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 2、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无为?
  • 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 4、“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有什么本质区别?你更欣赏哪一种?
  • 5、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你有哪些新的理解?
  • 正文

    1、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答题是:在中国最早提出无为思想的人是老子。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主张"无为而治"。这里说的"无为"或"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不该做、不能做、不必做、不许做的事。它包含这样几个内容:无意义的、不该计较的小事不去做;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前,暂时不轻易去做,不轻举妄动;事态发展对己不利时,为保全自己而故意表现一种不作为的姿态,外敛锋芒,内修身心。凡是杰出的人物都主张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轻举妄动,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时,暂时不轻易去做。''无为之事"指''无事"状态,''不言之教''指无言的教益。"无为"当以认知事物为前提。它强调不着急行动,先认清眼前之物与眼前之态再说。亦即:无为;有思。这种做事的无为状态乃是思考的结果,是不妄为,不非为。这是:从有所为到无所为的人生哲学。(我朦胧地感觉到:我们总是像智者一样"教育"和劝慰别人,像傻子一样折磨自己。同时也像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2、无为而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无为?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就是少一些人为的巧智,不盲动,不乱动,不冲动,一切都要谋定而后动。无为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无所不为。为什么无为能够实现无所不为的目标?因为无为的核心思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当事物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时,我们就不要添加过多的人为干预,就能够实现最好的效果,相反,如果这个时候施加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反而使得目标偏离了正常值、合理值,效果变差,起到的是反作用。当事物的发展不符合自然规律时,如果不施加合理的人为干预,结果当然不能够达到计划效果、预期效果,只会越来越糟;相反,如果及时施加合理的人为干预,就能够把事物的发展从不合理的、错误的方向,调整到合理的、正确的方向上来,达成预期的效果。

    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在当今的国家、企事业组织、个人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世界最盛行的管理模式——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个模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这是所有个人和组织都盼望达到的,国家也不例外。在制定计划前,要做出充分的调研,以便对内外形势有个正确合理的认知判断,制定的计划才能够符合个人组织内外的形势,这就叫顺势而为,它的思路就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项目启投入执行以后,人们要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项目在大多时候都处在“顺势”状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无为”,去除不必要的干预。但是由于项目的内外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及时地检查跟踪,掌握中间结果和过程数据,如果偏离了正确合理的发展形势,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有为”,及时地去调整,去除不正确、不合理的干扰因素,使项目重新行驶在正确合理的方向上。

    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我是小楼,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自己什么也不用做,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无为而治最初的意思是,当舜执政时,他遵循了尧的想法和主张而没有做任何细微的改变。后来一般指用道德来感化于民,来治理国家。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及其修行的基本方式。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世界万物的运动都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法自然。 可以看出道最基本的法则是自然,也就是说,它是自然而然的,由于道是基于自然的,所以应该按照自然对待事物,并以无为而治,让事物道的自然状态不会受到干扰,也不应采取任何行动来影响事物的自然过程。

    无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水平。自然而然顺应客观规律,顺应治理国家一定的条件和相应的整体素质。无为而治的本质是治理国家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看视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

    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适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治,不是在让国家服从命运,受人怜悯,而是积极,乐观,主动地控制国家在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在适应客观冲突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

    “无为而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良好的治理和发展。 “无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亲自动手并参与所有工作,如果是这种情况,管理者自己将陷入琐碎的事情中,而忽略了国家“大政策大方针”的规划和掌握;相反,被管理者的创造力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容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可以“解放”他们不同的智慧和能力,来提高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无为而治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伟大治国哲学思想,这也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相一致。

    4、“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有什么本质区别?你更欣赏哪一种?

    谢谢邀请!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都有它的特性,但要分清什么情况吧!比如现在的疫情,情况严重就要有为而治,甚至强制而治,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假如无为而治,有些人就会因小失大,忽略严重性导致瘟疫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和生命伤亡!我想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吧!我更喜欢有为而治!因为现实生活还没有发展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吧?!一家之言!

    5、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你有哪些新的理解?

      西汉初年在经历秦末战乱和楚汉相争多年的纷争以后,中华大地终于安定下来,但是经历战争后的中华大地,已经没有了原先的生机。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统治阶层不得不寻求破局的办法。如何才能够迅速恢复原先生产力发达的现象呢?对于整个国家的统治一般人认为是依靠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进行恢复。

      

      但我们知道道家无为的前提是有为在先,并非是真的什么都不做,但我们看到历史书上,西汉初年的政府确实什么都没有做。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实际上政府是做了的,但这个政府不是西汉政府,而是之前的秦国。秦国有一整套国家治理的体系,在秦二世及秦始皇末年时遭到破坏。在山东推行秦法也不彻底。六国也都有各自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即便同出于华夏民族,但总有一些习惯和政策上的差异。

      

      秦法推行至山东六国自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再加上秦始皇末年以及秦二世时对于民力的透支造成了政局的动荡。在西汉初年萧何聚集了秦王朝旧有的官吏对秦法进行了删改,当然这还不是我们之后所谓的九章律。这种删改基本上符合了国家法律对各地的统治。在近期内更利于国家生产力的恢复。

      

      等到国家走上正轨萧何等人再一次对秦法进行更改和补充为九章律,其中有六章为秦国本身立法。而西汉初年无为而治,就是在删改后的秦法基础之下实施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西汉初年国家没有发布任何促进经济生产恢复的措施,国家就能走向正轨的原因。因为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讲汉朝除了之前已经灭亡的秦朝可以借鉴之外,是没有任何第二个对象可供参考的。

      

      除此之外,西汉初年的利益集团,使得国家政策难以有效实施。因为在打天下的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国家资源会倾斜于与刘邦一同打天下的人才。而这些资源大部分又会被其后代所继承。在政权稳固之后,想要继续向前走,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一定会触动这些既得利益者。在双方势力不明朗的情况之下,自然不动为先,无为而治由此继续得以发扬。

      

      直到真正的改革派抢占先机,得到强势皇帝的认可。这场改革才会真的到来,而这个强势皇帝,事后证明是汉武帝。也因此汉朝真正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和国家政策一系列的完善都是在汉武帝前期完成的。而国家政策无为而治的政策的转变,也是在汉武帝时期所扭转的。当然之前的皇帝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包括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在内的汉朝皇帝都在这个方向上做了相应的工作。

      

      甚至还出现了地方,诸侯联合反对中央的叛乱战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便西汉初年百废待兴,但利益集团也早已控制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为了维持与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平衡,无为而治自然是首选。因此无论是从秦朝末年混乱状态当中的平稳过渡,对于皇权的维持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无为而治,都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