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义是什么意思啊(三人行,就是三个人同行。这是不是望文生义?为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三人行,就是三个人同行。这是不是望文生义?为什么?
三人行,就是三个人同行,这是不是望文生义?这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去分析和理解了。
比如:有同事问我最近一段时间怎么没看到你?我说我们一家“三人行”去旅游刚回来。仅从我说“三人行”这三个字的意思分析,也只能理解是三个人同行去旅游。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我们二人行去逛商场,三人行去游玩,五人行去会友一样,没有另外的含义和解读。
那为什么有的人理解不同?这只不过是很多人都知道“三人行”是《论语》中孔子流传的一句俗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前半句,因此对“三人行”单独语句的理解,往往强加上后半句“必有我师焉”的含义,这样联系当然“三人行”就不是望文生义了。
《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三人行”的三,就有泛指的意义了,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多个数。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老师,体现出不骄不傲,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补自己之短的谦虚态度。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区分出单独句“三人行”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含义上的不同了。因此,“三人行”说是望文生义也就没啥不妥,但不能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混淆是非。
个人见解,不对请相互交流评论。
2、有哪些词、句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不懂确切含义,千万不要乱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许多方面。能把最基本的文字掌握好其实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拿最常见的人称代词“你、您、你们”来说,我在头条就经常看到多出了一个“您们”。《现代汉语》里是没有复称“您们”一词的。这何许就是人们想当然的觉得应该对两个以上的人使用的尊称,实际上是错的。
望文生义,就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想当然。想起当年我上初中时有个同学就闹过一个笑话。那时候上学支农搞劳动多,这个同学一到中午总喜欢说一句“哎呀,我都饿得人欢马叫了”。你看看,他就觉得这个“人欢马叫”就可以代替“饥肠辘辘”。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给他起的绰号就叫“人欢马叫”。话是挺逗人好笑,也很形象生动,但跟肚子饿确实没有关系。
许多成语的来历都包含着一段故事,不弄清楚就乱用,就会闹笑话。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挥汗如雨”,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在今天的运用中,多指劳动很累,天热出汗特别多。如果说吃饭睡觉挥汗如雨就不大妥贴了。关于望文生义用错词语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字词准确恰当的应用,是一个长期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下功夫多学习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3、望文生义是什么意思?
望文生义 ( wàng wén shēng yì ) 解 释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出 处 清·张之洞《輶轩转语·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4、望文生义的出处是什么?
望文生义/出处
清·张之洞《X轩转语》:“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拼音][wàng wén shēng yì]
[释义]不了解词句的确切涵义,只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地作解释。
5、望文生义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望文生义(wàngwénshēngyì)解释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出处清·张之洞《輶轩转语·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6、望文生义的生是什么意思?
望文生义的生意思是:造出。一、生的拼音:shēng二、生的释义:1、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2、造出。3、活的,有活力的。4、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5、生活,维持生活的。6、整个生活阶段。7、发出,起动。8、使燃料燃烧起来。9、植物果实不成熟。三、生的部首:生四、汉字结构:独体字五、造字法:会意六、相关词组:男生、生日、女生、学生、怕生扩展资料一、汉字笔顺:撇、横、横、竖、横二、词组释义:1、贾生[jiǎshēng]指汉贾谊。2、缔生[dìshēng]联结而生。3、生皮[shēngpí]没有经过鞣制的皮。4、生僻[shēngpì]不常见到的;不熟悉的。5、从生[cóngshēng]指人。人直立而行,故称。
7、《庄子》中“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是什么意思?
我先按题主要求从翻译的角度解释一下这句话。“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赏:奖赏
罚:惩罚
利:利益
害:损害
五行:统治阶级的五种刑罚,为正刑。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刺字、割鼻、断足、宫刑(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死刑。这里代指所有的刑法。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五刑指各种刑法,辟也指刑法,也可以理解为“这”,也就是五刑这种刑法)
辟:刑法
教:教化
之:的
末:末尾
也:助语,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可以翻译为是)
直译:奖赏和惩罚,(给与)利益和惩罚,(使用)各种刑法,是教化的末尾。
联系一下上下文,可以理解为:治国靠赏罚、刑罚维持,是教化衰败的表现。
庄周大家都知道,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推崇“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所以他这样说就很好理解了,这个有点法家思想,所以庄子不认同这种做法。人家的核心思想是“道”,也就是治国要顺应自然规律,以制度治国。“无为而治”绝对不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千万别望文生义。
到底哪家学派是对的,这个很难有定论,治国之策我觉得离我们生活也太远了,更不敢妄言,我结合一下生活,谈谈这句话对我们个人有何帮助。我认为,现如今大多数人的学习、工作是离不开赏罚的,这是一个简单、直接、有效的管理办法,赏罚分明、把握好度即可,没有“五刑”就好。拿工作来说,奖金就是赏,你这个月干的好、业绩好,奖金就多,反之就少。这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如果干得好与坏,多与少,得到的报酬都是一样的,谁还愿意好好干。当然,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管理,我们讲的仅仅是道理。
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往往都会罚钱或是受到其他处罚,肯定是比奖赏都来的快,我想各位都深有体会吧。学习也是一样啊,上学的时候默写不合格,被罚抄好几十遍,害得我把三支笔并排拴起来写,仍然熬到后半夜。幸亏现在没有了“五刑之辟”。所以我觉得,“赏罚”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五刑”最起码在我看来是不好的,当然,到底应不应该有死刑我不敢瞎说,最起码那些残酷的刑法实在是有点惨无人道。就比如我当年工作上一个小小的失误,结果当月奖金全没有了,我就感觉这和“五刑”差不多,太过分了,结果我就辞职了。现在想起来,是当时太年轻了,自己辞职真是便宜了公司了,不过这确实会引起员工的极度不适,放在治国的角度来讲,不就是会招来起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