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什么意思(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古代官吏头顶之物曰冠,礼服也通称冠服。作官叫“弹冠”,辞官叫“掛冠”。冠亦称帽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有结发戴冠之说。
那么,盖在建官惟贤,位事惟能;以官为名,则谓之职。那些官吏头上的帽子为啥叫乌纱帽呢?
“乌纱”即乌纱帽。唐柳宗元巜柳先生集.述旧言怀感时书事…》曰:“春衫裁白紵,朝帽挂乌纱。”诗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依韻酬章推官见赠》诗:“山人驚戴乌纱出,溪女笑隈红杏遮。”诗话。
其实乌纱帽,系帽名。在东晋时宫官著乌纱“头衣”。南朝宋明帝(刘彧)初,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紥帽边,民间谓之“司徒状”。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其后逐渐行于民间,贵贱皆服。
自“折上巾”(冠名,东汉梁冀改易舆服之制,作折上巾。袁绍为曹操败於官渡,幅巾渡河,人因递相仿效,初为全幅皂绢,裹发向后,谓之“幞头”。北周时为四脚,也称“折上巾”。隋唐时贵贱通用。宋时为皇帝及皇太子常服。)流行后,乌纱帽逐渐废除。
附录:唐白居易《长庆集.六四.初冬早起寄梦得》诗:“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
2、什么是乌纱帽?
今天给大家讲讲乌纱帽的来历,乌纱帽就是古代当官的人所带的帽子,今天我们通常用乌纱帽这个词代指官位。
那这个乌纱帽究竟从何而来呢?其实,乌纱帽最开始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民间戴的便帽。官员戴乌纱帽始于东晋时期,公元344年,东晋成帝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要求官员都要戴乌纱帽。后来到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做王修仁的读书人,在乌纱帽两侧加了一对小小的“翅膀”,因为造型新奇,很快流行了起来,不管高低贵贱大家都喜欢戴。
到了隋唐时期,官员头戴乌纱帽就成了一种习惯。《唐书》曾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由此可见,唐朝时乌纱帽就被当做正装的一部分。
宋朝时,在原来简单的乌纱帽两边加了一对长长的翅膀,看着十分滑稽,而发明这种帽子的正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所说是武将出生,但办起事来一点也不像个武将该有的样子,先是自导自演来一出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不动一刀一枪就顺利的拿到了皇位;接着又手握兵马的开国元勋把酒言欢,说自己说不好觉,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便收拢了军权。
由于赵匡胤圆润的行事风格,一切都风调雨顺,但赵匡胤是行伍出生,兵变起家,所以总担心有人不服,加之他任用自己身边的旧臣,大家都习惯了和赵匡胤的同事关系,所以对新皇帝不够尊重,上朝的时候总喜欢交头接耳,让赵匡胤十分不爽。
赵匡胤毕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并没有发火,而是在宰相上书之时借口自己看不清,撤掉了宰相的板凳,废除了延续已久的坐论之礼。然后,赵匡胤找人做了一种新的官帽,在原有乌纱帽的基础上加了一对一尺多长的小翅膀。
虽然改良后的乌纱帽并不美观,但是效果却十分出众。因为两边的翅膀长,所以大臣们如果离得太近就会戳到对方的脸,要是在上朝的时候,因为说悄悄话戳到对方的脸,或者直接被戳掉官帽的话,那简直不要太尴尬,而且只要头稍微一动,帽子上的小翅膀就会不停的震动,皇帝居高临下,谁在说悄悄话看的一清二楚。
后来,大臣们无论是走路还是上朝都保持着距离,就再也没有办法说悄悄话了。也许是乌纱帽的作用太过出众的缘故,明朝直接将乌纱帽变成了公服,做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只有朝廷官员才能佩戴。
3、《两袖清风》中“乌纱帽”什么意思?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
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4、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有何寓意?
谢谢邀答。最近自己也在看《清平乐》,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现在,对上级唯命是从的领导干部,人们讥之曰:“怕丢乌纱帽。”现代生活中乌纱帽一词均借代官职。《现代汉语词典》等书对乌纱帽的解释也是:“古代文官的一种帽子。”现在人们一提“乌纱帽”,立刻把与古代官员甚至和今人的“官帽”和“官位”联系起来,其实乌纱帽作为官帽仅限于明朝。条友们先别说我瞎编,且听我慢慢道来。
据考证,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当时在宫官中流行一种乌纱幍。所谓“幍”,是一种帽子的样式,“司徒建安王休仁统军赭圻,制乌纱帽,反抽帽裙”。(《宋书》卷三十),这是史书中最早对乌纱帽的表述。其实,王休仁创制的这种乌纱帽压根儿没作过官帽,创制之始,它被当作“服妖”记在《宋书》里,不受欢迎。历百余年磨难,到隋朝初期,始得权贵青睐,“开皇初,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隋书·礼仪七》)但好景不长,“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即幞头)。”(《旧唐书》卷四十五)
在唐朝,乌纱帽也不是官帽。盛唐诗人李白在《答友人赠乌纱帽》中写道:“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白接”即白头巾,是庶人巾,就是普通人戴的头巾。中唐时,白居易的诗中多次出现乌纱帽,也都是以日常生活的便帽出现的:
昔君纱帽,赠我白头翁。《感旧纱帽》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此拨驹。《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玄晏舞狂乌帽落,蓝田醉倒玉山颓。《蓝田刘明府携相过与皇甫郎中卯时醉后赠之》以上诗句中的乌纱帽,可以用来赠友,妓女也戴,文人宴饮狂舞时可戴,还可不是官帽。
宋朝和元朝时代,乌纱帽仍是便帽。《宋史》、《元史》对服制的记载详明具体,其中没有说乌纱帽是官帽。在文学作品中,却可以找到是庶人冠服的证据。《水浒》七十六回写梁山泊掌文案的秀士圣手书生萧让穿戴的是“乌纱帽,白罗巾”,在七十四回里写李逵穿寿张县知县老爷的衣服,“取出幞头,插上展角,将来戴了……这两处描写的对比,乌纱帽在宋朝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了。施耐庵生长的年代离宋朝只有几十年,对宋朝冠制的了解,应当是比较准确的。大家这回在看《清平乐》的时候,可别觉得范仲淹们戴的帽子是乌纱帽,也更谈不上是什么官帽了。
元钟嗣成有一首小令《醉太平·落魄》: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王思等《元散曲选注》不难看出,这首小令写的是如乞丐般的一个落魄文人。这人戴乌纱帽,自然说明它在元代亦非官帽。也许有人会说,前面所引《隋书》帝王朝贵“著乌纱帽”的话,不是说明乌纱帽在隋代已作官帽了吗? 不能那样说。因为从《隋书》,新、旧《唐书》上都找不到乌纱帽作官帽的记载,而且,隋初文帝时期,对官服没有明确规定。《旧唐书·舆服志》说到隋初帝王贵臣多服乌沙帽后,接着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既然“同于匹庶”,说明百姓也是戴乌纱帽的。
那么它怎么是官吏们专有的呢?只有在明代,乌沙帽才被定为官帽—— “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明史·舆服三》)因为乌纱帽成为官帽,在明清以来的诗词、歌曲、戏剧、小说中便常常出现满身官气的乌纱帽: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郑板桥集》 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 有你时皂盖乌纱,有你时爵禄崇,有你时功名大。——薛论道《沉醉东风·题钱》因此,虽然清朝之后就废弃了乌纱帽,但它仍然以汉民族的语言形式深深地留在群众的印记之中。
综上可以看出,乌纱帽作为官帽,只限于明朝,不包括其它朝代。但是,我们常常在一些文学作品里发现,明朝之前的人物,却把乌纱帽当官帽,包公戏尤其多。如《鲁斋郎》中就有“不爱乌纱只爱民”的台词。这类台词,在近年的电影电视中也多次听到。时人写古人,话语中免不了有后代人(包括现代人)的某些词汇用语,致使那些时代性较强的词语张冠李戴。
前文说王休仁创制的那种乌纱帽压根儿没作官帽,接着又说乌纱帽在明朝作官帽了,岂不是自相矛盾?不矛盾。在明朝作官帽的乌纱帽与王休仁创制的乌纱帽同名不同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的《中国古代史常识》说得很清楚:“明代官制,皇帝穿龙袍,大臣戴由幞头演变而来的乌纱帽。”关于幞头,《隋书·礼仪七》载:“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用全幅皂而向后幞发,俗人谓之幞头。”所谓袁绍幅巾,是指官渡大战中袁绍战败,慌乱地裹一幅皂巾而逃时的那种巾,就是唐国强扮演诸葛亮老版的《三国演义》中,处处可见这种巾。可见,明朝的这种乌纱帽的先祖比王休仁的乌纱帽诞生还要早,在形制上两种乌纱帽也不同。王休仁创制的乌纱帽只是一幅纱巾,戴时方在头上裹成一定的形状,所以不少诗文写这种乌纱帽时都用一个“裹”字。而明朝的乌纱帽,其形制与唐宋的幞头相仿,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分有后山高起,两旁有展角,以“纱为表,而涂以漆”,漆胶硬之后,帽固定成形,可以自由戴脱。大概正因为这两种帽式同名,使不少人误以为是同一种帽,因而把明朝乌纱帽的赫赫官威强加到了明之前,古代官员另一种乌纱帽身上了。
啰里啰嗦这么多,条友们大概知道乌纱帽的历史和寓意了吧,如此,即便是熬夜写头条问答,内心也是十分高兴的。
5、"乌纱帽"是什么意思?
如今乌纱帽已经成为了官位的代名词,你经常会在影视剧中听到这样的台词,“做官好, 做官妙,做官头戴着乌纱帽!”事实上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一种常见的帽子,和现在的鸭舌帽一样,随处可见。那它是怎么成为官位别称的呢? 早在东晋时期就规定,凡是在首都城当官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后来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隋唐时,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戴乌纱帽。 等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为防止上朝时大臣们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自此只要脑袋一动,这对翅膀就忽悠忽悠的颤动,皇帝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宋太祖还规定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朝时期,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规定:凡是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还要系上腰带。从此,乌纱帽,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于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丟掉乌纱帽也就意味着被削职为平民百姓。
6、乌纱帽是什么意思?
《两袖清风》一文中的“乌纱帽”指他当的官。
“两袖清风”意思是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清廉,很清白,不贪污受贿。
7、明代的乌纱帽有什么含义?
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8、历朝历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不好意思,本人没当过官,最大的官也就是“家长”了!?年青时不戴帽子,现在戴的是“火车头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