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取法乎上什么意思(书法中取法乎上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取法乎上什么意思(书法中取法乎上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书法中取法乎上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2、为什么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 3、“取法乎上”中的取法具体是指什么?
  • 4、学习书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你是如何理解的?
  • 5、学习王羲之和学习苏轼、米芾的书法都是取法乎上,还有什么区别吗?
  • 6、学习书法,选择字帖时,为什么要取法乎上?
  • 7、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什么意思?
  • 正文

    1、书法中取法乎上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书法中的取法乎上,个人觉得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据书学法帖中的固定模式,分上,中,下三个等次,一时半会捏拿不准,逐摸不透,就要争取大多数书学者的意念和观点,肯定要选自己觉得最好的一种法帖为重点学习范本。二是根据书学技巧技能,把书法中自己最长处最娴熟的功能发挥到极至。熟能生巧。假如你擅长的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等等,在书法的过程中,用展示特长最好的一种书法形式展现出来。

    2、为什么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 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虽然这句话没能找到明确出处,但也不乏类似说法。比如《孙子兵法》中就是这样来表述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唐太宗在《帝范》的卷四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也曾经谈及:“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意思都差不多。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制定了上等的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一定要志存高远,首先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高一级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而不能一开始就对自己以低一级的标准来要求甚至于步步退让,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这样只会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远。

    3、“取法乎上”中的取法具体是指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从书法的角度来说一说“取法乎上”吧。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卷四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个取法其实是效法的意思,就是效法高超的学识与技术或者艺术等。意思是说:你效法最为高超的技艺,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中等水平的技艺,如果效法中等的技艺,那么得到的,肯定是下等的技艺,也就是很普通的意思,无特色。这句话其实是教育所有的学习者,要对自己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那么书法中的取法乎上到底是什么呢?

    书法中的取法说的是学习和效法魏晋时期的笔法,然后加以转换成个人书风,因为魏晋时期的书法笔法和书法风格目前来说是最为高超的,还没有可以超越它的朝代和技法。所以,专业学习书法的人都会取法于魏晋,然后慢慢的领悟并形成个人书风。总之,就是取魏晋之笔法。

    其实我个人的理解并非只有取笔法那么简单。笔法是视觉外在的元素,只要学习书法的人都可以领悟其运笔方式,并非难事。

    我觉得这个取法应该是效法魏晋时期文人的一种风貌和内心情感世界。因为书法的表现都是由内心传播到笔下而形成。这个取法应该是时代文人的一种底限法则,只法于内心,而非法于笔下。所以才能造就魏晋时期潇洒的书风。

    魏晋书法其实就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不要费心费力的去研究什么笔法。其实最需要费心力研究的是“结字”。结字也是魏晋书法中唯一可以体现在视觉上的规则了。结字很难,需要把每个字多次,大量的书写,然后可以把某个笔画作特写处理,又或者是作突出处理,再做整体平衡协调的调整,然后写出来跟所学字体作对比。当然,记得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能够识别,才不是乱结体。 其实自元朝赵孟頫之后,几乎没有人可以实现某些字独自结体了。其实这才是赵孟頫的高明之处,也是地位凸显之处。赵的书法在元朝以前的所有书家中,属于中等水平,但是结字,却在上等前列水平,可以与唐人比肩,甚至超越。这也是赵孟頫唯一可以与魏晋诸位大家相比的优点。

    我见网上很多分析魏晋笔法的文章,尤其是分析王羲之用笔的文章很多。分析的很细致,无论空间感,留白,距离,取势,如何运笔转腕都分析的很到位。非常敬佩他们这种努力钻研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不过话说回来,恐怕王羲之都没有你想的这么周到吧。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说的话,魏晋书法精神和所谓的笔法一定会背离那个时代的初衷。所以说,这个取法,大家不要禁锢在所谓的书写规则上,这样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我所说的魏晋取法,就是魏晋书学之精神,不受禁锢约束的控笔书写技术,是时间经验和知识累计的结果,不是学会了什么笔法就是魏晋书风。所以不要自欺欺人。某些用笔效果和用笔方式本来就是因为书写工具原因在加上长期大量书写而慢慢形成的一种用笔习惯而已。比如,书写时有节奏感的提按,拉,推等等。

    综上所述吧,虽然有点啰嗦,但是我反复强调了这个取法的法。希望大家可以明白。认同我的观点的可以关注我一起交流。

    4、学习书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你是如何理解的?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为什么不取上得上而得其中呢?是因自然因素、自身因素或其他不确定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取乎上的道理。

    学习书法,取法乎上,什么是“上”?年代久是“上”?作者地位高是“上”?还是作品水准高是“上”?一定是作品的水准高才是“上”。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高水准的作品,才是“上”品?水准高的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源有本,形神兼备;备尽法则,自成一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依然如金子般闪光的作品才是“上”品,如李斯、蔡邕、张芝、王羲之、王献之、怀素、欧虞褚薛、苏黄米蔡………。

    学贵创新,学贵有法。有法在取法,取法乎上,是方法是途径,方法途径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途径错了,用功愈勤,背道愈远。

    5、学习王羲之和学习苏轼、米芾的书法都是取法乎上,还有什么区别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要搞清楚什么叫做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出自于李世民《帝范》: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说上中下三等,你照着上等去学,可能学到中等,照着中等去学,也许就只能学到下等,让我们把学习的目标要定的高一些,这样最终达到的成就也就高一些。

    从书法上来讲,对于今人而言,王羲之、苏轼、米芾三者都是站在书法巅峰上的强者。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他们都属于取法乎上,学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各自的不同。

    先说说“书圣”王羲之,33 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时于微醉之际写出了《兰亭序》。第二天酒醒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第一次的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一定有神仙在帮助我,否则我是写不出来的啊!从这方面来看,《兰亭序》的诞生是偶然的,是真性情之作。千古流传下来,《兰亭序》一直是书者们顶礼膜拜的神来之笔。而王羲之的“醉”之境界也被传为书坛佳话,亦有书者仿效之。

    再说说苏轼其人其书。 " 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45 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做一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糊口。

    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好似穷途末路。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虽心情落寞,字字凄凉,但苏轼没有被残酷的生活击垮,他坦然面对人世风雨的吹打,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而动,坦然行世。

    再看《寒食帖》,字里行间透露出率性而为,自然而不做作的真实情感。这都源于东坡居士所经历的苦难生活。所以说,学苏轼的字也是取法乎上,学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豁达”!

    最后说说米芾。米芾。宋四家之一,人称“米南宫”、米颠、米痴等。米芾自称“刷字”,其用笔迅疾劲健,有刷之韵味、气魄和力量。行草书淋漓痛快、欹侧多变。苏轼称其字“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字可谓“八面出锋”,疾涩有度。黄庭坚也曾评米芾书法:“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末见孔子时风气耳”。前一句指出了米芾书法的优点,后一句也点出了其习气所在。所以米芾书法章法随遇而变,独出机巧。造型上“险、绝”,有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用笔奇诡飘逸,沉着痛快,确实不愧“颠”之一字也!所以说,米芾书法也符合取法乎上的标准,是书者学习的首选之一。

    综上所述,学习王羲之,苏轼,米芾三者的书法都是取法乎上,但三者的风格各异,王羲之的“醉”,苏轼的“豁达”,米芾的“颠”都是书家各自的心境写照,能够传承至今都是被历史沉淀过的,时间已经帮助我们去了糟粕,后世书者可以凭感觉看兴趣,喜欢哪个书家的字就去学谁,不要过于迷信某一家某一体,把书法加以神话,还偏要做出点自己的理论来误人子弟,是不可取的!

    6、学习书法,选择字帖时,为什么要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因此,要选择顶级的字帖来学习。比如学习楷书,就直接把目标定格在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但是,要知道在书法圈内对此有个俗语“九成宫,九成宫,十个学九个不成功”,就是说由于《九成宫》难度太高,往往学不好……

    7、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什么意思?

    出《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