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邮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三国演义里的督邮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三国演义里的督邮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督邮
官名。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郡相当于地级市,所以督邮相当于县检察长和市政府地方巡查特派员
2、《三国演义》中督邮是个什么官?
《三国演义》第二章张翼德怒鞭督邮,刘备三人缴黄巾立了大功,只封了县尉的小官,却被郡里派来的都邮侮辱,张飞一气之下,狠狠地抽了督邮一顿,然后兄弟三人拿出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另谋出路了。那么这个督邮是什么官职,名不见经传的,敢对县尉无礼,想必有过人之处。督邮,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重要官吏,每郡设几个部,每部设一个督邮,代表太守或者郡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案件刑狱等,职务管理范围很宽泛。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书记级别,都邮相当于现在的市级检查长或者纪委或者省级特派员。看来,督邮虽然不常听说,但是官职也还是不小的,而且属于司法或者管纪律的人员,罢了你的官有时候都是一句话的事,所以不能小觑。刘备作为一个县尉,督邮教训一下他看来是很有底气的,无奈张飞也是性格急躁的人,狠狠的揍了督邮一顿,揍完以后也只能挂印走人了。
另外有一点需要纠正一下,正史中怒鞭都邮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备自己。《三国演义》可能为了塑造张飞形象和性格才将鞭都邮的事套在他身上的!
3、《三国演义》中被张飞鞭打的督邮是干什么的?
首先说明一下,在《三国演义》中是张飞鞭打的督邮,然而真正鞭打督邮的是仁义闻名的刘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这就说明刘备因讨伐黄巾军有功被授予安喜县尉,督邮前来督察工作,结果不接见刘备,刘备一生气鞭打了督邮,然后弃官而去。
督邮西汉中期开始设置的官职,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每郡太守所辖区域甚广,于是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如西部督邮、东部督邮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督邮虽然位阶低下,然而拥有实权,职权很重。督邮代表太守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因此,能够见到刘备一个县尉时,傲慢而不看在眼中。
4、进士是什么官职?
谢谢邀答。进士是什么官职?这个问题还需要从科举制开始说起。进士,顾名思义,即进入做官的阶层,取得了封官资格。进士不是官职,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的功名,是一个学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古代科举考试,宋代以后分为四级考试制。最低层是院试,是学院村塾里的学子参加县里的选拔考试,入围都即秀才,即优秀人才。这是初级学位,不放官。只能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省试)然后参加乡试,及格者为举人,即推举选拔的人才。举人如逢地方缺员可直接放官。举人是第二级学位,获取会试的资格。(京试)会试入围者即进士。这是最高学位,如逢皇上要直接选拔人才,这便是殿试,皇上直接主持,录取三甲(三等)一甲仅三名即状元,(状是试卷,元是第一)二名榜眼,(黄榜第二,如眼晴的位置,故为榜眼)第三名探花,(即避讳最后一名,委婉的称往下看花,故为探花)。二、三甲因时代不同录取人数亦不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甲称赐进士及弟,直接放官。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二丶三甲不放官,进翰林院进修三年择优放官。(相当今博士后)综上所述,进士是学位名称一般不直接放官。
5、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职权有多大?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明清两代不设宰相,明朝成祖以后设内阁,入阁即拜相,凡入阁者一般都冠以某某殿(阁)大学士职衔,以示区别。清朝在官僚体上承明制,但在雍正继位以后,设立军机处。入军机即为拜相,军机大臣的职务属于满清核心官员。所谓拜相只是俗称,在清朝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上宰相。大学士也不一定入军机。更不是宰相。
清朝大学士,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比大学士低一级的协办大学士,从品级上讲,大学士为正一品。大学士不一定入军机,在雍正朝之前,担任大学士的首先就得是位高权重大臣。在满清一朝大学士为定个额六人。满汉各三人,除非皇帝罢免,大学士任职终身的,直到该人致仕退休。翁同龢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一辈子都没等到大学士这个职衔。在满清大学士被称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在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在满清时期,大学士必须兼任六部尚书,大学士是有高低之分的,从高到底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保和殿大学士就一个,就是乾隆一朝的傅恒,此后再无人担任。所以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就是首席大学士 了,和珅就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比如李鸿章从光绪元年当文华殿大学士,一直当到光绪二十七年。有清一代第一人。因为名额限制,曾国藩那么大的名声也是一个武英殿大学士。也没有做上首席的文华殿大学士。这里要指出的是,在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大学士的权力就大幅度降低,更加是个荣誉性职称。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朝设立,从此以后就是满清最高权力中枢权力机关,但就实际权力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在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而单独的大学士从此退出国家中枢机构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最高职务就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珅就担任过此职,而曾国藩,李鸿章一辈子也没有入值军机处。在乾隆朝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宗室亲王不得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从慈禧上台以后,宗室奕䜣出任领班军机以后,宗室任领班军机成为惯例。
就实际权力而言,军机处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宰相。比如和珅,和珅是首席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只是首席大学士,却不是首席军机大臣,阿桂是首席军机大臣,但阿桂的武英殿大学士头衔又比和珅的比文华殿低一级。这实际上就是乾隆制衡的手段,直到阿桂去世,和珅才得以出任首席军机同时兼首席大学士,而时间不过两年。
大学士也好,军机大臣也罢,这些职务都不是在宰相,比之唐宋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皇帝的高级幕僚和助手。实际权力并不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6、曹操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主簿是典型的文官,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三国最著名的主簿是陈琳和路粹.
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郡府属吏,重要的当推动曹、五官掾、督邮和主簿.
主簿之职。有关史书叙及郡属官吏,常提到主簿。如《三国志》卷44《姜维传》载:蜀汉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参天水军事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主簿是郡府重要官吏。主簿的官位虽次于功曹,但主簿在太守左右执掌文书及迎送宾客等亲近职事。《太平御览》卷265引《吴录》言包咸“为郡主簿,太守黄君行春,留咸守郡”。令主簿担负看守家门的重任,说明主簿系亲要之职。因为功曹和主簿为郡中股肱要职,所以史书常以郡中纲纪为功曹和主薄的代称。
7、唐朝的都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都督,官名。
三国时,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兼任驻在地刺史,而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大都督的权位为最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吳、蜀制同。
晋及南北朝沿置。北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此外,西魏、北周和隋初,府兵制的各军府中,又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是团、旅、队的长官。隋炀帝时,分别改称为校尉、旅帅、队正。
唐代置都督府,并分上、中、下三等,其上都督由亲王充任;都督也常用作赠官,凡边防重地的都督,加旌节以重其权,谓之节度使。唐中叶后,都督名存实亡,为节度使、观察使所代替。南宋时,用都督、同都督、督视诸路兵马等衔加于任临时统帅执政官。
元代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以武官主管。
明代改元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又改为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政机关,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等,分领全国卫所。后各卫渐存空名,都督也随之成为虚衔。清初沿袭,后废。
8、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答:野史里一个听起来“很牛很正义”的官职,正是“八府巡按”。
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电影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
京剧《苏三起解》
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
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
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
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
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
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
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抢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
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
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
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
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
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做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
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
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赵克生,许文继《一本书读懂明朝》、王世华《明代的巡按御史》、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