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雄才大略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哪个人物称得上是“雄才大略”?)

雄才大略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哪个人物称得上是“雄才大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历史上哪个人物称得上是“雄才大略”?
  • 2、雄才大略是什么意思?
  • 3、雄才大略什么意思?
  • 4、《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你认为最雄才大略的人是谁?为什么?
  • 5、为什么说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 6、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 正文

    1、历史上哪个人物称得上是“雄才大略”?

    历史上有哪个人物称得上“雄才大略”?

    答:历史上毛泽东主席是胸怀人民,文韬武略,从军事战略上,还是文化艺术,毛主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魂,用智慧战胜敌人,用笔书写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敌强我弱的困境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为甩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四度赤水”的军事杰作,使红军转危为安,改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抗美援朝中,面对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实力,毛主席以他的雄才胆略毅然决然宣布伟大决策,派军事家彭德怀元帅,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以他的“雄才大略”,书写中国历史,他的宏篇诗作《雪》铸就历史长河,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写下《重上井岗山》的杰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不朽名句。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抗日战争中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中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抗美援朝中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面对强大的敌人,毛主席用智慧战胜敌人,他的一生情系人民,劳苦一生,清白做人,伟人风范。

    2、雄才大略是什么意思?

    3、雄才大略什么意思?

    雄才大略的意思是:具有杰出的才智和宏大的谋略。1、拼音:xióng cái dà lüè 2、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3、近义词:经天纬地、宏才大略4、反义词:庸庸碌碌、雕虫小技5、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白话文:就像汉武帝具有杰出的才智和宏大的谋略,不改变文帝、景帝时的恭俭美德以拯救百姓。)扩展资料一、近义词:经天纬地1、拼音:jīng tiān wěi dì2、释义: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3、出处:东周鲁国·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白话文: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能称为文这个谥号。)二、反义词:庸庸碌碌1、拼音:yōng yōng lù lù2、释义:指平凡无奇。3、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白话文:应该公平地来辨别贤能与否,不要只是平凡无奇充数而已。)

    4、《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你认为最雄才大略的人是谁?为什么?

    时读三国,只知追随故事情节,不懂得分析历史形势及人物特征。那时觉得,在魏蜀吴三足鼎立的三位领袖级人物中,刘备是最没有才能的 。如果没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一干人杰忠贞不二的生死相随,刘备凭什么能建立蜀汉政权?还有就是: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哭了N次,暂且不说他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变着花样不停的哭。单单一个大男人,动不动就哭鼻子抹眼泪这一点,就让人觉得寒碜!同时也记住了一句俗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年长时翻阅史书,知道演义与史实有很大出入,这才知晓看似懦弱的刘备,实则是个雄才大略的卓越政治家。  

    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刘备的出道并没有任何优势。虽然他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可他这个所谓的皇亲国戚,实际上连皇室特权的丁点边都没沾到,更别说享受啦。  

    刘备少年丧父,家境清贫,甚至连糊口都成问题,孤儿寡母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那是相当艰辛。也就是说,与袁氏兄弟、孙氏集团及权倾朝野的曹操等一帮有基业、有人脉的权贵相比,皇亲寒门的刘备出来闯荡天下,一开始便输在了起跑线上,他简直就是个“一穷二白”的穷光蛋。   可就是这样一位无任何资源和资本的草根,在群魔乱舞、群雄角逐的乱世,能够凭借自身的才智脱颖而出,驰骋疆场,割据一方,成就一番霸业,着实不易。  

    刘备的成功,有诸多因素,有机遇、有智谋、更有识人用人驭人的管理才能及优秀的人格品行。 

    一 先说说机遇

    穷小子刘备出道时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实际上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刘胜后代的哪一个支系?因为刘备与刘胜相距三百余年,到了刘备这一代,距离刘胜的皇室血脉已是十几代的时空。史料记载刘胜喜好酒色,据说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备究竟属于刘胜哪个儿子之后?史料并无详细记载。  

    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挟持,是个有名无权的傀儡皇帝,心中很是郁闷,他想摆脱曹操的控制,拥有真正的皇权。可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无人能与之抗衡,刘协只能囿于皇宫、哀叹度日。刘备的出现,无疑让汉献帝看到了一线希望、一丝曙光。虽然当时的刘备一无地盘,二无规模相当的军队,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但刘备显露出的才能与品格已非庸常之辈。且同是刘姓,又是宗亲,汉献帝期望刘备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诛曹扶汉。于是,汉献帝便认下了这位来路不甚明了的“皇叔”。  

    这样一来,刘备“刘皇叔”的身份便合法化了。在当时的文化认同中,刘姓是国姓,自从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西汉东汉已延续四百多年,天下人都公认这江山是人家老刘家的,你曹操篡权,那就是奸佞,大逆不道。刘备以“帝王之胄”的身份,高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集结天下英雄抗曹,不但出师有名,而且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试想,如果汉献帝所处的不是乱世,而是像“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想必刘备连见到皇帝的机会都很难有,更别说叙家谱认宗亲了。即便见面,想必皇帝也不会轻易认下这个织席贩履的民间“皇叔”。如果没有刘皇叔的身份做招牌,那刘备的号召力就会大打折扣,天知道他还要折腾几年才能建立蜀汉政权。  

    还有,曹操本来是有机会除掉刘备的。在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就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当时因担心“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因而放过刘备。后来曹操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他想除掉刘备,但没有成功。 

    二   刘备三顾茅庐,邀来诸葛亮加盟。这一举措,可以说是他实施人才战略计划最完胜的一步,也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次转机。诸葛亮未出茅庐便预知天下三分,确是奇才。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接下来,曹操的计划是挥师南下,荡平东吴,吞并荆州,一统天下。面对曹操的强势进攻,刘备已无立锥之地。这时,诸葛亮出山了,孔明游说东吴联合抗曹。虽然此时的刘备仍没有资本和筹码与东吴谈判做交易,但诸葛亮利用他出色的外交才能,给孙权画出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愿景。孙刘联合抗击曹操;“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觉得联刘抗曹虽是一步险棋,但也不失精妙之算。若成功,不但可以保全东吴之安稳,还可开疆拓土,扩大地盘。孙权权衡利弊决定一搏。于是,孙刘联盟,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赤壁之战大获全胜。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也是刘备人生的又一个转机。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又用半个江夏换孙权手上荆州南郡的属地,即史书上所说的刘备向孙权借荆州。这样,刘备以荆州为根据地,不断壮大实力和声望,先是谋取益州,进而据有汉中,最后确立蜀地,建立蜀汉政权。  

    早在曹操平定荆州时,曹操曾问当时来荆州避难的名士裴潜:“从前你和刘备都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略如何?”裴潜说:“如果让他盘踞中原,只能生乱而不能治乱;如果让他乘机守住险要之地,足以成为一方之主。”  

    事实证明裴潜的分析判断完全正确。刘备的老家在河北涿州,后来却在成都称帝。在地理位置上,四川是天险之地。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盘踞险要之地,刘备开始筹划经营自己的帝业。 

    三   在三足鼎立的三支劲旅中,刘备是最弱小的一支。打仗败多胜少,整天被追杀的到处乱跑,丢妻弃子。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前,刘备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是朝不保夕、颠沛流离,就算是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那也是投奔依附别人。他先后投奔过公孙瓒、袁绍、曹操,依附过刘表。奇怪的是,每到一处,大家都待他为上宾。后来,他身边聚拢的英才越来越多,文有诸葛亮、法正、庞统,武有“五虎上将”。他们个个都是人中翘楚,却甘愿追随刘备打天下守江山。这么多豪杰愿意接纳刘备,这么多英才都心甘情愿聚集在其身边,且肝脑涂地至死不渝。这与刘备为人处世的品性密不可分。  

    史书记载: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三国志》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由此可见:刘备性格温和稳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且为人宽厚、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抗打击力强,折而不饶……这些性格和品行上的特质,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  

    刘备奉行“以人之本”的治世理念。长坂坡战败,刘备逃亡,后有十万百姓紧随。如此众多人马,逃亡的速度很慢,弄不好很快会被曹操的军队赶上追杀,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可见刘备很爱民,也很会笼络民心。刘备打了败仗很快便会设法逃走,因为在他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败了,明天就可能转机取胜,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人在,深得人心。否则,就没有希望了。所以他吃了败仗就去投奔别人,以保全实力,待机再举。  

    刘备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他信任诸葛亮、重用黄忠、提拔魏延……都显示了他不同常人的洞析力。刘备临终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然诸葛亮不以为然,委马谡以重任,让他去守街亭,结果街亭失了,导致诸葛亮前功尽弃,一败涂地。  

    刘备强调“德治”、“仁政”。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为人贤德的好名声好人缘。  

    刘备重感情讲信义,他依附刘表七年,刘表待他不薄,他对此心存感激。史载:刘表临终时曾将荆州托付刘备,刘备不接受,其理由是:“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刘表亡故,其子刘琮继位后即降曹操,刘备处境十分危急,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得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刘备强调“不忍”,主要是讲信义。诚如刘备所说:“背信自济,吾所不为。”尽管荆州对刘备来说很重要,但他决不背信弃义图谋取之。 

    桃园三结义留下千古佳话。刘关张三人均践行了盟约,将手足情义进行到底。情义成全了刘备,却也为蜀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关羽遇害后,刘备伤痛欲绝,他一方面想为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不甘荆州易主。于是,情感替代了理智,因个人情义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固执己见,不听忠告,一意孤行,大举伐吴,最终导致吴蜀反目、联盟破裂,蜀汉惨败,自己忧愤而死。

    三足鼎立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为三国归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5、为什么说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提起汉武帝刘彻,首先映入人们头脑中的恐怕便是“雄才大略”这四个字。自班固的《汉书.武帝记》,到当代出版的多种关于汉武帝的著述,似乎没有不给他冠以这广头衔的。我国的古代帝王数以百计,但真正配得上使用“雄才大略”这一定语者,实在是寥寥无几。

    汉武帝生活的时代,正值帝国时期之初,当时,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基本特征的大一统帝国,虽由秦代创立,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完善之处。在这关键时刻,倘若遇到一位平庸之君,就会糊里糊涂地混过去。所庆幸的是,汉武帝不仅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而且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从而将帝国时期历史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后人只所以称赞汉武帝“雄才大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6、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么成就和贡献

    在不同版本的小说和演义里,我们都会发现,大唐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显得很无奈,存在感也很逆光,甚至被描写成一个彻头彻尾不务正业、不思朝政的昏君。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不尽然。

    唐高宗李治继李世民贞观之治之后,迅疾开创了永徽之治,在其统治期间,大唐疆土一度达到最广,仅次于元朝和清朝。那么你能说李治对大唐没有什么贡献么。听小哲从三个维度来叙述。

    一、上位期间“一波三折”

    李治登上王位可谓一波三折,因为在此之前老大李承乾是太子。后来在经历太子“逼宫”等事件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把目光转向李治。

    李治当上皇帝,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他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正是由于他的鼎力相助,李治才得以顺利登基。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私下关系好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李世民一些拿不定的事情,都会请教他这个大舅哥。比如在“易储”这件事上,李世民就听取了长孙的建议。

    长孙之所以这么看好李治,不单单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最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当时羽翼已经丰满,只有李治当时还比较年少,而且李治并不热衷于朝廷和权力,所以长孙就想扶持李治,以便日后可以顺利操控朝政。虽然长孙的决策没有失误,考虑也并无不妥,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选李治为未来的皇帝,其实是自掘坟墓,怎么回事呢?

    二、“雄才大略”不算为过

    李治真的像其舅舅长孙无忌说的那样,没有政治家的站位和眼光吗,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也结合了自己“玄武门之变”的切身遭遇,所以在选谁当太子方面,不会再过草率,当然也不会只听大舅哥的一面之词。

    李治上位以来,并不只是不思朝政、不务正业的庸君。他在位的34年里,励精图治,东征西讨,使得疆域版图空前扩大,大有继贞观之治之遗风,开永徽之治新貌的势头,不得不说他对大唐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试举例一二。

    ①平定外患。李治除了沿用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一些举措之外,他对边患治理也从未停歇。公元650年,唐高宗派高侃平定漠北,公元655年至668年,派薛仁贵等大将分别破百济、灭高句丽和西突厥,使得大唐版图一度空前,而且一直维持了三十多年,这在大唐历史上是可圈可点的。

    ②善于纳谏。人才是治国第一要务,李治虽然不像爷爷李渊和父亲李世民那样英明神武、胆识超群,但他在用人方面也是知人善任,这一点跟先皇并无两样。他善于纳谏,倾听忠言,所以在他治世期间,也迅速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不得不说与他的“察纳雅言”密不可分,三观正确,人才观同样重要。

    ③整肃纲常。诚然,作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有高祖和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后来又有武周及开元盛世,夹在中间的自己存在感的确也没有多少,但李治没有荒废帝业,而始终把整肃朝纲作为重要的手段。永徽三年,主政编成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体现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水平,对后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让众多寒门学子,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改变命运。

    ④集中皇权。李治在位期间,不断打击不和谐的封建贵族利益,包括对长孙无忌的种种自以为是的政治安排,李治也统统不放在眼里,将皇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哪怕自己生病期间,他让武则天皇后代掌期间,对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还是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皇权的集中,为日后武则天一统天下打下基础,也为日后大唐繁华扫清不和谐的声音。

    三、客观评说“是非功过”

    要说李治的特殊,无外乎他所处的时代和所经历的政治大背景。他的特殊是前有贞观之治,后逢开元盛世;他的特殊是前有一代明君的治国伟略,后又有枕边人武则天的武周夺权。所以,李治就显得那么的不突出,不被后人称道,只能说他的光辉被遮盖了一些,不是吗。

    历史从未走远,他就在我们彼此的身边。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也可以知事。唐高宗李治的时代是不可忽略的时代,他的时代是起承转合的关键时代,也是承上启下开启大唐繁华的一把金钥匙。

    是非与功过,只能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去加以分析和洞察,才能于细微处看到大文章。不得不说李治着实是一位政治高手。

    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蔡东藩:高宗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

    吕思勉: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

    (对于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您有何高见呢,欢迎与@山城小哲一起读史、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