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研制什么(两万亿美元研制出来的是什么高科技军事技术外星科技吗?)

研制什么(两万亿美元研制出来的是什么高科技军事技术外星科技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两万亿美元研制出来的是什么高科技军事技术外星科技吗?
  • 2、研制89式重机枪有什么意义?
  • 3、苏联时期研制出过什么经典的武器?
  • 4、科学家研究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什么?
  • 5、有人说美国已经研制出来了什么抗病毒疫苗?真的还是假的,进展如何?
  • 6、郭永怀为氢弹研制做出了什么贡献?
  • 7、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有什么历史意义?
  • 8、研制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两万亿美元研制出来的是什么高科技军事技术外星科技吗?

    二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一个印度的GDP。

    最近几届的美国总统都在想效仿李根,妄想制造一个靠遏制与吹牛就吓死竞争对手的奇迹。小布什如是、奥巴马如是,特朗普更如是。

    只不过特朗普这次这个牛吹的比李根还没有谱,李根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停留在纸面规划上,起码还有一个科幻小说般的故事蓝本,特朗普开口就二万亿美元制造出来了新式武器!

    一个B2、F35都让美国天天嘚瑟炫耀先进科技,天下第一。耗资二万亿美元开发的最新武器居然会从口无遮拦的特朗普口里毫无预兆的泄露出来,不是显得太过不正经了么?

    而且这么大的资金预算的一个武器计划,美国居然能捂的那么紧,与一向喜欢耀武扬威的美国判若两人,真让人大跌眼镜,难道美国这些年也在韬光养晦么?

    况且,美国真要打伊朗,压倒性优势的武器多的是,何必要搞这么大一个秘密武器?如果我所料不错,他不是用来吓伊朗的,他是用来吓种花家和俄罗斯的。问题是这年头也没有谁是吓大的,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武器虽然突然,好歹还说的有鼻子有眼。

    特朗普这个,咳,咳咳,纯粹就是吹牛逼的架势,而且貌似没有打草稿。不管特朗普信不信,反正我不信。美国真要有二万亿研发的秘密武器,恐怕在军事上不会对出兵叙利亚的俄罗斯那么友好。我相信,吹牛不打草稿,特朗普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2、研制89式重机枪有什么意义?

    89式重机枪是我国在1989年定型的一款12.7毫米重机枪,然而这货却是全球最轻的一款重机枪。据说,89式研制的起因,是因为设计师们看到了一款苏联重机枪仅重25千克的“神论”。当然,重机枪直到目前为止都不可能这么轻。相比54式和77式重机枪,89式仅重26.2公斤,比前二者三脚架还轻……直到多年以后,苏联解体,这些设计师们才偶然知道,这款苏联重机枪“全重25千克”就是个谣传。

    89式重机枪虽然整套装备才26.2公斤,但还是没有装上猛士,仍然属于连一级支援武器,由专门的重机枪班携带。重机枪班携带2挺89式重机枪,每枪携弹500发。好像,89式完全没起到作用。当年边境之争,虽然让我军的重机枪暴露出不足,但是,追根问底,还是归于当年机械化程度不高。如今,快速反应步兵班已经拥有了“猛士”“山猫”这类突击车,那就装吧。于是乎,89式重机枪装上了“山猫”。

    然而根据在部队的89式机枪射手反应,这枪,其实打起来非常飘……不得不说,仅重8.8千克的三脚架,真的不能跟33千克的三脚架对比。而且,射手往往“饱受摧残”,12.7毫米重机枪打起来还真不是虚的……

    而且,本身射击精度就大于m2这老当益壮的家伙事,虽然这也涉及到弹种。在长期使用之后还会造成精度下降这种要命的问题。不过,该枪的性能,都达到了军方的要求。在高原山地作战,将会具有极大优势。但不管怎样,还是希望赶紧将重机枪装上猛士突击车上。

    3、苏联时期研制出过什么经典的武器?

    啊,这种问题可真就不好答。因为所谓“经典”武器,毛子制式武器的装备量是肯定小不了的,加之在整个苏联时期毛子和使用俄械的各路势力都不停地让各种毛系武器有机会上阵献丑,而久经沙场的苏制武器更是多如牛毛,要这么数的话得出本厚书了。但我又不想照抄百科文献,希望和大家分享下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心得,所以聊表心意,这篇文章就把笔者心目中的两大在当时引领时代潮流,也最具代表性的苏联武器浅浅地盘点一遍吧。

    1.AK-47突击步枪/AK系列突击步枪

    毋庸置疑,卡拉什尼科夫老爷子的杰作AK47虽没赶上二战,但无可置辩地统治了二战至今的几乎所有战争。从克里姆林宫大内总管,到非洲黑叔叔,从我大中华三军,到南美毒枭,几乎只要有枪的地方就有各型AK。那么是什么造就了AK系列的不朽传奇?

    在AK-47刚刚诞生的上世纪50年代,西方阵营普遍装备着二战遗留下来的M1加兰德步枪及其后继型号M14半自动步枪。其战术思想本质上延续了一战后期堑壕战中步兵伴随早期坦克前进的中距离射击的短步枪理念,即以400-600为最佳交战距离,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化基本普及后步兵的接战距离一般不超过400m,若是巷战或丛林战则有可能更近。若交战距离过近,这两种枪采用的为7.62mm全威力弹(m14为7.62x51mmNATO标准弹,m1更是采用了更长更重的7.62x63mm30-03弹),且枪管长度近700mm,全枪长度更是超过1m。在五六十年代的战术背景下使用这种传统步枪,一则威力过剩,二则武器反应速度慢,弹容与射速不足,三则后坐力过大,枪支在连续射击过程中一般的射手难以控制其上扬与抖动,四则枪支过长,在狭小空间内移动不便,尤其是不便于在装甲运输车辆中携行。而全自动射击的轻机枪作为班甚至排级支援武器又不可全员装备,且仍存在枪支过大过重的问题。但若配备短小精悍近距离速射火力凶悍的冲锋枪或是美帝标志性的M1卡宾枪,则在面对200m以上之敌时,又显得疲软,射程与精确度不足。

    而AK-47这类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的全自动步枪,适当削弱了威力与远距射击能力,显著减小了全枪长度、质量以及后坐力,而大幅提高了枪支的全自动压制射击能力。这种枪的广泛装备,则恰恰弥补了步兵,尤其是机械化步兵交战最常见的400m内的全自动/精确射击的双重火力需求,既能精确短点射,又能无脑盲突突,仅70余厘米的长度更适于机械化步兵在车辆内携行,应当说它集冲、步两种传统枪械之优点于一身。突击步枪的广泛装备也令子弹口径趋于统一,让后勤部门彻底摆脱了需同时大量供应冲锋枪、步枪两种枪弹的窘境。换言之,他们的诞生为日后枪族的出现创造了可能。可谓划时代的创造。应当说,AK-47相较前一代步枪最核心的改进在于弹,而非枪。比前辈更短更轻的弹筒与弹头赋予了它以上所述的那么多优点,进而使突击步枪这个大家族成为了当下几乎所有武装力量的基础装备。而率先研究并得到成果,大规模装备这类枪械的并非苏联,而是二战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her44,元首亲自命名)。不过孰先孰后其实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是大势所趋,出现并广泛装备这种武器恰恰说明了它能够更好地适应战场需求。

    ↑子弹尺寸对比,左一为m14所用枪弹,左二为m16所用枪弹,左三为AK47所用弹。其中左一与左三口径同为7.62mm,而全威力弹明显要长出一截,比7.62x39mm也重约50%。

    AK-47非无古人,只来者如潮尔。有超过12个国家曾被授权仿制AK47,仅7.62x39一种口径的各种各国官方改型就逾百种。全系列产量仅有官方记录的就超过5500万支。据传全世界的AK系列突击步枪的保有量可能有近1亿支之多!而刨去华约阵营各国的各种改型,继AK47之后,俄系正统的AK家族更是儿孙满堂:AK47,AKM,AK74,AK12,AK100,AK102,AK104,RPK74轻机枪,RPD轻机枪,Bison冲锋枪等等等等数不胜数。应当说,AK47在苏联乃至东方阵营的枪械界便是文化图腾般的存在。例如俄罗斯在90年代招标打算用于替换AK74的AEK971和AN94,二者虽与AK枪族的内部结构、甚至是导气原理已完全不同,但给外行人一看,很自然地依然是"AK"二字脱口而出。

    ↑从上到下分别为AK74,AN94,AEK971以及AK家族的正统接班人AK12,是不是神似到了极点,傻傻分不清?可能就是照着AK的投影设计的外形吧。。

    有人说,AK47是20世纪人类武装力量的象征,在我看来,一点不为过。

    当然AK47也并非没有缺点(详见某度百科,有超详细介绍),裸奔的老旧AK47无论是中距离野战还是室内CQB近战都早已不是有皮卡汀尼导轨加成的如HK416之类的后辈的对手了。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战斗种族的民族图腾之一,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今枪械文化的一大象征,并不妨碍它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枪械,更加不妨碍它登上我心目中的苏联最经典武器之首。

    除了AK47突击步枪,还有AK47电吉他,AK47鸡尾酒,AK47伏特加……基因强大到没朋友。

    据统计,自AK47问世以来,平均每年有约25万人死于AK的枪下。卡拉什尼科夫他老人家有云:有罪的不是我的枪,而是那些扣下扳机的人。愿人世间再无战乱,逝者安息。

    2.T-34中型坦克

    你可曾品尝过苏式钢铁洪流的香甜?你可曾听说过T34恐惧症的酸爽?在二战,如果我是一名坦克车长,那么我会选择重甲强炮以一敌五的虎王;如果我是一名坦克营营长,我会选择攻防俱佳机动灵活的豹式坦克;如果我是一名集团军指挥官,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T34,大纵深机动穿插作战之神器,非它莫属。『此处致敬军武262』

    我对坦克的了解不如枪械,但是凑合着也试着写一点。

    T-34坦克是苏联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摘自某度百科

    T34无论是早期的L11 76.2mm炮,中期的F34 76.2mm炮亦或是升级为大头T34-85后的ZIS-S-53型53倍径85mm长管炮都没有德军70倍径75mm炮那般丧心病狂的穿甲能力,与虎王和南哥等的71倍径长管88mm炮更是相差甚远。其仅有45mm厚(后话再提)的车体装甲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更是越来越脆。可能在战争中一直保持领先的恐怕就是它那V12柴油机所提供的500hp澎湃动力搭配克里斯蒂悬挂外加毛熊粗制滥造逆天可靠的结实耐操所造就的超强机动能力了。柴油相较德军坦克使用的汽油不易起火,且柴油机比汽油机更加省油,加上T34坦克460L的油箱容量,亦可外挂两个容量39L的后备油箱,使其行程达到惊人的540km,公路极限行程近600km!而相比之下,四号坦克行程仅160km,虎式更是只有100km,且故障频发。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超强的战略机动性,这就是T34远胜对手的最大优点所在。

    有人说,T34的成功是因为它攻防速三大属性的均衡。我不这么认为,个人觉得,T34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并不差的战术性能与绝佳的战略属性的难得两全——在大战来临,本国工业几乎崩溃的情况下,只需要几个拖拉机场和充足材料,T34便可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运往战场;在战机难得的情况下,T34就可以凭借自身动力,在野外连续长途奔袭400余公里,全集团军600余辆T34坦克仅40余辆因机械故障、道路泥泞等原因抛锚(真实战例)。相较于德军虎豹坦克生产时的精雕细琢,使用时的精心维护而故障频发,尽管T34也有诸多缺点,但是它的这种便宜、皮实、耐操、可靠,才是二战毛熊得以扑倒装甲巨人德意志的最强利器。

    1944年是1940年苏德开战后双方坦克产量差距最小的一年,苏联方面1944年共生产T34-85型坦克10449辆,另有约3500辆T34/76,较1943年有所下降。而德国同年坦克产量较1943年有所提高,中型坦克产量达到约6900辆……后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苏联共生产了约56000辆各型T34坦克以及约5000辆以T34为底盘的SU-85、SU-100坦克歼击车以及SU-122自行榴弹炮。而在整个二战中,德国各型四号坦克总产量约8000辆,五号(虎式,包括虎1型与虎2“虎王”)总数约2000辆,六号(豹式)约6000辆,算上可与T34抗衡的后期F、G、H型三号突击炮共计仅约20000辆。而虎豹坦克无论是机械可靠性还是维修维护的难易程度都远不如T34。无脑车海战术也罢,毛子工业基础强大也罢,从战略层面看,在单车战术性能不及虎豹的情况下,T34家族低廉的成本,极易制造的属性,巨大的产量和远胜于对手的可靠性才是当年毛熊得以暴打德意志的真正筹码。正是汉斯这不绝对的质量优势败给了毛子绝对的数量优势。当然,这也是当年T34得以击败对手科京KV1成为苏联红军主力装备的重要原因。

    车长,炮弹,我们打过去的炮弹!

    怎么啦?

    他他他他他,弹开啦!

    什么?!

    之所以说T34对后世坦克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说是革命性的创造,就源于此——倾斜装甲设计。先放几张图对比下:

    ↑由图可见,无论是虎、四号还是毛熊自家的KV1重坦,正脸装甲都为垂直布置

    ↑而继T34之后,汉斯的豹、虎王都有意识地将正面装甲改为大倾角布置,侧后装甲也都有一定倾角。连原本圆圆的馒头也把正脸改方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最后一张图的谢尔曼原隶属于以色列国防军)

    至于为啥要倾斜布置装甲,很简单,三角函数呗。

    由图,同样厚度的装甲在越大的倾角下,其在投影面(水平视载面)上的厚度越大。即我们所说的等效厚度。也就是说,一块50mm厚均质钢装甲呈30°斜角放置,一颗水平方向射来的穿甲弹实际需穿透100mm装甲。T34车体装甲前后左右均为45mm均质轧制钢装甲(当然这样也便于大规模生产),相比较之下三号E以前型号、四号F以前型号车体正面装甲30mm,之后为50mm,四号G、H有30mm厚附加装甲,即80mm,加之德国人更精细的铸钢工艺,它们的装甲与T34相比只好不差。但T34正面装甲有32°斜角,侧面也有49°,后部60°。而根据美国人的穿甲弹公式,在斜角一定的情况下,穿甲弹穿透能力与其口径大小成正比。意即是说,T34最常面对的德军75mm穿甲弹,T34正面45mm32°钢装甲等效厚度达到130mm!而侧面49°装甲也有100mm。且炮弹击中倾斜装甲容易产生“跳弹”而弹开或改变路径。这在战争初期的1941年,对于德军广泛装备的37mm反坦克炮、50mm L/42坦克炮乃至75mm L/24短管坦克炮来说,T34的正面装甲在500m以外的交战距离中都已是不可抗之敌了。

    然而在单车性能爆表的虎豹坦克投入实战后,T34被虎豹各种远距离的“一发入魂”其实时常发生,因此设计装甲还是要靠真厚度,真结实,不能一味靠玄学设计搭救啊……

    ↑倾斜≠无敌!被击毁的T34 1942型,留意那理论上等效130mm厚的首上装甲遭暴击后留下的洞洞。according to道理,在800米左右的常见交战距离,紧急换装75mm48倍径火炮的四号G型能够击穿约130mm的垂直均质钢装甲(德军测试数值由于装甲质量问题往往会略低于苏军“实际水平”),即能够有效反制T34(1942型炮塔正面炮塔仅有80mm垂直钢装甲)。反之T34-76的F34炮在此距离穿深仅约70mm,而四号G型正面装甲为80mm。相比之下豹式的长75炮500米穿深超过200mm,虎1的初代88炮也有约6英寸(152mm),虎2的71倍径长88炮比起豹的穿深其实只高不低。T34在战争后期面对一众喵系大佬时,表示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而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又使得德军高层急于研发高性能坦克以克制T34的威胁,以致在战争末期过于倚重重甲强炮,单车无敌思想的虎豹坦克,而舍弃了其战略平衡属性。所以有人说,如果拿造那2000辆虎式的资源来多造8000辆四号的话,也许还能……

    T34所带给苏联乃至人类的贡献,绝非仅仅是推动了纳粹德国的灭亡。它对后世坦克的影响,之所以说是“深远”、“革命”,便是它防弹外形的独到设计。可以说,虽然倾斜装甲会占据一部分车内空间,且一说科什金在设计时采用倾斜装甲也是出于省料的考虑,也有人说是苏联装甲钢材工艺不过关而用整体设计所做的补救。但无论如何,有意识地布置倾斜装甲,T34确是首创,而且它之后的成功坦克,无不考虑倾斜装甲的科学布置。而且,T34坦克的基本布局也为后世坦克所一直沿用。(好吧,好像KV1在整体布局上更加正统)对于苏联内部而言,T34更是后世冷战坦克科技树的开山之作。如今的T80、T90乃至T14阿玛塔,都可以说是T34的子孙后代。(没错,卖给阿三的T90S的发动机就是T34上V12柴油机的改版,当然,俄军自用的也是,T72的也是……)

    ↑依次为T34、T44、T54、T62,由外观的逐步演变可见毛子坦克设计的一脉相承。T64之后,下塔吉克设计局的加入,血统就没有那么纯粹了。

    ↑战后西方第一代坦克M46潘大头

    ↑二代坦克豹1A4

    PS:此战后豹(leopard)非二战豹(panther)

    ↑三代坦克豹2A6

    诚然,在T34所开创的倾斜装甲设计理念之后,现代坦克变得越来越“扁”了。留意这新老三代坦克的首上装甲均为大倾角布置,特别是豹2等第三代坦克的首上装甲倾角已经到了丧(wu)心(ke)病(jiu)狂(yao)的地步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敌的战车,而人类对于究级防弹外形的探索从未止步,T34的传奇,也在后世的坦克身上不断延续……

    4、科学家研究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什么?

    填空: 科学家研究蜻蜓的翅膀, 研制出了:(优良性能的飞机)。

    5、有人说美国已经研制出来了什么抗病毒疫苗?真的还是假的,进展如何?

    美国在研制疫苗是肯定的。中国的科技人员也同样在研究疫苗,有科研能力的国家都在进行。但从研究疫苗到试验成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几月就能成的,而是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至少估计也要一年多。各国都在加快速度,谁最先研究出来,申请了专利,谁就有垄断权,这就是很大一笔财富。

    6、郭永怀为氢弹研制做出了什么贡献?

    国际行星中心编号为212796的行星也叫作郭永怀星,在这个平凡的名字背后却是一段波澜壮阔又不为人知的动人历史。

    1931年的夏天郭永怀进入南开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因为在数学方向的专长,他选择了物理学就读,后来又前往加拿大继续深造,因为天赋过人加上勤奋的学习,郭永怀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如愿拿到了硕土学位。

    1941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和钱学森一起师从世界级著名的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继续攻读博士,此后他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粘性流体力学、跨声速理论方面一共发表了十几部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当时美国康奈尔大学三个攻关学术课题的主持人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全球,回到祖国用毕生所学建设新中国的愿望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但美国政府非常清楚像郭永怀这样的科学巨匠身上蕴藏的价值,想方设法阻挠他们回国,这让像他一样的一大批中国学者在美国生活度日如年。终于抗美援朝的胜利逼迫美国人在谈判桌上承诺取消中国学者回国的禁令。

    1956年,在回国前夕,为了避免被美国当局查扣,郭永怀将这十多年来还未发表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面对妻子的不解,他说最有用的知识都已经装进自己的脑子里了。就这样离开祖国16载的郭永怀一回到了首都北京,立刻被任命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副所长。1960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郭永怀临危受命担任负责核武器研制的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

    “两弹”的研究工作在位于青海的研发基地展开,这里海拔达到三千多米,最低气温更是零下40摄氏度,50多岁的郭永怀与其他科学工作者一起睡铁床、喝碱水、住帐篷。郭永怀就这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敲定了最佳的试爆方案,还为我国的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和反导系统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同时参与并且领导了我们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一鸣惊人圆满成功。周恩来与邓小平等七位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为郭永怀的团队设宴庆功。三年后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再次成功,而此时的郭永怀还不到60岁,所有人都期待他的科学事业为新中国再取得新突破。

    然而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郭永怀随身携带核武器的绝密资料飞往北京,飞机在距离400米的高度失去平衡坠毁。当工作人员找到他的遗体时失声痛哭,为了保护资料中珍贵的数据,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将公文包夹在俩人中间,工作人员费了很大力气才将他们分开,在这次惨烈的空难中他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郭永怀遇难的消息传来,周总理失声痛哭,下令严查事故原因。在郭永怀牺牲三周后,中国首枚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实现了武器化,同日,中央授予郭永华烈士称号。1999年郭永华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也成为该项目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7、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有什么历史意义?

    当初苏美两大帝国实施核垄断和核威慑,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被迫研制核武器。

    来打破苏美两大帝国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

    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我国的核反击能力,同时打击了苏美帝国的嚣张气焰。

    8、研制是什么意思?

    基本释义:

    ⒈(中药)研磨制成。

    ⒉研:研究。制:制作。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