事,对儿女的感觉,一碗水没有端平,薄此厚彼,产生怨气,碍于父母面子,引而不发;二是农村环境不好,经济不宽裕,人们为一些生活琐事喜欢斤斤计较,俗语说,亲方的曲方,贫富都有嫉妒和嘲笑,埋下祸根;三是农村人们视野狭小,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容人之量,更不知血浓于水的真谛,也不明白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让一些个人小利蒙蔽双眼,把亲情看的很淡,自私自利成为自己的座右铭;综上所述,这些生活细节,导致父母离世后,姊妹兄弟不再往来,可这并不是所有,只要我们心胸开阔,以德报怨,天下没有难处的兄弟姐妹,就看双方有没有诚心,每个都奔着吃亏的心里,亲情还是会回来的!
4、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什么意思?
提问说的是《道德经》第八十章中的部分内容,必须带入原出处完整分析才能说明白。
第八十章原文是这样的: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通释成现代语言是: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老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让百姓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他们感觉自己吃的食物甘美,感觉自己穿的衣服漂亮,感觉自己居住的安适,感觉自己的风俗和谐——邻国之间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可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的人来往。
小国寡民,即百姓少的小国。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即使。什佰之器,各种器具,包括下文所讲的舟舆、甲兵等。什佰,即十百,泛指众多。《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家什”在今天的口语里还存在着。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重死,把死亡看得重,即重视生命。徙,音xǐ,搬迁。
无所乘之,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
无所陈之,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人们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复,回归到。结绳,远古没有文字,人们依靠在绳上打结以帮助记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认为自己吃的食物甘美,认为自己穿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居住的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和谐。本句承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的动作是统治者发出的。甘,甜美,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好吃,认为……好吃。下面的“美”“安”“乐”均为意动用法,这些“意动”是“民”发出的。其,自己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邻国互相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
⑨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人来往。
本章谈的是独立的小国治国之策,“小国寡民”是全章观点的前提条件。这个治国之策的要点是自我封闭式的愚民。
有人将“小国”与“寡民”分别按“使动”处理,即“使国小,使民少”,这样的解释没有道理,难道要放弃已有的国土?那干脆把“国”都放弃算了。难道把多的人杀了,撵走?显然不能这么做,而且下文有“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且此“国”乃先王分封,“使它小”“使民少”,“国土要小”“人口要少”都是“为之”。
以往的学者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也采用了使动用法解释。这样的解释说不通。国小资源少、人少、衣食用单调,且有“什佰之器而不用”“复结绳而用之”,没有先进的技术,食怎么能“甘”,衣怎么能“美”?
我试图用《道德经》的一贯思想,理解老子本章用心,是为了保持淳朴的民风,保持社会的稳定,不是为了鼓吹倒退,但是我做不到。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是归于“朴”了,但这是典型的社会倒退,这恰恰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了“道”。这里老子始料不及的。
“什佰之器”即各式各样的器具,包括使“国家滋昏”的利器,包括“人多技巧”形成的“奇物”(第五十七章)。“什佰之器”为什么不用?当然也有“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第五十七章)的因素。“不用”“什佰之器”,也“不用”“舟舆”的目的,就是回归“结绳而用之”的“朴”的原始状态,进而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
请注意“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是“重死”,不是“畏死”。因“重死”而“不远徙”,显然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失去了藏身的根基,大概正是秉持狐死首丘,落叶归根的认知。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复,再,又。“复结绳”,重新回到结绳记事。“复结绳而用之”只是原始生存状态的一种代表形式,是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使民“不远徙”还不够,还要让他们回归原始状态,结绳记事;还要让他们以为自己吃的食物甘美,以为自己穿的衣服华美,以为自己的居所舒适,以为自己的习俗淳厚,这是知足常乐的境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结绳”实际是使民固守田园,抱残守缺。
王弼在点评“小国寡民”时这样说:“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他的意思是老子要将这样的思想推而广之。
实际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与“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都是“复结绳而用之”的具体表现,“复结绳而用之”只是一种比喻,就是回归“朴”。“甘”“美”“安”“乐”是想象中的“民”回归“朴”后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现实。这也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思想方法,也正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的目的所在。
愚民策略首创者当属老子,其办法就是让百姓封闭自己,固守田园,固守家园,放弃高标准的追求。将本章策略与第三章说的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策略配合使用,就会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智无欲”,从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这是典型的自我封闭式的闭关锁国策略,这是一条守旧的策略,是一条让社会倒退的策略。其实这个策略是必须“为之”的策略。因为按道的规律,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而不是倒退;人类是向智慧化进化,而不是向猿退化,要达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从而使他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他们“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显然这些与“无为”的初衷相悖。当然,一是老子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为”之的策略;二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老子从希望社会稳定这个朴素的愿望出发,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绝对想不到人类的智慧能让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道德经》中的“朴”并非“道”的代名词,只是“道”“无为”属性的本质表现。
本章内容显然是写给统治者的,让统治者照此办理。从“小国寡民”看,这里针对的统治者,似乎只是一个诸侯(侯王),而且是一个小诸侯。但它的指导意义远非如此。中外历史上以及现实中,统治者实行自我封闭的愚民策略,采取自高自大的闭关锁国策略的情况并不罕见,虽然这些统治者未必就是借鉴老子的思想,但其作用与效果却有些像老子论及的。当然,要长久地愚民,即使是老子想象的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状态不发生变化的国度,也是不可能的。愚民的治国之策在历史上行不通,今天也行不通,将来更行不通。当然,可以推行“朴”的价值取向,但在思想多元化的人类社会,做到这一点也很难。
5、老死不相往来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死不相往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意思是指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扩展资料:老死不相往来的近义词:形同陌路,视若路人。
1、形同陌路是汉语成语,拼音xíngtóngmòlù,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出处:汪兴仁《秋思》:“却叹世事比人情,形同陌路因何故。”译文:却感叹这世上的人情世故,像形同陌路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
2、视若路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视若路人,至饥饱寒温,无可告语。我把他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至于是饱是饿是寒是暖,都没有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