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诗经》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你是怎样理解《诗经》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呢?
谢邀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牵了你的手,就要陪伴你到老。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爱的路千万里,我们要勇敢的走过去,别彷徨别犹豫,我和你在一起。有困难,我们彼此要鼓励,有快乐要珍惜,人生变得格外美丽,爱的路上只有我和你。
我能够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等到哪儿也去不了,你还把我当作手心里的宝……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初的意思是?后来又是什么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爱处?爱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描写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
本诗描写士兵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
后来演变成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爱情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名:不详,出处:冷面楼主和尚妻:原文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冷面楼主和尚妻,讲的是杀手团燕楼楼主冷非颜和藏歌的故事,藏歌刚刚开始不知道她是燕楼楼主,(这个在那个时候是人人唾弃滴,特别是名门正派)。冷非颜爱上他了,后来他因为她是燕楼楼主就不想要她了。最后冷非颜死了,他才发现自己一直很爱她……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古老的爱情誓言,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
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悠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是适合赞美爱情吗?
诗词来自于《诗经》,《邶风》里《击鼓》,意思是今生牵手永不分离白头偕老而生死不渝的爱情,当今已成了代名词来引用,广泛应用于男女爱情上引用。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描述的是爱情吗?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讲的是爱情吗?
没错!
别看到这首诗的题目叫《击鼓》,就真的以为是讲战友之情了。
有人说,这件事争论了两千年。其实哪有?自古以来,靠点谱儿的学者,没见谁非得认为《击鼓》这首诗,好比是两千年前的《送战友》。
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讲的是爱情,最重要的证据如下。《诗经》,不是孔子编的,他也没删过。这是近现代几乎所有相关学者的共识。
但是,孔子极其认真地研究过《诗》——他那个时候不叫《诗经》,就叫《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汉儒们给改的名字。
《论语》里,二十篇,孔子二十次提到了《诗》。不仅如此,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楚简中,整理出一部《诗论》,与《论语》的体裁一样,记录了孔子及主要弟子研究《诗》的思想和心得。
这批1994年入藏的楚简,对于《诗》学以及其他古文献,意义太过重大了。
《诗》不是孔子编的,而是在他之前,由周王室的史官乐官编的。孔子在《诗论》里,讲到了他对《诗》之编辑宗旨的理解,他说:“诗也,文王受命矣。”
文王承天授命,抗殷建周,周王室统治天下正当合理——这是诗三百要告诉诸侯、士大夫和底层民众的核心思想。
《诗》,分为《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各部的第一首诗称“始”,即《关雎》《鹿鸣》《文王》和《清庙》。
配合“文王受命”的总宗旨,这“四始”,讲的是“夫妇、父子、君臣、天人”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是后来儒家所说的“纲常”。
《击鼓》,是《邶风》十九篇之一,归于《风》,说这首诗描述了夫妻关系,或者说爱情,是入情入理的。
《毛诗序》曰:“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风”,就是用来正天下夫妇的“风气道德”的,所以,选了十五个诸侯国的作品云云。
《风》中的作品,以讲夫妻关系为主,兼顾其他家庭情感,如兄妹、子母等等。
《击鼓》这首诗本身,也能说清楚这件事。《击鼓》,讲的是公元前720年,也就是《春秋》的鲁隐公三年,卫国公子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仗打完了,可一部分士兵却长期留在了国外,迟迟不能归家。于是,兵士们很郁闷,就有人写了这首诗。
或问,既然是卫国的士兵,干嘛不归入《卫风》而归入《邶风》?
邶,也是西周的分封诸侯国,在现在河南汤阴以南至浚县、滑县、淇县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地。后武庚叛乱被杀,邶并入卫国。
朱熹《诗集传》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城;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大约是邶地,其民俗歌谣自有其特点,所以,即便并入卫国,但在《诗》中仍然单列。这与“鄘风”一样,“鄘”曾为“三监”之蔡叔或管叔封国,在朝歌之南,后“三监之乱”被平息,也并入卫国,但在《诗》中,亦保留了“鄘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扎受聘于鲁,还欣赏了《邶》《鄘》《卫》等国的诗歌表演。这年是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公元前552年。
说回到《击鼓》。
这首诗,五章二十句——
1,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2,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3,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5,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如下——
1,《诗集传》曰:“镗,击鼓声也。兵,谓戈戟之类。”踊跃,形容情绪激昂,争先恐后。
《郑笺》云:“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漕,为卫国邑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白马城。
2,《诗集传》:“孙,氏;子仲,字。时军帅也。”范家相《诗渖》曰:”平陈与宋者,连合陈宋之谓。”
3,《郑笺》说:“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诗集传》:“军士散居,无复纪律。”
4,闻一多《诗经通义》云:“死生契阔,犹言生则同居,死则同穴,永不分离也。”
5,“不我活兮”的“活”,当为“佸”之假借。《毛传》曰:“恬,会也。”《毛传》:“洵,远。”牟庭《诗切》:“不我信,谓使我‘偕老’之言不验信也。
译成白话——
1,猛击战鼓咚咚响,战士奋勇挥刀枪。
他人修路守漕城,我却远行去南方。
2,跟着统帅孙子仲,联合陈宋等友邦。
不能让我把家回,满怀忧愁费思量。
3,哪里住下哪歇,哪里撒手那马缰。
哪里能够找到它?在那茂密林下方。
4,愿同生来死同穴,你我相约永不忘。
紧紧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永相傍。
5,叹息路途太遥远,不能相聚在一堂!
叹息离别太久长,誓言难兑我忧伤!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爱情佳句,没问题吧?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啊?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读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6、“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是什么意思?
爱情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想永远的拥有彼此,幸福的语言总是不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决心。
“执之手,与子偕老”
是每个在爱中的人都想听到的话语,它朴实却深沉,真正能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很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中所包含的爱情观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
是当你伤心时,有人陪你哭泣。当是开心时,有人比你更开心。当你幸福时,他静静的陪在你身旁。这是人类对于爱情的伟大创造,是对永恒的完美诠释。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应该是两个老人手挽着手,一起看日落,看风景。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度过了所有的美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幸福的状态,也是对爱情的决心。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对一个人完全信任,是真执爱情的流露,因为深爱,因为深信,所以愿意将自己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他,并坚信,他一定会给自己幸福,自己会十分幸福的度过一生,因为是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因为彼此的信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们彼此心手相牵,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