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什么意思(杜甫的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不是饿死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什么意思(杜甫的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不是饿死骨?)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杜甫的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不是饿死骨?
  •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谁的诗句?啥意思?
  • 3、你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怎么看?
  • 4、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
  •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
  • 6、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啥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饿死呼应酒肉臭呢?
  •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
  • 8、“门前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 正文

    1、杜甫的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不是饿死骨?

    “朱门酒肉臭”说的是饥饱问题,“路有冻死骨”说的是冷暖问题。乍一看,句意的确不相称。

    那杜甫为什么不写“饿死骨”,非写“冻死骨”呢?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里对杜甫有这样的评语:

    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杜甫)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故深人无浅语。

    杜甫素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诗精神。作为“诗圣”,杜甫难道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体现出的是一种双关语境。

    “酒肉臭”是骄奢淫逸的象征,“冻死骨”则是饥寒交迫的代名词。一句“吃”一句“穿”,对比更宽泛,语境更深远。

    “酒肉臭”不可能只代表家里食物丰富,“冻死骨”也不可能只因缺少衣物。

    如果非要说“朱门里只是酒肉食物多,路人确因缺乏衣物而冻死”,两者没有相称关系,那杜甫不会要求富人拿出几块肉给穷人挡风遮寒。

    可你觉得这个路人每天酒足饭饱,就因买不起衣服冻死了,这种概率有多大?

    诗歌的灵魂是意境,绝不是逐字逐句的去刨根问底。

    “饿死骨”语气平缓,“冻死骨”语气激昂。

    诗词不仅讲究平仄对仗,更注重音韵的语气。“冻”字是后鼻音,洪亮浑厚,比前鼻音“饿”字表达出来的效果更强烈。

    从这一点上就能体现出杜甫的精益求精:别人不过说到七八分,他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三分。

    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创作背景是:

    天宝五年,杜甫怀揣梦想赶赴长安,准备大展宏图。不料屡屡受挫,无奈之下,只得返往奉先妻子寄居之处……从自己的壮志未酬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杜甫感触尤深。

    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奋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其激愤情怀可想而知,不用“饿死骨”而选择“冻死骨”想必是诗人深思熟虑,斟酌万千才决定的。

    彼情彼景不是我们所能体会到的……

    更可笑的是,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人建议改作“朱门裘皮烂,路有冻死骨”,甚至还有人指出,路人冷的都冻死了,酒肉怎么能臭……

    凡此种种。流传千古的诗词精典,历代从无这样的牛角质疑。我们确不断创造性的发问,是“诗仙”“诗圣”愚钝,还是我们自作聪明?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谁的诗句?啥意思?

    谢谢题主,您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是文坛上一个著名的问题。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诗很长,不必罗列,现在围绕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形成强烈反差,是反应社会现实的千古名句。诗句意思很好懂,但为什么又会存在广泛争论的呢?

    主要的争论点是“臭”字怎么解释。从常理讲,酒肉是香的,怎么会臭呢?所以从读音到意义的理解上就产生了分歧。有人说应该读(xiù),指香气,也有人认为应该读(chòu)。究竟怎么读,下面做详尽分析。

    一、首先说说“臭”字的产生与词义的缩小引申

    最初造字只有那么多,为了表达更多内容,就出现了引申来拓展字的内涵。引申有各种类型,其中有扩大引申和缩小引申,“香”和“臭”可以作为这两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臭”(读作xiù)造字本义是“上鼻下犬”,古书上讲,禽走,犬臭迹寻踪。要说闻着气味追猎物,狗当然最厉害了。后来“臭”泛指各种气味,包括香气,例如:《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富家学子身备容臭(香囊)的习惯

    随着需要更准确的表达各种气味,在表述时开始具体化,好闻的气味用“芬郁”指明,难闻气味则说其味恶,也有专用臭来指恶味儿(因为狗鼻子爱逐臭嘛)的用法。至迟在战国时期,“臭”已缩小引申,用来特指臭(chòu)味儿。

    二、诗化的语言中,对物体因情绪体验产生的属性可以超越自然属性

    说起本问题涉及一桩著名的文坛公案“臭(chòu)臭(xiù)”的事儿。对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有专家说“酒肉怎么会臭呢?应该很香才对!此处应读xiù”,可是,他似乎忽略了诗中强烈的憎恶情绪,这种情绪超越了酒肉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它们恶味儿!尤其想到做此诗时,杜甫的幼子饥馁而死,全家抱头痛哭的情况,那么就更应该理解“臭”读作(chòu)的合理性。

    三、“香”与“臭”的对立

    回到“香”,这个字与粮食有关,最初字形上边“禾带四点”下边一张“口”,意思是面食入口的滋味。如果饿上几天,估计对这个“香”字能有更深的体会,那种闻到食物味儿而产生的愉悦,可能会印入脑海深处。

    对于花草,古人专有“芳”“芬”指花草滋长开放散发的清新怡人的气息。至迟在战国时期,“香”的字义进行了扩大引申,泛指大多数令人愉悦的嗅觉和味觉感受。

    就这样,“香”和“臭”成了对立的两个词。

    总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诗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是豪门家散发出浓烈的酒肉气味,而路边横卧着贫苦人饥馁而死的尸骸。诗人在诗中表达出强烈的愤怒,“臭”字应读作(chòu)。

    3、你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怎么看?

    谢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唐杜甫这首千古名诗,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黑暗的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是何等的两极化,富人和穷人的社会地位是何等的不平等。

    这就不难看出穷人为了有口饭吃,为了活命,一次次的举义旗,杀官府,这样的"刁民"造反就不难理解了。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昭示着历代的统治者,民生大如天,不可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4、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現实的写照,也是对現实的控诉。在封建社会,对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是不可能容忍而不管。问题出在杜甫在世時,这两句诗大概传阅范围所限,朝庭也不一定知道。等朝野传遍時,杜甫也已作古,又去追究何人?。至于朝庭更迭后,后朝后代只管自扫门前雪,又何顾前朝瓦上霜。因此,也就流做了下来。

    封建社会,文字狱,朝朝代代历来如此,尤其最后一个朝代,大清王朝尤甚。传说,有个文人,树下小憩读书,一阵风吹来,吹乱书頁,该文人随口无心,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杀身之禍。可見“文字狱”之害之怕,略见一斑。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对满清社会現实的揭露。到了民国,郁达夫先生更甚,将龚自珍“咏史”中这两句诗,仅改两个字而成“避席不谈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做为一个文人只为谋生的手段,而无心于民国的政治。其目的,也不过以防不测。

    因此,估计杜甫,写出这两句诗后,不可能不想到其后果,只是满腔的怜民正义之心,也只好如此了!。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社会变态吗?杜甫当时是什么心理?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他主张诗要贴近生活,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描述和反应现实。因此,他的诗多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争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他的诗真实地描写和记录了社会现实,赋有鲜明的时代性,故有“诗史”之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于大唐盛世达官贵人挥霍无度的奢靡生活,以及底层贫苦百姓饥馑冻毙,饿殍遍野的悲惨现实的真实写照。丝毫不是杜甫的杜撰,也不是大唐盛世两极分化中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普遍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杜甫的所见所闻,和自身命运的写照。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省家,就沿途见闻,和自身遭遇以及内心感受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首先写了自己在长安十年的仕途坎坷和内心苦闷和匡扶社稷,心忧黎民的抱负及志向。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了省家路过骊山华清宫的见闻。小标题是笔者所加。

    《长安十年感慨》(略去)

    《省亲路过骊山所见》(摘录)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省亲到家所见》(摘录)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如此,老百姓如何生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诗成不久即暴发了安史之乱。不是杜甫一诗成谶而是社会阶级矛盾的必然结局,也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产物。因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社会的变态,而是任何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此后,杜甫写了《三吏》,《三别》等诗篇都深刻的揭露了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心里是矛盾的,他尽管自己一生穷愁潦倒,儿子饿死,常年漂泊,寄人篱下。“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但,他仍然忧国忧民,"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纯。",自己居无定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仍然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不下寒士俱欢颓,";自己始终幻想实现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尽管一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科考落第,在长安十年为谋个一官半职,干谒游走于权贵门下,吃的是:冷炙剩羹,最高做了个看军械库的库管。但,他仍然认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这就是杜甫的心里纠结和矛盾,也是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古代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苦闷思想,在杜甫诗中的真实反应。

    综上所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社会的变态而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心底咏叹!

    6、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啥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饿死呼应酒肉臭呢?

    野狐试答

    题主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题主的问题虽很小,很具体,但涉及到诗歌鉴赏方法的大问题。诗歌是文学最高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艺术手法,这些手法涵盖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题主的问题涉及到“互文”这种修辞手法。

    什么是互文?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意”,就是说上下文意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借助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是句内前后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的《泊秦淮》),这两句诗都是用了句内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成秦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隘,这也没法照呀。这句诗要表达的是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岁月流转,历史沧桑,虽然朝代更替,但边关一直狼烟不息,烽火不灭,天下一直没有太平。理解互文诗句的时候,要前后放在一起,从整体来理解。

    第二种是上下两句间的互文,这种形式的互文古诗词比较常见,大家都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很多:“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他诗词中的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雪》)……古文中也很多的互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不是说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就没这回事了,前后两句要放在一起来理解,是说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解释清楚了互文,也就解释清楚了题主的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后两句要放在一起理解:达官贵人家里飘散着酒肉的香气,他们都穿着轻暖的裘皮,吃着可口的美食,可路边到处都能看到冻死、饿死的穷苦百姓。

    顺便说一下,一般把这句中的“臭”读作“chou”,解释为朱门里的酒肉都放臭了,这有点不合适,肉可以放臭,酒是越放越香呀。所以我觉得还是理解为“xiu”比较合适,“臭xiu”是气味的意思,多指香气,这是这个词的本意,当恶臭来讲是后来衍生出来的意思。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

    “朱门洒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

    按题主的逻辑思维。杜甫不仅是“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而且是“负能量”爆棚,对现实社会不满。他对唐朝在皇帝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不仅不讴歌、不颂扬、不赞美、而且道听途说,极力进行歪曲、抵毁、抹黑,给敌人“递刀子”。是典型的“卖国贼"、“带路党”、“恨国党”、“叛徒"、“汉奸”、“美粉”、“喷子"、“公知”。

    “公知"就是“公敌”。故杜甫就是人民的"公敌”。

    8、“门前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门前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自京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最有名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的崇高的理想来到长安,渴望“立登要路津"。但事与愿违,屡受挫折,连生活也难于维持,“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亲身体验,并广泛接触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洞察了“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的社会矛盾,诗歌创作出现了空前飞跃。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时代的杰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挨饿而死。形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平民生活缺少保障的现象。臭也通假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