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鹤唳华亭什么意思(《鹤唳华亭》大结局什么意思?)

鹤唳华亭什么意思(《鹤唳华亭》大结局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鹤唳华亭》大结局什么意思?
  • 2、领导要我看《鹤唳华亭》,说看完就懂他的意思了,是什么意思?
  • 3、成语华亭鹤唳出处是什么,有何典故?
  • 4、《鹤唳华亭》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5、鹤唳华亭是什么意思?
  • 6、《鹤唳华亭》中,中书令和安平伯是什么关系?
  • 7、《鹤唳华亭》中齐王让相好的抛出一个空卷轴有什么意义?
  • 8、《鹤唳华亭》中,赵贵妃为什么不喜欢五大王?
  • 正文

    1、《鹤唳华亭》大结局什么意思?

    《鹤唳华亭》结尾:陆文昔挺着个大肚子,从墙上取下一幅观音画像,画像背面是她送给太子的蜀中山水画。

    太子萧定权曾经答应她,要带她去看蜀中山水,而画面定格处,是陆文昔孤身一人,身边冷冷清清。难道太子去长州接舅舅的灵柩还没回来,还是死在了去长州的路上?

    剧中没有交代,只能凭我们自己猜测,而我宁愿相信,太子还没有回来。尽管萧定权出发的时候,亲口告诉过王翁:“此去长州,不日便回”。

    从没有想过一部电视剧能从头虐到尾,《鹤唳华亭》是个例外。

    说实话,看到萧定权一直哭,却不知道也无力反击的一幕,几次忍不住弃剧,咬着牙坚持到大结局,陆文昔和萧定权终于相认,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在心理上总算是得到了少许的安慰。

    结尾的意思很明显,萧定权最大的心结解开了。

    当年先皇后去世前,作为儿子的萧定权想进宫看母亲最后一眼,却因为宫门关闭而不能,无奈之下,他假传军情,得以进去。母子没有见最后一面不说,父子之间也因此心生嫌隙,萧定棠正是利用他们父子的隔阂,而故意制造他们之间的猜疑,让萧定权屡屡处于危领之中,几次险些丢了性命。

    现在,萧定棠的诡计败露,就要去长舟之蕃,有生之年再也不能回到京城,再难见到他的母亲。同样是宫门前的告别,萧定权想到了三年前自己扣不开宫门的情形,他决定,让萧定棠和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

    萧定权自始至终都是善良的,哪怕面对曾经无数次陷害他的大哥和赵贵妃。

    结尾有彩蛋?

    关于许昌平的。

    对于出现许昌平的镜头,也在交代着一件事——许昌平始终是站在太子这一边的。

    尽管他曾经是李柏舟的门下。

    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他不在李柏舟那小试牛刀而是直接投靠太子,太子会重用他吗?太子如此之若,如何重用他?

    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太子,而不会被皇帝或者太子本人看出来他的刻意。

    所以我们看到了许昌平在李柏舟那里和太子针锋相对,然后被皇帝发现他的才能,继而把他留在身边做秘书郎。

    在皇帝身边的那些日子里,许昌平每次看似五一地说起关于太子的事情,其实都是不准痕迹地偏向太子的。直到最后,皇帝把他送到了太子身边,许昌平才真正成了太子的左膀右臂。

    而许昌平之所以费尽周折来到萧定权身边帮助他,是因为他的身份,他是愍太子的后人,按理说在皇帝登基时,他就应该被处死的,是萧定权的母亲救下了许昌平母子。

    因此,许昌平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辅助太子,帮他渡过难关。

    2、领导要我看《鹤唳华亭》,说看完就懂他的意思了,是什么意思?

    男主角根本太弱了,都不像个太子的模样,太差。就像下棋一样,同样走那么多,效果却可以天壤之别。如果在那种皇帝明显不想让他接班情况下,只有两种操作。1,控制势力,作李世民。2,放弃权争,作泰伯。第一种的好处是可以实现报负,利国利民,坏处是要背负骂名,只有轻视名声,注重实利的人可以去做。第二种的好处是,可以情义两全,违大义而顾小义,至少不负朋友兄弟,心爱之人,可全父子亲情。坏处是坏人得势,天下遭殃,但这锅也不由他来背,他也背不上。无论哪一种都比他作的好吧,太懦弱了。如果我是他爹,我也不会看重他,让个坏蛋当天子,从皇帝角度看至少能保住皇位。当然,事实上,他大哥也同样是个弱货,上位一样是当傀儡,丢江山的料,唉,当我没说吧。看得气死。

    3、成语华亭鹤唳出处是什么,有何典故?

    先说一个题外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影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一旦失势,或者倒台之后,或者临终之际,经常会告诫自己的后人:不要走仕途。

    华亭鹤唳,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要说的再准确一点的话,华亭鹤唳,就是形容读书人贪恋功名富贵,最后招来杀生之祸,这个时候,想要回归平淡的日常生活,都成为一种奢望。

    华亭鹤唳的典故,在《世说新语》、《晋书》里面都有介绍。

    先看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尤悔》: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陆机在河桥吃了败仗,又被卢志在背后进谗言,最终被处以死刑,临刑之前陆机感叹:我现在就是想听一听华亭上空白鹤的鸣叫,又怎么可能再有机会呢?

    再看《晋书》,《晋书》里面的记载,更加详细一点。我把主线节录出来。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这是说的晋朝八王之乱时期的历史。

    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有两个男宠,一个宦官孟玖,一个是孟玖的弟弟孟超。得宠的孟超领了一万兵马,当上了小都督,还没有和长沙王司马乂开战,就纵容手底下的兵痞子抢劫百姓钱财。这个时候陆机就把带头的几个兵痞头子给抓了起来。孟超听说之后,带着上百号铁骑冲进陆机的军帐中抢走了这批恶徒,回头还嘲笑陆机:小畜生也能当都督吗?

    陆机手下的谋士孙拯劝说陆机杀掉孟超,可是陆机犹豫不决没有动手。没想到孟超反而四处宣扬说陆机要造反。并且在和哥哥孟玖的通信里面说了陆机很多坏话。后来孟超不听陆机指挥,冒险进军全军覆没,哥哥孟玖怀疑是陆机害了弟弟,就在司马颖身边吹枕边风,说陆机心怀二心,还找了跟他一个鼻孔出气的军人作证。司马颖勃然大怒把收押起来。陆机对行刑官表白了自己的一片忠心之后,又给主公司马颖写了一篇绝笔信。最后长叹一声:华亭的鹤鸣,我再也听不见了!随后被杀害与军营之中,死的时候42岁。

    以上两个典故出处,被引用的比较多。其实还有比这两个典籍更早的出处,是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文章。谢灵运在《山水赋》这篇文章的结尾之处,有这样的句子:

    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

    在这句话的后面,谢灵运自己做了一个注释:

    牵犬,李斯之叹;鹤唳,陆机领成都众大败后,云:思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

    古人写文章典故太多,需要简单做个解释,牵犬,李斯之叹;是说李斯父子被赵高陷害判死刑之后,在刑场上面李斯向儿子叹息,想像以前那样,爷儿俩牵着狗出门打猎,过普通人的日子,都是一种奢望喽。

    这里,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最后再简单交代一下时代和人物的背景。

    陆机这个人是名门之后,当年为孙权夺取荆州,又在夷陵之战打残刘备的东吴名将陆逊,那就是他爷爷,亲的。陆机的父辈也出了一大批东吴高官。

    后来风水轮流转,司马家夺了天下,灭掉东吴,陆家也就中道衰落,陆机两个亲兄弟在对抗司马氏的战斗中战死,陆机自己也是一个小小军官,战败之后当了俘虏,捉到洛阳之后,司马家族实施怀柔政策,释放了东吴一大批败将。东吴一些大将还会被继续任命,为新主子效命,可是陆机属于小小军官,也没有什么晋升机会。陆机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回到爷爷陆逊的封地华亭,也就是今天上海的松江县附近隐居,十年潜心学问,最终依靠文名重新获得权贵赏识,名满天下。

    之后司马家族自己不争气,闹内讧,八王之乱把江山弄得风雨飘摇。陆机要是一个明白人就不应该蹚这一池子浑水,可是他功名心太重,先是投靠司马伦,司马伦被杀掉之后,有投靠了司马颖。最后如上面所说,被小人谗言所害,被司马颖杀掉。

    所以说,华亭鹤唳这个成语。如果你明白后面的来龙去脉的话,也是包含着惨痛的人生感悟啊。

    正如《红楼梦》所言: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于世间,可是要警惕呢。

    我是铁锤文史,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4、《鹤唳华亭》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对罗晋、李一桐主演的《鹤唳华亭》想说爱实在不容易,即使备上速效救心丸也还是会被虐得生疼,但即使这样也总忍不住追下去。一开始或许是因为不甘心,觉得开头就有那么多意外的反转,结局一定不会如往常期待的一般。但追到下半段,才知道这其中的虐有着太深的含义。到最后谁输谁赢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萧定权也在逐渐变成萧鉴。

    关于太子萧定权和皇帝之间的父子亲情实在让人有点捉摸不透。开篇看黄志忠饰演的萧鉴任由大王(金瀚饰)承欢膝下,又每每对太子冷淡至极,小编以为这是部皇帝偏宠爱妃进而爱屋及乌的故事。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在萧定权搞砸了冠礼现场、春闱事件中落入李柏舟的圈套,又在狩猎现场为爱险些误了大事等诸多已经无法跟朝臣交代的事件中被皇帝仅以失望小惩大诫,以及关上门的那段说辞,又很容易让人误解萧鉴只是在磨砺羽翼尚未丰满的太子。

    不断让人意想不到的反转是《鹤唳华亭》的拿手戏。于是在萧定权凭借成功策反杜蘅拉下了李柏舟和大王外公,眼看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为了制约太子及其舅舅顾思林,皇帝老儿又使出了狠招,直接将赵贵妃抬到皇后之位,让太子进了宗正寺。

    就让大王和赵贵妃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之际,皇帝的态度再次反转,继续让太子执朝廷大事,又让部分清流派有了新的幻觉,以为这是父子关系回暖的信号。

    这么多次反转和试探还真是独一门的《鹤唳华亭》风格。虐是虐了点,但仔细推敲一下却不难发现编剧的心思深沉着呢。别管皇帝和太子的关系真相如何,在这段融合了父子、君臣的感情里,萧鉴最诛心的一点是他就是想让萧定权知道自己才是关系的主宰者。

    曾经萧定权任他做父,想求得一点温情,是他一次摸头和一次关门的对谈就可以给到;太子监国所取得的成绩和拿到的权力也是他的恩赐;等到让太子在老师清誉和爱情之间选择以及在舅舅和顾内人的生死间选择,依然也都是他一句话的事。

    萧鉴最狠的不仅在于自己想握住这份权,连他抬举的人都同样可以虐太子。逼着萧定权向赵贵妃下跪求情保住顾内人,是权衡各方势力安大王心的举措,也是给萧定权的再一次警告,天下还是在他手里,他想要的一切都只能来自皇帝的许可。

    很多人看罗晋饰演的萧定权时容易自动带入,觉得这是个很惨的皇子,被先后剥夺了恩师、妻儿和心爱的女子,屡屡沉浮却始终不悔初心。但回过头来想,萧定权又何尝不是第二个萧鉴,他对待很多人的态度上都是明显的“自上而下”心态。

    比如对太子妃。即使婚后百般缱绻和温情,但在张陆正设计杀了陆家父子,太子妃哭着求饶时,他还是狠心扔了一句“我是太宠着你了”的狠话,从此冷了张念之。从小陪他长大的寇珠有逾越之举,也是他严厉警告,让她有了分寸感。

    就算是对着陆文昔的化身顾内人,即使千百次救她于生死间,也很难说萧定权不是一副君临天下的姿态。从在宗正寺捕鸟时萧定权指使绑在一起的顾内人去扶箩筐,到几次对顾内人说打就打、说放弃就放弃,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主子模样。就算是对心爱的陆文昔,太子的决绝也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如果你以为萧定权只是个不断被亲爹虐的倒霉蛋,一位为太子叫屈,那可真是有点辜负了编剧的用心。不论是萧定权还是萧鉴其实都是居高临下的存在,唯一的区别在于还没上位的萧定权依然有善念,也不愿主动为了平衡和利益放弃本心。

    在《鹤唳华亭》里,虐不是萧鉴对萧定权的专属,太子对陆文昔甚或顾内人也是施虐的存在。于皇帝跟前他是弱势的存在,但于顾内人而言他又是强势的施虐者,两相比对,还真不知道到底谁更值得被同情。

    但从太子两次牺牲陆文昔来看,举止也算不得多磊落,如果没有五大王从中斡旋,估计女主死了几万次了。权且当编剧的此举是想来鞭挞旧的等级制度和皇权至上的狂妄吧,唯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了这部剧的用心。

    5、鹤唳华亭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小伙伴注意到,在电视剧《鹤唳华亭》的开头,其实就注明了“鹤唳华亭”四个字的出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的作品,多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风流名士的逸闻趣事,而“鹤唳华亭”就是和文人陆机有关的故事。

    华亭,其实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也是陆机故乡。陆机在吴地时,和弟弟陆云经常游乐于华亭别墅中。在《世说新语·尤悔》一篇中,曾有:“陆平原沙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陆平原就是指陆机。其实这个典故有更为细致的记载,在《晋书·陆机传》中,记载到:“晋赋家陆机受成都王司马颖之命,率军攻打长沙王司马又,兵败于鹿苑。陆机素与孟玖有隙,遭其谗毁。司马颖轻信谗言而大怒,命牵秀收捕陆机,陆机见捕兵已到,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晋代裴启的《语林》也记载了:“陆机为河北都督,已被间构,内怀忧懑,闻众军惊角,谓其司马孙拯曰:‘我今闻此,不如华亭鹤鸣也。’”陆机兵败被诛时,感叹再也听不到故乡鹤鸣之声了。那一年,他四十三岁。后世因以为典,或抒写怀乡之情,或比喻对过去生活的留念,或表示遭难后悔不已。

    宋代刘辰翁《沁园春•再和槐城自寿韵》词:“但鹤唳华亭,贵何似贱,珠沈金谷,富不如贫。”这是用陆机未能善终事的例子,来表达富贵之人不如贫贱之民的思想。

    至于陆机为什么如此怀念华亭的鹤鸣,估计就和鹤的特点有关了,这大概才是作者命名为“鹤唳华亭”的真正原因。

    作者:赓瑜

    6、《鹤唳华亭》中,中书令和安平伯是什么关系?

    齐王——赵贵妃之子

    齐王妃——中书令李柏舟之女

    安平伯赵雍——赵贵妃之父

    如果安平伯不是齐王的姥爷的话,我想打死李柏舟也不想和安平伯这样的人有任何的往来,在中书令眼里安平伯的智商完全不在线啊!

    李柏舟权倾朝野,功于心计。对于中书令来说两人沟通的频率从来就没有在一个频道上过。

    安平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安平伯是个认为钱比命还重要的人。

    赵贵妃曾经为了救儿子,把安平伯全部身家都给了皇上,负荆请罪的安平伯知道消息后说了一句“毕生心血,付诸东流。还不如要了他的命呢”。

    李柏舟,安平伯,还有迷一样的许昌义做为齐王党。

    在计谋方面,李柏舟也许压根没指着安平伯帮上什么忙。但是,我们的中书令清楚的知道安平伯是个大款,哪怕被皇帝要去了半壁家产,在李柏舟眼里依然是个大款。

    每当需要用钱的时候,中书令必去安平伯家转悠,安平伯虽然有钱但他也是个铁公鸡,哪怕杀了两个人也要埋在自己家后院当肥料使用。

    齐王如若没有李柏舟这个岳丈,相信我们太子萧定权是绝对不会活的这么累的。但是,也因为有了安平伯这样的姥爷才让萧定权有喘息的机会,不停的可以反转剧情。

    最新的剧情安平伯被抓了,李柏舟被抓到漏洞,于是把安平伯推出去替自己的外孙当挡箭牌了,就这样,安平伯被抓的时候,看见官兵们踢他家的宝贝东西都心疼的不行了,即便这些东西可能已经不属于他了,安平伯的爱财深入骨髓啊!

    7、《鹤唳华亭》中齐王让相好的抛出一个空卷轴有什么意义?

    《鹤唳华亭》里的齐王本就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仅胆小怕事还觊觎皇位,而父皇的一再纵容让他对皇位的野心越来越大,与太子的嫌隙也越来越深。

    在他得知太子要行冠礼之后,他想借此机会将太子的罪过公布在满朝文武面前,毁了加冠典礼。

    在他与吴内人密谋时,发现有人在门口偷听。于是将计就计,将空白卷轴给了吴内人,并且逼迫偷听的张尚宫将事情告知太子。(其实张尚宫偷听也是被齐王设计的)。

    这样,只要太子在冠礼上揭发他,就只能拿出空白卷轴,势必会被皇帝训斥,他能反将太子一军,冠礼也不能照常进行了。

    可惜齐王的如意算盘最终也没能如愿。

    这个剧反转反转再反转,有些细节确实需要好好研究才能看明白。

    8、《鹤唳华亭》中,赵贵妃为什么不喜欢五大王?

    我严重怀疑,五大王不是赵贵妃亲生的。因为即便是一个偏心的母亲也不会偏心到无视甚至讨厌另一个亲生的孩子的份上。

    而是重点是他的外公也无视他的存在,很是让人奇怪。即便因为大大王是赵贵妃的第一个儿子,她偏疼些,但也不能太明显了,毕竟在那个朝局瞬息万变的年代里,有个备胎不是更好的应对策略吗?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赵贵妃无视五大王,齐王走的那一天,萧定楷为了让她开心,吃了很多让自己过敏的鱼类食物,他想让自己的母亲开心一些,但,他的母亲看他的眼神是厌恶的,就连他想和母亲亲近,想靠近一点母亲,赵贵妃都大声呵斥他放肆。

    还有安平伯,他的嘴里常念叨的是:我的大王啊,却从来没有提过关于萧定楷的只字片语。

    这还不够奇怪吗?

    不够,姜尚宫的态度更奇怪。

    不苟言笑的姜尚宫,唯独在萧定楷面前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一切漠视的她,唯独涉及到萧定楷的事上,她表现的特别热心,特别积极。

    按照宫中的礼制,皇子喊她一声姐姐,是对她的尊称,她却不愿意让萧定楷喊,说她自己已经是姐姐的妈妈了。

    姜尚宫一定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他对萧定楷好,也一定不是因为赵贵妃。

    姜尚宫在帮助陆文昔进宫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如果东宫斗不过中书令,我将被那人一世捏在手心里。”

    那人是赵贵妃吗?

    一定是的。

    我们不妨猜测一下赵贵妃和姜尚宫之间的故事:

    姜尚宫是赵贵妃的陪嫁丫鬟,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并怀上了龙胎,身为主母的赵贵妃很气愤,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除掉姜尚宫和她的孩子,就强迫姜尚宫孩子生下来后,收养在她的门下,以防姜尚宫母凭子贵。

    萧定楷虽然明面上是赵贵妃的亲生儿子,实际上,却从未得到她真心的爱护,反而,姜尚宫对他爱护有加,但却因为身份的原因,想帮助萧定楷上位,却无能为力。

    而姜尚宫在时刻等待着东宫把中书令打败的时刻,到时候她好坐收渔翁之利,让五大王萧定楷正式进入皇帝的视野。

    由此可以看出,赵贵妃不喜欢萧定楷,是因为,他根本不是自己亲生的,是为了制衡皇后,压制姜尚宫才勉强把萧定楷养在自己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