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何理解?与现实生活是否相符?
  • 3、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承载的文化意义,今年清明节是举国哀悼日,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 4、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
  • 5、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语出《论语 · 述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话是孔子最有出息的弟子曾参说的。在孔子的弟子中,颜渊被孔子目为第一大弟子,曾参屈居第二。但因为颜渊太穷,早亡,所以其实曾参的成就是最大的。《论语》就是曾参主持编写的。他还撰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句话的意义,后人有多种解释:

    1,慎重地考虑自身生存于人世的意义,看看祖宗们留下的辉煌业绩,学习继承先人们的美德,这样,民风就会淳厚了;

    2,对事情从一开始就要慎重对待并想到其后果,这样民众才会起越来越忠厚老实;

    3,一生谨慎的人则近乎"道″,有道之人才可以让民风归于纯朴;

    4,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使民众得到忠诚老实的教化。

    以上几种解释,第四条主要是宋代那些腐儒、理学家们想当然的解释,因为曾子是写了《孝经》的,认为应该是如此这般;第三条大概是道家学派的人的曲解。第二条则意义太窄。所以我个人认为第一种解释最接近曾子的原意。理由于下:

    一,思考生命的意义,效法先圣先贤,这才是曾子这样的大师所要考虑的问题;

    二,只有弄清楚自身生存的意义,才有可能感怀祖宗们的恩泽,才会愿意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先辈们的美德;

    三,大家都弄清楚了生命的意义,彼此之间才会和睦相处,互相感恩,民风自然就淳厚了。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何理解?与现实生活是否相符?

    “慎终追远”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将其当做教化百姓的手段,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能“慎终追远”,就会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慎终追远”?它又为何会让儒家看重呢?

    “慎终追远”,儒家所树立的道德标准的实质化

    “慎终”指的是对待父母、长辈等的逝世要严肃;“追远”指的是对待祖先的态度要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慎”才是重点,它指的是心灵上的严肃,而不是排场等的浩大。

    儒家将这样的思想和具体的规范联系起来,也就是“丧礼”和“祭祀”。

    在“丧礼”上,儒家严格遵循礼法的规定,根据亲疏远近,将守孝的服饰分为不同的等级,也就是所谓的“五衰”,还将不同身份者的守孝时间划分得较为详细。

    儒家认为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礼仪都不遵守,那么又怎么能谈到对于长辈逝世的悲痛呢?如果连长辈逝世都不感到悲痛,那这样的人又怎么值得信任、值得结交呢?

    儒家在这种事情上非常看重,提出的理论也很有道理。

    试想,如果当今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长辈都不孝顺,那么你会不会相信他真心会对其他人好呢?

    但是,问题在于“孝”是一种情感,如何来表达?儒家为其制定了行为的准则。

    这些“守孝”、“衰服”等具体细节不是儒家规定的,但要求遵守这些礼仪是儒家的坚持。

    所以,古代官员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守孝的时候,朝廷的做法叫做“夺情”,其实也是承认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只不过是不得已罢了。

    在“祭祀”上,儒家注重对于先祖的追怀,并不是求得鬼神等的保佑,而是希望后世子孙能继承先祖的美好品德。

    所以历史上尤为关注“家谱”、“家训”等事物的修撰,也使得古人经常出现追溯先祖的风气。

    当然,这里的先祖肯定是一些正面人物,像秦桧这样的奸臣,他的后人会自嘲,但绝对不会以他为荣的。

    这样的行为无疑能增进家族的凝聚力,使得整个家族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

    这种思想是符合我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的,要想“国治”,那么就必须要先“家齐”才行。

    儒家将这样的思想用道德标准实质化,成为了从上到下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自然会使得民间德化顺利推行。

    “慎终追远”的实质,是代代传承的敬畏心

    “慎终追远”,其实讲的就是对于先贤长辈的敬畏心,这在《论语》中其他的语句中也有表现。

    《论语·述而》中说: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样的说法更为直观一些。

    是说,即使长辈逝世之后,依然能遵循其之前的教诲,这才是“孝”。

    其实就是“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不忘长辈的教诲,缅怀祖先的品德,用以激励自身前行。

    儒家的治国思想是用道德礼义来规范社会行为,那么对于一些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行为自然是极为支持的。

    使得百姓知“敬畏”是其重要思想之一,敬畏长辈,敬畏先祖,进而能对国家、对上级产生敬畏,使得“君臣父子”各有所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论语·学而》中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可见,无论是“慎终追远”还是孝道礼义,其实最终的目的都在于“知敬畏”,使得百姓通过遵守孝道、祭祀祖先等等行为中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有清晰的观感。

    敬畏长辈,敬畏祖先,进而敬畏国君,自觉遵守国家推行的各项制度,那么社会自然就会稳定。

    “民德归厚”正是社会稳定这一结果的体现。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3、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承载的文化意义,今年清明节是举国哀悼日,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清明节随想

    文/李向伦

    其实,生命真的很脆弱

    就像我们手中的酒杯

    今日清明

    举国都在祭拜抗疫烈士

    还有那些在疫情中病逝的同胞

    全国下半旗致哀

    汽笛声声,鲜花朵朵

    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深切的哀思

    死亡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像一朵花变成了种子

    生命究竟有没有轮回

    死亡是不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我相信灵魂的存在

    因为在每个清明节的晚上

    我总感觉到母亲的手

    抚摸着穿过我镂空的身体

    天堂离我们有多远

    那里是不是生命的终极抵达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我的身体轻盈得如一片落红

    我仿佛感到了一种召唤

    召唤着我从一场沉梦中醒来

    此刻,我那儿也不想去

    只想与春天一起私奔于天堂

    4、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

    慎终追远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拼音:shèn zhōng zhuī yuǎn出处: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造句: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上面写着“慎终追远”。词性:褒义词扩展资料:慎终追远的近义词:

    1、慎终思远拼音:shèn zhōng sī yuǎn 意思: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出处:唐·张说《太原王公神道碑》:“皆笃行纯孝,慎终思远。”译文:全都笃行孝顺,慎重从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2、追远慎终拼音:zhuī yuǎn shèn zhōng 意思:犹言慎终追远。出处:唐朝姚思廉《陈书·南康愍王昙郎传》:“夫追远慎终,抑闻前诰。”译文:我在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先听听前人的告诫。

    5、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

    慎终追远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