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 2、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 3、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 4、“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 5、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 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关于这句话,历来争议颇多

    我们要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也是唯一的文字记载出处。并且这句话也不是孔子直接说出的,而是孟子在劝诫梁惠王时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记载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大意是,孟子问梁惠王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用刀杀人和用政令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

    接着孟子便说到,(你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你的)百姓却面有饥色,路边躺着饿死的尸体,这是放任野兽去吃人啊。野兽互相残杀,人们都看不下去,(更何况是吃人呢?),(统治者)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令,不能够避免野兽吃人,他又凭什么可以做父母呢?

    紧接着,孟子便引用了孔子的话,说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关于这句话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无后乎”的理解上

    理解一

    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应该断子绝孙啊,因为它们(指陶俑)实在是太像人了。

    这时候就会有人发问了,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难道不是进步吗?为什么孔子会诅咒用陶俑殉葬的人呢?

    关于这个问题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在商代的时候,王侯贵族通常是用活人殉葬,非常血腥残暴。而到了周代,礼乐有序,人们都是用草人代替活人殉葬的。周朝末期,诸侯崛起,礼乐崩坏,贵族生活日渐奢靡,有人制作了更像真人的陶俑来取代草人,那么以后贵族为了攀比,很可能会直接用真人殉葬。所以孔子认为,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引领了这种向活人殉葬发展的潮流,应该断子绝孙。

    二是结合孟子的语境来分析,孟子在上文中说到,用木棒杀人和用刀杀人,以及用政令杀人,三者并没有什么不同,本质上都是杀人。那么你用陶俑殉葬和用活人殉葬,本质上都是视人命如草芥,五十步笑百步,是应该断子绝孙的!

    理解二

    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难道他们没有子孙后代吗?

    意思就变成了人死了之后都会有子孙后代来祭拜供奉他们,既然有后代来供奉,哪里还需要用陶俑这种东西来陪葬呢?

    根据孔子一贯温文尔雅的性格,一般不会说出断子绝孙这种咒骂人的话,所以于情理上好像第二种理解更像是孔子的风格。

    但是结合上下文来说,孟子特意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后面加了句解释,解释说因为陶俑太像人了,这句解释与“断子绝孙”的理解又更为契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孟子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孟子本人的理解是“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应该断子绝孙”

    综合来说,这句话无论是孔子本意的咒骂,还是孟子理解的咒骂,我们都无从知晓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十分痛恨贵族的殉葬制度,主张仁政爱民,可怜百姓疾苦。

    2、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解释: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这问题较深入,因它在近代研究中是有发展的。一,夲耒在奴隶制社会,如商及之前,用活人陪葬即残酷,也是贯例。但到周朝废止活人改用木草扎制人形陪葬了,而周封褚侯国渐将草札的太不真实而用木,陶彷真人形制作耒予陪葬,于是就有了诸候国君与孟子的对话:"孟子,梁惠王上"中"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是孟子与梁惠王讨论国事提到孔子说最先制俑陪葬的是以为俑是无后代的吗,也就是对始作俑的质问与批判。二,大多史学家认为孔子是传其仁道而且是推尙周礼的,是反对作俑耒代替草札陪葬人形的,故:其无后乎的后,是指后耒有人学此作俑,不是违反周礼而倒退吗,也就是不会只把俑和草制区别看得严重,而是把此作法升到发展到后人效彷而僭越周礼的地步,所以他要批评制止。三,上述对孔子的这句批评语是结合讨论此话的语境加以完善理解的。其共通的是,此语己被后人用于揭露及批评最早出坏主意,和最先干坏事的人,以至流传至今仍有生動喻意之感。

    4、“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ǐzuòyǒngzhě,意思是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出自典故《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5、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孔子反对用俑殉葬,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意思是最早发明来用俑作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后用“始作俑者”来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

    之也。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系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