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这个节日的?)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这个节日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在秦朝时已出现。起源和其他节日相同,是祭祀。
汉武帝时被定为"元宵节",古时宵和夜同义,因此也叫元夜。
传说中周勃灭吕后就在正月十五,还政刘氏,所以汉武帝对这一天非常重视,每年外出与民同乐。司马迁创建《太初历》,这一天为重要节日。这一天晚上祭祀主持宇宙一切的神仙:"太一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时间越来越长,汉一天,唐三天,宋五天,明初八点灯,十七落灯,整整十天。与旧历年相连,白天为市,夜间燃灯,有各种动物造型灯,龙、虎、免等,有故事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工艺精巧,规模宏大。特别是"花树"高二十丈,衣以绮锦,飾以金银,燃五万盏灯。隋时有大型歌舞演出,演员达三万人,演奏乐器者一万八千人,戏台长达八里,观众不计其数。宋时走马灯和皮影戏也以出现。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称猜灯谜,由于有些灯谜很难,又称灯虎。
历代还有"百戏"演出,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绕,秧歌,太平鼓等。
明清两朝时,又增加了戏曲表演。
元宵节这一天,吃食上为北元霄,南汤元。
元霄节是阴历年后,中华民族第一个盛大节日。
2、农历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上元,元夕指的都是元宵节。其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然而古人称夜晚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3、你知道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是什么节日吗?知道它的由来吗?
谢谢邀请!
正月初一,过新年,岁之始,古称 “三朝”。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老婆带着老公回娘家
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正月初四迎灶神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妇女不得出门。
正月初六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一种迎接美好日子的心理,
正月初七称为“人日”,说人是这一天造出来的。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人家吧鸟儿、鱼儿放生。
正月初九俗称“玉皇会”,各地有隆重庆贺。
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又称“石磨日”“,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做得东西。
正月十一
请紫姑,请子婿,家家用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
正月十二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有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的习俗。
正月十四称为“试灯”节,为迎元宵佳节做各种准备。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古人玩的东西可多了,耍龙灯、猜灯谜、耍狮子、放烟花,划旱船、扭秧歌,甚至唐代这一天还有一些体育活动,比如打马球、登高,武术活动,其实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当时的娱乐活动,唐代元宵节最为热闹,从皇宫到民间倾城而出,甚至皇帝在皇城之内与民同乐,京城热闹非!
4、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传统上又是什么节日?为什么?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传统上又叫“小正月,上元节,灯节,元夕等”。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之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快乐节日!
5、15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6、上元节是正月十五,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下元节是什么时侯?怎么没听说过?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下元节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日过的节。我们这边人们把下元节都提前过了,在农历十月十一就开始有人过下元节了,前去附近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里面去烧香,祈祷菩萨的保佑,在菩萨面前许愿,保佑家人平安,保佑发大财,保佑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等等。过下元节不只是特定在一天过,从农历十月十一到十月十五的中午十二点之前是都可以过的,超过了十五中午十二点就不能够再烧香了,听老辈子们说,烧香是烧前不烧后的,过了十五的中午十二点再烧香就是对菩萨不敬,再烧香和许愿都不会灵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