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文字狱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危害?怎样杜绝“文字狱”?)

文字狱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危害?怎样杜绝“文字狱”?)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危害?怎样杜绝“文字狱”?
  • 2、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 3、什么是文字狱?为什么会有文字狱?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
  • 4、历史上什么是文字狱?为什么要搞文字狱?
  • 5、古代什么是焚书坑儒和文字狱,什么时间出现的,为什么这样做?
  • 6、朱元璋在位时也有文字狱,那么他发动的文字狱有何特点?
  • 7、文字狱是什么意思?
  • 8、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
  • 9、由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一句引发的文字狱是什么案子?
  • 10、清朝的文字狱是怎么一回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 正文

    1、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有何危害?怎样杜绝“文字狱”?

    文字狱是攻击,毁捧,讽刺,施加莫须有的罪名等,文字狱自古以来有之,利闲书写文诗词等形势为己的主张无中生有,也算是文战。如何杜绝得了,不过有些法律涉及到一些案例,例如污谄罪,造谣等。如何杜绝?只有以真诚,善良为基础,讲求实事,摆清道理为前题。

    2、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所谓文字袱就是:利用文字形势的,学朮,论文,观点等,坚持各自的观点,毁谤,造假,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相互抹黑对方,甚至你辛辛苦苦换来的收获,被⺀能说会道"的不劳而获者占有。

    3、什么是文字狱?为什么会有文字狱?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

    文字狱说简单就是你说错话了。更多以点就是统治阶级及走狗认为你说错话了。再多一点就是以用国家暴力对普通民众言语及社会行为的禁管探控。目地是为愚民及维护既得利益,杀鸡儆猴式的血腥威慑。起始大概是诸子百家之间的互看不顺眼的学术之争,真正带血的大概是秦始皇斩杀儒家学派不靠谱的砖家叫兽(方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就演化成国与民或是官僚之间的内斗,不再存在学术之争。文字狱在大部分朝代都存在,以宋,明,清为最。极致的是清朝,以投身鞑虏的东林党人做为投名状肆意盘扯开始,逐渐成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抓的尤紧,血腥味也最重。

    4、历史上什么是文字狱?为什么要搞文字狱?

    文字狱,就是以文字作为定罪的依据。

    文字狱的始作蛹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屠杀功臣,在大臣上的奏折或写的文章中,断章择句,甚至造字句,以定大臣之罪,然后抄杀,象诬“则”与“贼”通,就抄杀了十四个大臣,可谓满花八门。

    二、是清朝,因被视为异族,对那些以文字恶意挑起民族问题的,处以重罪。象“清风不识字”、“异种也称王”等作品和诗词。

    5、古代什么是焚书坑儒和文字狱,什么时间出现的,为什么这样做?

    焚书坑儒重要是发生在秦朝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

    而“诽谤”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重要原因。又或者秦始皇借此发挥,来坑儒生、焚名籍。因为这些儒生都是读了名籍,而“诽谤”秦始皇,这也就导致了秦始皇认为这些名籍不适合士人来读,会产生反动思想,不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其实文字狱也恰恰如此,要不是发表了不利于政治的文章,要不就算侵犯了皇家尊严,而形成的文字狱。

    最早的文字狱是在汉朝 与友人孙会宗书,语多怨恨。宣帝见而恶之,以大逆无道罪腰斩 这是汉朝杨恽被杀的主要原因。杨恽讽刺政务,被宣帝所杀。

    北宋宋神宗年间也发生了一场文字狱,苏轼因《湖州谢上表》被当时的御史何正臣弹劾,而引起的苏轼一系列贬职。当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苏轼在文章中对变法的内容多次讽刺,但宋朝不允许杀大臣(除造反),所以苏轼只是别远调。

    《湖州谢上表》

    文字狱最昌盛的时期就是在明清,特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朱棣、顺治、乾隆。而他们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进行一系列残忍举措。

    其中朱元璋和顺治最为相似,朱元璋出身农民,而顺治是外族人,他俩都会感觉自己有点不正统,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清理前朝余孽。但又不能直接杀了文人,这样不利于统治。他们便从文章方面下心思。反正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里面,所以这些不愿意忠于新朝的文人,就被清除了。

    满清文字狱

    而明朝朱棣,是因为夺侄子皇位,心虚,便想堵住悠悠众口,大兴文字狱。其中杀方孝孺最具有代表性。

    乾隆朝是文字狱的巅峰,共发生130多件文字狱。不管真假,只要弹劾,都得入狱。

    总结:文字狱和焚书坑儒,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因为思想是最可怕的,他能动摇王朝的根基。所以文字狱持续两千年,是封建王朝必不可少的统治工具。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印象最大,它自己使周朝的文化典籍消失,对中国研究周朝文化,造成不小的阻碍。

    6、朱元璋在位时也有文字狱,那么他发动的文字狱有何特点?

    “文字狱”无异奴性催化剂,各朝各代程度不同而已,李唐相对宽松,其他各有千秋。

    简单说,老朱兴文字狱多与个人攻击有关,比如老朱的出身、老朱曾经的职业、老朱的发妻、老朱的后宫等等,之所以称之为文字狱是因为无论作者有没有这层意思,只要犯了忌讳就会死掉。所以为了保命,官员们大多比较忌讳,京城高官们少有“中标”,多是外放官员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人身上犯了很多次,结果都被干掉了。

    老朱一样具有门阀思想,在意自己的出身,否则就不会想到与朱熹攀亲,无非是想要个光鲜的身份做依托。其实类似“我本淮右布衣”,虽是自信、自豪的一句话,但老朱也有自卑心理。这种话老朱自己是没少说,但是仅限他个人感慨呦,别人说了他就会怀疑有揶揄的成分。

    大清文字狱的特性是凡有不利族群统治,必须从重法办,程度、手段和范围远超大明,兼有禁锢思想的作用,其实雍正帝所说所做都挺靠谱,但是大清其他皇帝就没有他这份淡然和自信了,乾隆帝刚上台就遣人废版,这是比较跋扈的做法,意思就是解释什么,不服凌迟。

    大明也好,大清也罢,文字狱的出现都源于心态上的不自信,一是针对个人,二是针对政权,在封建社会环境下,如果查实的话,论罪并不算过分,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法办的话,冤案就太多了。

    尤其大清治下的文字狱,当时的文人感叹,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写了东西,牵强附会之下就没有查不出错的。

    比如: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大概意思就是有朝一日我要飞上天啊!乾隆:你还是先入土吧······

    “明朝”和“去清都”,乾隆觉得用词不当,要杀,看来乾隆帝对自己的诗词水平心里也是没数,非说“明朝”改成“明当”比较合适,为什么要“去”(除)“清都”?“到清都”才好嘛,其实“到清都”也是个死,完全可以类音解释为“悼清都”或者“倒清都”。不过“明清”放到一起说,徐述夔确实不智。

    再以武英殿版《明史》为例,即便一字不差也能论罪,只不过是官修著作,而且乾隆是最高“监理”,没人找麻烦罢了,相对来说大明的文字狱风险比较容易规避,脑子和记性不太好的除外,至于某些朋友说文字狱影响明代文学发展,那就有点扯了,不至于。

    老朱的忌讳有几个字:

    则;以身作则之意。比如“垂子孙作则”这本是夸赞老朱,但到老朱嘴里成了“贼”,这明明就是调侃我当过红巾军,杀掉。

    生;睿性生知,取“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也是正面意思,老朱偏要理解为“僧”,难道都是口音问题?在他看来,这明明是揶揄我做过僧人,杀掉。

    取法;取法像魏,老朱理解为“去发”,这明明是恶意影射我艰苦奋斗的职业生涯。

    类似的还有“有道”→“有盗”,“帝扉”→“帝非”,“殊”→“歹朱”。

    还有些忌讳就是宫禁方面,老朱严重不欢迎讨论,比如“夜探宫禁有谁来”,俺家后院你探个屁呀;

    “夜夜哭征夫”,影射老朱秦皇暴政,不理民间疾苦,兼之动摇军心。说实话,陈养浩死得不冤,作为大明官员应该有点觉悟才对,当兵从军这有什么可说的,没有军人保家卫国你还有命喷天喷地?

    包括孟子,老朱也没放过,凭什么民贵君轻,直接把孟子的神位丢出孔庙,后来钦天监报告文曲星黯然失色,老朱也怕天罚所以又请了回来,但是孟子的著作被大删特删。

    到了朱棣这一代又有所延伸,比如方孝孺的著作肯定都被列为被禁作品,人忤逆,思想、读物也不允许传承,但此举与其他文字狱稍有不同,严格意义上来讲,甚至不算文字狱,其他都是因文获罪,方孝孺则是因罪禁书,方向相反。

    其他还有蔑视正教(儒学)或教言与之抵触的,或者怪力乱神、蛊惑人心,不务正业对学子产生不良影响的,再有就是党争读物,比如孙之獬为之痛哭的阉党著作“三朝要典”等等。

    明代文士大多自由奔放,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干,比如清初哭庙案,放明朝根本不是事,养成习惯以后,到清朝就是必死的结局,明朝封禁一本书,结果往往是越禁越多,读书人就是那么有个性,本来不知道的,听到消息也要抄录保存下来,生怕“思想”断了根,明廷对于禁令的实施也缺乏一贯性,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而且倒霉的大多是官员,对官文、贺表影响较大,其他相对宽松。

    如果大清是蓄意杀人的话,大明就是胡乱杀人,比如《正旦贺表》、《贺万寿表》、《谢增俸表》等等,一般来说都会恭维皇帝为万世表率,子孙榜样,道德楷模之类的话,“则”、“以身作则”在文意上根本没有过失,这些词也不是大明特有或官员自造,都是由古籍中引用而来,以前并没有什么忌讳,到了明朝老朱偏要理解成“贼”,这算是自己找骂吧······可是老朱没有想过,你非要把“贼”的恶名揽到自己身上,也就难怪别人说你“以身作贼”了,你自己也变相承认了呀。

    老朱出身寒微,内心再强大也有自卑的一面,当这种自卑心理与极度的自尊心融合在一起,并赋予他天下最大权利的时候,后果不堪设想,疑神疑鬼的总以为别人看轻他,然后疑神疑鬼的杀掉很多人,说实话,老朱的文字狱大多都算得上滥杀无辜。

    .

    7、文字狱是什么意思?

    文字狱释义:

    旧时统治者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选摘字句、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均曾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实行文化专制。

    8、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

    在清王朝250年的统治中,对汉族人进行了残暴统治,甚至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这一切都与清朝百年的文字狱息息相关。

    文字狱,即是因文生祸,钳制思想自由。清朝文字狱横行,其中康雍乾三朝甚为突出,在那个华丽的盛世外衣下,掩盖的却是极度的专制和黑暗。

    文字狱鼎盛的历史原因

    从顺治时期起,到乾隆时期,共历四朝,长达150多年,在此其间,文字狱不绝于缕。据史书记载,仅乾隆帝一朝,文字狱多达120起以上,即便是个疯子也没有被放过。在这100多起文字狱的背后,埋葬的是成百上千条人命,也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历朝历代以来,文字狱一直存在,几乎没有断绝过,而发展到清朝时,文字狱也到达了顶峰。而在清朝如此兴盛,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明末,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吴三桂则引清军入关,最终清朝统一天下,建立起最后一个封建一统的王朝。满清统治者能够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故而从汉族的传统观念来看,清朝的崛起也被称作“乾坤反覆,中原陆沉”。这也就注定了在中原大地上,汉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注定无法用武力夺得的。

    明末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具有着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个时期里面的各种著述里都流传深远。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这是巨大的一种潜在威胁坐。

    于是为了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对汉族的反清思想防范十分严格,打击力度极大。乾隆时,更是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想要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其中的大部分案件可能都有反清的性质,又或是被人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由此可见,清朝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便是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持续存在。

    因钱财而掀起的诬告之风

    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背景,那么诬告之风便是直接的导火线。这里所说的诬告并非是指官员之间的权力相斗,而是民间的风气。

    据清朝记录在案的文字狱共有194起,而在这194起文字狱中,有25起是被诬陷的,而诬陷之人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市井小民。他们与被诬陷之人大多是没有渊源的,原因只是在于他们诬告的对象是士绅阶层,而其目的是敲诈钱财。

    清朝时期人口逐渐增加,而土地却是逐步减少,人多地少,百姓生活也就无法保障,百姓也就把钱财看得极重。无法靠农业生产来果腹,就导致了一些胆大的刁民通过其他手段敛财活命。

    于是在朝廷大兴文字狱之际,这些人开始告发士绅,并从中牟利,甚至还有了以文字狱为政策而背书的另类现象。

    因为文字狱的一旦罪名落实,这些士绅便大多都被以谋反大逆罪论处,诸如凌迟、连坐等,处罚极重。

    与此同时,朝廷为了发动群众进行举报,还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不仅对其授予官职、军职,就连罪犯的全部财产也会作为奖赏,送给这个举报者。

    这些奖励政策极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读:一旦举报并且抓获犯文字禁忌的士绅,也就可以升官发财了。

    尽管清廷对于诬告陷害也有很多处罚,但是耐不住汉字的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义,还有比拟借喻的存在,即便是行文者无反逆之心,好事之人也可以从中挑出毛病来。

    只要是有一个解释触动了朝廷的神经,那么就是成功的了。可见当时的文字诬陷基本是无成本,收益高的买卖,最终导致了清朝时期的诬告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文字狱的危害是许多的,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点对于国家的好处存在呢?

    是否真的百害而无一利?

    文字狱的危害确实不少。首先,败坏官场风气;清朝时期,官员以科举入仕。一方面,作为文人,这些臣子也极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帮凶,甚至是制造者。

    因此他们不愿意自己身死家破,又不愿因遵谕旨不力,不能严究他人的文字之责而获罪。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了清朝的官员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的,在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更是登峰造极。所以到了乾隆时期,更是无以附加的强化,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中国文人的气节更是每下愈况。

    在近代的侵略战争中,涌现的许多卖国贼,又何尝没有这个缘故在其中呢?没有民族的气性,没有文化的气节,怎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呢。

    文字狱造成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文字书籍的泯灭。满清统治者收缴了全国藏书,一旦其中不利于满清的文献史实,都会被禁毁,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正史中,还要进行篡改和加工。乾隆时期,被销毁的历代史书典籍将近三千余种,多达六、七万卷以上。

    第三,封建愚昧的满清统治导致了中国势力渐弱,落后于世界。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清朝却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还蛮横地推行着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这样的极端手段,禁锢思想,统制言论,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于是最为直接的便是造成了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落后,从而拉大中西方的差距,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再来谈一谈这个好处,最为明显的便是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促进作用。

    文字狱是盛世时期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极端手段。无疑,文字狱确实使得统治者对于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控制大大加强,从而使得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

    再者,文字狱的兴起使得当时的文人不敢发展新思想,于是转向研究一些古典诗经,社会风气也由此转为古雅。清朝时期对于前朝的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整理,使得很多古典书籍再度普及,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经验。

    于是在这样背景下,清代考据学潜移默化地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在学术史上占具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结

    纵观古代王朝的盛世时期,不难发现,其中大都有着文人的血泪辛酸,这是出于大一统王朝统治需要。唯有在战乱之时,才是各家各派思想鸣放之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从以上种种分析来看,文字狱束缚了清朝的思想进

    步,也造成了许多导致历史退步的危害。其中唯一令人感到慰籍的地方,或许便是让很多文人只能沉迷于研究古典诗书,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最终衍生出一个新的学术吧。

    9、由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一句引发的文字狱是什么案子?

    清代翰林官徐骏,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时,此诗引发文字狱,死后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骏,坐在小花园兰亭,有些微醉,单手扶额,正有些微恼,这酒虽好,多饮却易上头,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么雅趣。

    徐骏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声长叹,李白你为什么就那么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诗!坐个船你能听到两岸猿声,行个蜀道就能唱响难于上青天,喝杯酒能够对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觉还能睡出个疑是地上霜,这诗歌是你开的门店哇?

    越是懊恼,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风了,吹得石桌上的书哗哗翻页,徐骏当时便要用手压住,脑中却灵光一闪,这风有些不知趣呀!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一沉吟,觉得妙不可言;心里一痒,想起昨晚花园一只只萤火虫,带着微光,在叶藤间飞舞,让夜空不再寂寞,于是张口道出了上半联。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徐骏觉得这诗真的好,写出了闲趣,赶紧回到书房,抄录了出来,后来载在《一柱楼诗》诗集里面。

    飞来横祸

    徐骏身为翰林官,整日与奏章打交道,熟来生巧,慢慢地就放松了警惕。

    有一日,徐骏书写奏章,误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也未细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见大怒,不容徐骏自辩,御笔一挥,摘了徐骏的官帽,格职查办。

    文字狱乃清朝统治所需

    “狴”字在雍正眼里就是讥讽清朝满人乃是胡儿出身,不是正统,是夷人抢了汉人的江山,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吃清朝的饭,干着保明的事,只能一杀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稳,怕的是这种思想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火星扼杀掉!历代清朝皇帝都在干着这事,

    清朝一直宣称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采取措施同化汉人,剃发、学满人的礼仪,企图缓和满汉矛盾。三十万满人面对几千万的汉人,武力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从思想上控制,分化汉人势力,最终把大部分汉人变成清朝的顺民,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雍正可谓杀出了真火,吕留良被戮尸不算,吕家16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妇女幼童皆发往边疆为奴。

    文字狱乃维护帝位所需

    雍正清算兄弟过节,手段毒辣,况且自身位置来历也多非议,因此朝中诋毁之声不绝,所以“狴”字,雍正认为是徐骏有意讽刺自己为帝位兄弟相残,有如禽兽般狠辣歹毒,无情无义。

    雍正从“孤臣”到“寡人”,从来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借徐骏一字知错,便开始严厉追查,把事情做大,来转移朝中大臣的视线,缓和君臣之间的不二之心。

    办差的官员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绞尽脑汁从徐骏家中搜出的《一柱楼诗》找出了“反诗”,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上呈雍正。

    雍正为了转嫁矛盾,说“清风”就是指清朝,徐骏借诗讥讽朝廷来路不正,不合正统,是没文化的夷人犯乱,推翻了明朝这本书。

    同仇敌忾,不论为敌的兄弟,还是冷眼旁观的大臣,为了清朝的统治,这时都暂时放下成见,共同应对这种思想危机,所以雍正从严从重判徐骏大逆不敬之罪斩立决,并烧毁所有文稿。

    《雍正实录·八年十月己亥》载:“刑部等衙门议奏,原任庶吉士徐骏,狂诞居心,悖戾成性,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应照大逆不敬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从之。”

    文字狱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一旦民间有了反清思想的苗头,便会再兴文字狱,震慑汉人。

    乾隆借旧曲酿新酒,把徐骏又翻了出来,这次的借口还是这样,不过找了首新诗,“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诗写了不少,四万多首诗能够能够让唐朝诗人感到震惊,可要读上一读,保准呆若木鸡,这水平很乾隆。“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这句讨好老百姓的还不错,可惜他对徐骏就有点残忍了。

    乾隆认为“明天子”就是明朝,“壶儿”就是“胡儿”,暗指关外纵马游牧为生的清朝老祖宗。这是仗着有点见识说清朝没文化呢,所以写诗四万首的乾隆不服气了:徐骏啊,你这是不尊重现实!你得付出代价!

    命人把徐骏的坟扒了,再把棺材给剖开,把尸体再杀戮一遍;儿孙斩了,当地官员也杀了,明明白白告诉别人:敢跟朝廷对着干,活人照杀,死人我都不放过!

    文字狱案罪名是读书人写诗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其实是牵强附会在诗中挑毛病,杀一儆百,目的在于震慑那些忠心明朝的汉人,肃清反清的思想,稳固清朝的统治。老百姓往往好糊弄,读书人的思想才可怕,所以清朝统治者对读书人举起了屠刀;即使杀错了,就当是杀了那只骇猴的鸡,人命不如草!

    10、清朝的文字狱是怎么一回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感谢邀请

    何为文字狱?

    《汉语大词典》里面对文字狱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的文字狱,

    清朝之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之所以臭名远扬,就是因为其手段之无耻残忍,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历史影响极其恶劣!

    从顺治帝开始到乾隆帝,中间这 一百多年,文字狱断断续续就没消停!杀的读书人无辜者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彻底的打断了中国文人的最后的脊梁!从此以后大家都是奴才了!

    顺治帝

    顺治帝时期也没有大兴文字狱,大开杀戒。就是对文章文字做出了许多硬性规定!禁绝了一部分书籍。

    事情到了康熙朝开始有所变化,庄家的明史案掀起了满清文字狱的血腥篇章!

    起因就是有个姓庄的地主土豪庄廷鑨想编一本书《明史辑略》就找了几个文人,买了些资料,给编了出来。本来也没什么事,但是恰好让几个敲诈勒索之徒发现有可乘之机!就上门敲诈!这个时候小庄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他家里又是本地的土豪,老父亲就买通官府把案子给压了下来。没想到有个吴之荣腌臜货,因为没有敲诈成功!告到了北京。当时的辅政大臣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等人对这件事十分关注,满清统治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在摸黑大清!于是明发诏书要求地方官严厉处置此事!

    就这么着,和老庄家这个案子有关系的人都倒了霉!

    经过地方官抓捕审讯,严刑拷打,拢共揪出了人犯有七十多人!您猜怎么着?这帮家伙连写序的、校对的,卖书的、买书的、刻字印刷的和包庇的官吏一个都没放过!通通都给抓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惨不忍睹的行刑!有活剐了的,有乱棍打死的!有吊起来绞死的!怎一个惨字了得!就连死了被埋的庄廷鑨都没躲得过去!刨坟挖棺!把尸体都给挫骨扬灰!这还不算完!另有数百人无辜群众受牵连发配边疆!

    这个坏头一开,接着这股东风敲诈的人不知凡几!不知道坑了多少人!

    康熙帝

    紧接着在康熙年间又爆发了 黄培诗案、朱方旦案、《南山集》案。

    共计牵连人数达到了六七百人!这还不算什么发配宁古塔和充军为奴的!

    本以为康熙一死,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雍正也不是个好相与的!

    雍正帝

    著名的吕留良案就是雍正的手笔!还有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以及牵扯到年羹尧的汪景祺案!也是杀了个人头滚滚!

    其中汪景祺的人头硬是被雍正话在城头十年之久!

    文字狱恐怖如斯!

    雍正走了,乾隆又来了!

    乾隆就更加夸张了!他执政的六十年里!一共被他处置的文字狱案件达到了新的高峰!多少件?

    一百三十余件!在他的六十年里,平均每年就有两起文字狱案件!

    一开始乾隆皇帝即位后还假惺惺的要放宽言路,对诬告的要严惩,查无实据的要释放!

    一时间大臣们马屁纷纷!说乾隆乃是大大的圣主!

    乾隆帝

    但是很快,乾隆朝第一起文字狱案件爆发了!

    伪孙嘉淦奏稿案于乾隆十六年爆发!

    此案历时将近两年!涉及范围是全国各地!牵扯人员不知凡几!因为实在牵扯到的人太多!案发之初光四川就涉案两百多!

    保守估计也得有几千人!

    对涉案分子乾隆还是他爷爷父亲那一套,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该发配的发配!

    紧接着文字狱一发不可收拾!

    清风不识字案、王锡侯《字贯》案、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书案、“古稀罪”案、李一《糊涂词》案、贺世盛笃国策案、祝庭诤《续三字经》案、李驎《虬蜂集》案、卓长龄著《忆鸣诗集》案、方芬《涛浣亭诗集》案江湖医生智天豹《万年历》案等等上百起文字狱案件!

    乾隆是杀的双目通红,血流成河!杀的天下读书人没有一个敢直腰!

    后来虽然他儿子嘉庆即位后为有些案子做了平反,但是再也没有人敢乱写乱画了!

    华夏之脊梁骨,彻底被打断!

    文字狱荼毒之深,影响之恶劣!乃至于厮!

    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参考史料《清史稿》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个关注品历史人物,读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的风情。请关注@青史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