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中庸之道?)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什么是中庸之道?
  • 2、什么叫中庸之道?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弊端是中庸之道吗?
  • 3、什么是中庸之道,结合工作或生活谈谈?
  • 4、孔子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是要人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吗?
  • 5、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 6、《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 7、过与不及不得中庸之道什么意思?
  • 8、谁能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释中庸之道?
  • 正文

    1、什么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境界,是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为人处世还是社会治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严以自律。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诚信仁爱、谦虚谨慎、和谐包容的要求。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中庸境界。人的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

    其次是至诚至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是指人类追循自然规律,并最终达到一种与天同在,与道同存,与万物同生的思想境界和心灵高度。反映到个人修为上,就是适应自然变化 ,找出自己在自然中的合理定位,而后做到进退有据和行止有度。至于这里所提到的自然,实际上涵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而追寻自然,是指找出事物规律,然后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并最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其三是谦虚谨慎。“谦”是中庸之德。中庸之道着力强调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

    其四是和谐包容。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只有为官者自修向上、展现自律风范,百姓尊重官员、理解仁义之官的艰辛和苦衷,才能达到官民同心同德的理想社会的境界,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是儒家一种教育人们如何进行自我修身、智慧地为人处世以及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加强还是为官者更好地治理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研究价值。

    2、什么叫中庸之道?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弊端是中庸之道吗?

    "中庸之道"是形容人性深处最光芒的点、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意思不是折中,“和稀泥”,而意思是:心脏、社会票决领导头脑(中)时,以平凡平常心对待(庸)“之道”,当选了带头干,落选的事都忘了、不知道。这就是健康的社会和人体选领导头脑的平常机制,文明道路。谁知道单位无记名投票的意见隐私、自己脑细胞更新的事?若知道这些事,就是腐败的社会和被监测、解剖还监测、解剖不清楚的病人死人。

    要想理解“中庸之道”,就要明白中华文化、龙的造字规则,否则解释不清楚。“中庸"的可操作意思不是折中的意思,而是:以交换、票决马首是瞻的中国龙(五中)文化能用于日用的平凡生活中,岂(庸)有平庸人吗?“庸"(岂)可弃乎(吗)?

    这一解释是毋庸置疑的。《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开始的“说明”。 文/刘树成

    3、什么是中庸之道,结合工作或生活谈谈?

    什么是中庸之道,结合工作或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谓德也,至直矣乎”“中庸”讲究不偏不倚,折中调合的处事态度,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的态度,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不要偏激,要实事求是。

    凡有极左或极右思想的,都会拿“中庸之道”批判说事。细细想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左不右,正常心态行事有什么不对?。

    尤其对老年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且忌思想偏激,不冷净,非要争个谁对谁非。须知,家庭中历来就没有什么原则问题,

    。争的结果,先不说是非结果,对老年人身体是有害还是有利?,尤其七八十岁的老者,有百害而无一利。上了岁数,坚持“中庸之道”有何不对?。

    因此奉劝同辈好友,上了岁数,心态要平和。不要说家庭瑣事,就是功名利祿,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永远适合自己,别忘“知足者常乐”。对我们说用“中庸之道”行事,也是好事。

    4、孔子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是要人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吗?

    《周易》中讲八卦六爻,每卦的上、下卦处中为优势,每爻得正(即应在所在的爻位)为正,即得中又得正为中正。庸有平常的意义,孔子深谙《周易》,其所主張的《中庸》之道,是要人们做事要恰到好处,即不能欠也不能过,应符合自然法则和规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5、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

    《中庸》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学术和思想地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思想,其实来自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子思把这种思想进行了哲学化系统化,将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践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儒家哲学的所有内涵,就是让人成圣的学问。也就是说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学问。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些价值观?中庸给了答案。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那么,儒家认为的道,是什么呢?儒家的道其实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儒家认为天道的核心是诚,是真实无妄的状态。人道要与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诚。这个诚不是忠诚老实的意思,用朱熹的话说,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这一思想,既来自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也来自孟子。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自然不会说假话,这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反映到人生观上来说,是自我成就。“诚者,自成也。“所以我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这就是慎独的思想。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

    有学者认为,中庸之道包含三种含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好玩的国学干脆再简单点,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节制,不要放纵,要不偏不倚,而不要过犹不及。这就是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方法论。

    6、《四书》里的《中庸》,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谈谈你的看法?

    中庸未读听说过…中应其指中立…三道而行中乎…不偏向任何一方需要情高乎…古典中众多案例…庸应为平庸…看似有点笨笨的感觉…很平淡实则不然…运用中庸之道实则是更好的保护自己…防范于未然…束口中立很多人做不到…读其书实行中则偏离了中庸之道…读了实则未得中庸之道…中庸道已包括矣!

    7、过与不及不得中庸之道什么意思?

    “中庸”是儒家思想比较重要的思想,那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

    首先我们来看《中庸》的地位: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儒家经典“四书”。

    据说《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而《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皆出自另一儒家经典《礼记》。

    孔子曾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也就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能掌握它的人缺失太久了!

    在孔子看来,中庸境界很高,得其要领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呢?

    因为孔子认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也就是说聪明的人又聪明过头,愚笨的人又笨得理解不了!贤能的人做的太好,别人模仿不了,而不贤的人又根本做不到!您说愁不愁人?

    在孔子眼里,掌握中庸之道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一个是上古贤君舜帝。可见得其髓者太少!

    孔子夸赞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为啥颜回紧紧抱着中庸不敢丢失?只因“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即天下可武力夺取,高官厚禄可凭才智获取,刀山火海可凭勇气跨越,只有中庸之道太难掌握!

    你看看,在那么多贤君圣王中,也只有舜做得到: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也就是说只有舜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去掉过和不及的,采纳适中的推广于老百姓,这样才是舜成为了舜,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在孔子看来,只有“执其两端,用其中”才是掌握了中庸之道,过于不及都不得中庸之道!

    为什么这么说?孔子曾经在论语里指出:过犹不及!语见《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由此可见,过和不及效果是一样的,过了,超过了普遍性,别人达不到,没有量产的可能性!不及,就是不合格产品,更没有量产的必要性!所以做到中庸,适宜推广很难!

    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如何把握分寸是一门要修行一辈子的学问!

    孔子一生也在践行中庸之道。

    他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的不足,不敢不勉,言顾行,行顾言。”

    所以,“非礼不动,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智仁勇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行中庸之道的要旨!正如朱子所言,中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雍者,平常也!今天你学习到了吗?

    8、谁能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释中庸之道?

    谢谢。扶贫攻坚,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这一科学决策,充满着中庸智慧的哲学思想。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这个世界虽然并不十全十美,但是我们还得降下到凡尘落脚到地球上来生活吧。中庸之道的思想丰富而透彻。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不了条件,当然就上不成了。这里“创造条件”就含有中庸之道。

    大凡人们在对一个事物进行决策定夺时,都有上、中、下三种分析判断。取其上者冒进且承担危险;取其下时又浪费资源效益差迟。只有取其中,才安全保险。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或曰定势,就是对中庸之道的美妙诠释。

    君子不枉不菲。君子可辩不可争。更含有丰富的中庸之道。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中庸之道。不激进,不懈待,不守旧,不失时;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因亊而异,因时制宜。亦是中庸之道必循之核心。

    无为而治,有为而作,顺天应人;存天理,灭人欲。都是对中庸之道的延伸解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顺应事物变化而变化,更是中庸之道。

    那么,什么究竞什么是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敬畏自然;中庸之道,就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庸之道,就是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就是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的基础。

    在中国,中庸之道已经成为国民的主流思维方式;是决策决定处理重大事项的优先选择;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采用的理事处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