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折柳是什么习俗(折柳是什么习俗?)

折柳是什么习俗(折柳是什么习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折柳是什么习俗?
  • 2、古人离别时为什么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 3、折柳是什么意思_?
  • 4、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什么意思?
  • 6、折柳是啥意思?
  • 正文

    1、折柳是什么习俗?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古人离别时为什么折柳,折柳送别有何深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有关折柳诗词中有名的一句。

    出自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因“柳与留”谐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中,折柳送别是一个古老而富有诗意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诗人们歌咏霸陵、灞河、灞桥和白鹿原的诗歌有300余篇(首),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诗歌描写的是“折柳送别”的内容。究其实,为什么人们多在灞河岸畔的灞桥“折柳送别”呢?

    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诗中说“山开灞水北”

    隋唐的灞桥,正好建在长安城东这一形胜地带。

    站在灞桥之上,举目南望,秦岭逶迤,驻足北眺,渭水汤汤。西接千年帝都,东依锦绣骊山。唐代广植柳树,每每初春,都城内外,灞河两岸就成为柳的天下、柳的世界。灞桥湿地公园有“灞柳风雪”之景观。

    大文豪柳宗元曾亲自植柳,还号召老百姓在河边水旁植柳,且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另一文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则这样形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还有郑谷的《小桃》:“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

    赵嘏的《东亭柳》:“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

    古时的诗人无不将柳姿的美写到了极致!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在那个崇尚自然也崇尚诗歌的年代,诗人们以诗咏柳,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一众文人雅士、官宦人家、远方游子送别迎饯留下的瑰丽篇章。

    所以到了后世,灞河长亭折柳送别,几乎成了灞桥的别名或同义词了。为什么要折柳送别?也许是柳象征着一种美意与美好,赠与故人,也就向他们赠与了那份美意与美好?也许是垂柳依依,正好可以表达诗人们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之情?但其实现存的相关折柳赠别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远比这些理解要广阔、深邃、丰富和复杂得多。

    李白的诗充满了浪漫与豪迈的气质,所以连他的送别诗也如是:“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还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杜甫的思乡诗表现的柔情思绪让人非常感动:“只道梅花发,哪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底,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这既是一幅动静融合的自然美的图画,又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感。

    戴叔伦的《送友东归》写得非常优美、伤感而又动人:“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积梦江湖阔,亿家兄弟贫。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柳色、流水、落日,自然如此静美,故人、江湖、行尘,岁月徘徊流逝,表现出一种含蓄的感伤之美。

    温庭筠的诗也是非常漂亮:“青门烟野外,渡浐送行人。鸭卧溪沙暖,鸠鸣社树春。浅波青有石,幽草绿无尘。杨柳东风里,相看泪满巾。”写得那么美,那么超凡脱俗,那么充满温暖,以极美的自然景致映衬出珍贵的人世情谊,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量。

    当然还有沈彬的“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钱起的“官柳依依两乡色,谁能此别不相忆”,以及戴叔伦的“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等,表达的别离情绪就更为伤感低沉了,却也能够使人更加深刻地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历代诗人歌咏灞桥灞柳的诗,特别是其中折柳送别的诗,使灞桥与灞柳成为相思与离愁的代名词,折柳也赋予了惜别留恋的内涵,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

    3、折柳是什么意思_?

    寓含惜别怀远、感怀的意思。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4、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客居洛阳,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笛声而抒发的乡愁。笛声随春风传遍,作者因折柳曲而思乡。合理的想象,浪漫的夸张,语句流畅,情感真挚,余韵悠长。全诗扣紧一个“闻”字,闻到了悠扬的笛声,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

    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呢?

    因为那笛声中的“柳”意味着故乡,意味着分别,意味着殷切的祝福之情意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重意思入手,来详解一下“柳”的具体含义。

    一有柳的地方就是家,就是故乡。

    柳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树种,在我国,从南到北,几乎随处可见。城市、村庄、庭院,都可以看到它袅娜的身影。柳自古就是辟邪之树;又谐音“留”,留住家里的人,留住家里的财,故有“房前种柳,屋后栽桑”,“门前一棵柳,金银财宝往家走”之说。柳木材质轻,干后不变形,易切削,可供建筑、作板材之用;纤维含量高,是造纸的好原料;木头和树枝又是好柴薪;柳条可以编箱笼、筐、帽子等;柳叶还可以作羊、马的饲料。另外它枝条柔软,春天时候很早发芽,清风拂绿柳是一幅很动人的美丽图画,可做观赏。所以,许多人家的院外,乡村的路边,城市的郊外,甚至护城河的两岸,都栽着柳树。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魏晋时陶渊明的家,而且还因为他家宅旁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生”;“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是唐朝杨万里的家;“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皇帝的家。“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韦庄笔下台城的柳;“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这是孟浩然诗中东城的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这是王之涣眼中护城河的柳;“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韩愈心中皇都的柳……柳,简直栽遍城市乡村的所有角落,摇曳在天涯路上每个游子的心中!

    二折柳的时候就意味着别离,意味着远行。

    最先把柳赋予别离意义的应该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战士出征的场景渲染得依依不舍,缠绵感伤,也是醉了;但却由此奠定了“柳”作为离别象征的文化基调,以后就陆续有更多的“柳”入了离别的诗词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梁•简文帝《折杨柳》中有了“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句子。唐朝时关于折柳的诗句就更多了: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许混《重别》“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你说这“柳”招谁惹谁了,就因为枝条依依,有不舍之意;又因为谐音“留”含有挽留之情,所以就被折来送别,一半一半地折呀!

    三折柳的行为里隐含着深深的祝福。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远行,山高水长又交通不便,吉凶莫测又音信难通,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这一去,弄不好天人永隔。而“折柳”,不单单是依依挽留之情,更包含了殷殷祝福之意!为什么呢?“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及其顽强,折一枝插到土里,就能活了,就能长成新柳树了。古人早就发现柳的这种特质了,后来宋•《太平御览•木部》中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如斯木”。既然分别已是必然,谁不希望亲朋在异乡能适应能过得好呢?柳树随地可活,寄托着送行的人期盼远行的人能象柳树一样随遇而安,万事顺遂!

    “折柳”是笛曲,其音哀怨,伤离惜别。

    自春秋时产生了“折柳”送别的风俗之后,代代相传。有了折柳的诗,就不愁折柳的曲,更何况诗可入曲,曲可填词。《宋书•五行志》记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亦记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折柳是笛曲,可以据曲填词,多是离情别绪,所以,听得懂笛曲的离家之人,笛曲对上心境,就格外地思念家乡。

    总结语

    这就是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闻着柳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的原因!因为诗人离家在外,折柳笛曲又象征着别离,所以思乡之情更浓!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什么意思?

    意思:“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调名,全名是《折杨柳》,前期为伤感别离之作;放到诗句中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出自:《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扩展资料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赏析:诗歌只是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却显现了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6、折柳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