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对后人有什么启示?)

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对后人有什么启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对后人有什么启示?
  • 2、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 3、孔子为什么述而不著?儒学仅以学問面世,“?
  • 4、孔子述而不作,却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
  • 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 6、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却说他“作《春秋》”,孔子的做法对中国学术有何影响?
  • 7、孔子“述而不作”对儒家有何影响?
  • 正文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对后人有什么启示?

    专家说:中国没有批判精神?

    我想说:对的的东西干嘛要批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评述】

    述,诉说先贤哲理。作,开创,创新的意思。老,老子,李耳。彭,彭祖。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说的是孔子对于古人的哲学和思想,只学习不创新。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会认为我们中国人真的没有批判精神,但是我想说如果对的东西干么要批判?再说了你怎么知道孔子没有批判过?难道孔子就不能因为批判过,所以才坚信先贤思想正确了,才没有批判。对于正确的东西去批判想干嘛?为批判而批判是愚蠢的人做的事情。

    纵观中国五千年,不变的是“大同世界”的目标,变得是行动。说我们中国没有批判精神是错的。因为“大同世界”本就没有错,错的只是行动,错的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批判的都是自己的方式方法。比如,管理制度的变化。从秦始皇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内阁,无不是吸取前代的不足,批判中改进国家的管理制度。

    错的事情可以批判,但一旦确定是对的就没有必要为批判而批判。这就如食品的企业,要不要坚守食品安全?试问食品企业做安全的食品,这种正确理念能怀疑和批判吗?

    人对任何事物都可以怀疑和批判,但对于良知这种价值真不能批判。毛主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千年,中国这么多聪明人,最终都没有人去否定,只能说明他是对的。至于不对,只能说自己理解错了。就好比孔子:“有教无类”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这如果没有读懂,就会以为孔子什么人都教。如果真这样理解,那真的就会出现乱理解、乱运用,徒增烦恼。从孔子这两句话总结以下,得出孔子的理念就是:孔子教书,只教能学会的人。只教能学会的,做老师也就轻松了。

    总的来说:不管批判,还是不批判,只是为了找到正确的价值观(良知)。正确的价值观找到了,照做、坚持就可以成功(窃比于我老彭)。

    再强调一下:儒家绝对不会叫人做烂好人。所以误解儒家是腐儒的人,只能说自己把儒家理解错了。王阳明:“此心不动,随机而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原因有二。

    其一:孔子虽开宗立派了“儒”。但他并非一名简简单单,教书相礼为生的儒。而是一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班授课,并没想过后来会有桃李满园的徒子徒孙们敬他为“祖师爷”。自然也不是为了留芳万年,而像现在的一些二三流的所谓学者,还没触及所写文化内容的筋骨,仅为了捞钱和出名,就写一些给外行看的书。当然孔子不仅多识多闻,而且还孜孜不倦,痴迷学习的:《论语》中孔夫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教育家,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自己的弟子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死记硬背《五经》的书呆子; 而作为思想家,他并非机械性地翻译古时的礼法,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例如解释“三年之丧,守孝三年”的古礼时,他认为,婴儿至少头三年需要父母照顾,把屎把尿,才能茁壮健康长大。所以作为有道德的人,守孝三年是很基本的道德规范。用“仁”说“礼”。让“礼”有了人情味。后来历代的儒者,都贯彻学习孔夫子的这种“以述代作”的精神,《十三经注疏》就是在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完成的。 其二: 孔子的时代,整个周朝,都没有私人写书著书的风气。只有官方著书。孔子自然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到了他过世后的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流行著书。例如《论语》就是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弟子的弟子)和战国中期,更后来的儒者所写。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3、孔子为什么述而不著?儒学仅以学問面世,“?

    孔子《论语.述而第七》篇一章中的“述而不作"的意思是:

    在交换、票决的(七午马)情急之时,突出“述”主题“而”“不”按“作”文程序叙述做作,以引起投币投票者重视主题的意思,不是只叙述不创作,不写作的意思。否则,孔子为什么还要写《论语》等著作!

    例如:

    《红楼梦》第七回为突出封建社会在婚姻交情、交换、票决(七午马)上的不公,爬灰、养小叔子,看人下菜安排工作,不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假恶丑主题,写焦大骂贾家主子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话,就是按《论语.述而第七》篇中的“述而不作",不按作文语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叙述。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4、孔子述而不作,却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是后世腐儒,编纂而成,加上怀有个人目的拔高与追捧罢了

    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

    谢谢邀请。因我从未做过教育工作,不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仅就个人理解说点看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语出《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传承过去的东西,自己不随意创作,不去创新,相信和爱好古代的事物。

    对于孔子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于当今有何启发?我是这样理解的: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时代,信息相对封闭,社会发展缓慢,这种对先贤智慧抱着一种谦虚态度,承接“道统"思想,不求发展创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创新,不求变,必然会跟不上时代潮流,最后被时代淘汰。

    6、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却说他“作《春秋》”,孔子的做法对中国学术有何影响?

    谢谢邀请。

    关于孔子"述而不作"的意思不在再赘述。

    一,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我认为主要三层意思。(一)是对古代圣贤理论的崇拜。(二)是对创新的谨慎态度。(三)是表示自己的谦虚。总之,孔子在观念上把传统视为绝对权威,“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先圣之道的基本态度,在他思想体中居于至为重要的位置。

    二,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孟子说他作"春秋"并不矛盾。为什么?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编辑的编年史加以修定,成为儒家的典籍之一,这其中虽然是只"述”,但在孔子对史料的取舍之中,以及用语上已隐进了自已的观点,代表了自己的思想。孔子修定的"六经"《诗》《书》《礼》《乐》《易》同《春秋》一样,在传述的过程中,所贯串的是儒家思想,孔子说"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以述代作,寓作于述”。所以,孟子说孔子作《春秋》是正确的,也说明亚圣孟子对圣人孔子的崇拜。

    三,"述而不作”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孔子"述而不作”在后世的学术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述而不作”的经学思维方使经学成为传统学术的主宰,并产生了笺注因袭的传统。

    "述而不作”成为后世编史的重要原则,因此才保证了文脉的连续,精神一贯和历史资料的不断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就得益于这一传统。

    就今天而言,我们编修《方志》还是以"述而不作”作为重要原则。

    7、孔子“述而不作”对儒家有何影响?

    历史上曾经几度有人质疑过孔子,批判过孔子。我记忆犹新的是七十年代初“批林批孔“运动。从此,我也对孔子怀有质疑之心,他不配为“万世师表”之称号。可以从他的思想,言论中去细究。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可以颠覆对孔子尊称的有力证据,就是马王堆的孔子遗言文物出土。暴露了孔子的“庐山真面目”。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思想深深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导致了人的创新能力无法得以很好地发掘,培养,禁锢了人的天性,不敢有个人独特见解和思想,抑制了创新思维,难怪中国自古至今,原创能力非常低!古代几千年几乎没有科技史,在社会人文领域也几乎出不了杰作和杰出人才,直至今天,可以说,中国人的科技原创力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是吗?科技原创发明,中国有多少?

    所以,必须摒弃儒家思想的毒害了,不要再迷信崇拜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