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节流开源什么意思(“开源“和”节流”哪个更重要?)

节流开源什么意思(“开源“和”节流”哪个更重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开源“和”节流”哪个更重要?
  • 2、为什么开源要大于节流?
  • 3、地理学中的“开源”和“节流”指得是什么?
  • 4、疫情后,企业生存是要靠开源还是节流?需要注意什么?
  • 5、何谓开源与节流?
  • 6、“开源节流”是什么意思?
  • 7、理财,你是开源还是节流?
  • 8、开源节流的开源什么意思?
  • 9、开源、节流到底哪个更重要?
  • 正文

    1、“开源“和”节流”哪个更重要?

    老王给我的印象很深。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特能省。我们第一次见面吃饭,我说我请客,结果点菜点到一半,他硬是让我别再点了。说吃不掉,浪费,吃到7分饱就够。

    老王在30多年前从马来西亚来新加坡。来的时候,身无分文。从公司里的小职员做起,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大约10年前,他把公司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然后自己又开了一家咨询公司。

    老王其实不缺钱,但他闲不住,说宁愿每天来上班,也比混吃等死强。他的独子在英国上大学。如果不工作的话,每天在家里和老婆大眼瞪小眼,更难受。

    老王开着一辆又脏又破的尼桑。我经常揶揄老王:你那么有钱,怎么还开辆破尼桑?至少买辆宝马嘛,这才符合你的老板形象。

    老王总会撇撇嘴,有点不屑的说:四个轮子,能动就好。

    老王的穿着,倒是和那辆破尼桑很般配。他平时总穿着一件T恤和牛仔裤,手上戴着一块很普通的卡西欧,脚上一双纽巴伦。看他一身打扮,从头到脚加起来不到1000人民币,怎么都不像一个有钱人。

    但基于我的经验,真正靠自己双手挣到财富的有钱人,反而是像老王那样的居多。他们的内心,已经强大到不需要靠名车,名表,或者各种消费行为来标榜自己的财富。

    老王的低调和随意,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朋友,在一家著名的外资企业中任职的高级合伙人,陈Par。

    陈Par在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上班,前两年刚换了新车:奔驰S450。有一次我和他吃饭,他忽然问我:你知道我这身西装多少钱?

    我说:”这么挺括的西装,至少得2000多人民币吧?“

    “2千?你开什么玩笑!“陈Par略带激动的说到:”加个零,2万多!“

    由于是高级合伙人,陈Par的收入不菲,税前有300多万,在上海应该属于高收入阶层。但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人有种”吃力“和”心虚“的感觉,完全不像老王:”舒服“,”自在“,”游刃有余“。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老王见了我几次后,决定委托我向他提供一些理财服务。签好了文件没过几天,老王默默的往他的投资账户里转了100多万美元。老王表现的非常淡定,连电话都没和我打。因为他觉得,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回答,投资流程在合同里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按合同办就行。

    陈Par则完全不同。在通了几次电话,包括见面吃饭,问了很多问题后,陈Par决定投资10万美元。后来钱打进来时,陈Par又特意向我道歉:老伍,实在对不起,家里有点事需要用掉2万,只剩下8万投资。

    再过了半年,陈Par又打电话给我,说老伍实在不好意思,家里又要用到钱,我需要赎回那8万,以后有了多余的积蓄再投资。

    在别人眼里,陈Par事业成功,出入光鲜。但我知道,他其实过得挺辛苦的。老婆不上班,家里有2个娃,再加上豪宅的按揭贷款,每年竟然省不下几个钱。

    由于我的工作关系,经常会接触到老王和陈Par这样的朋友。在观察他们的人生百态时,我总结出一个有违常理的规律:一个人是否殷实,和他的消费习惯,基本没啥关系。很多时候,两者甚至是负相关。

    为什么说这条结论有违常识呢?因为我们平时在判断别人的财富水平时,通常会从面子来推断里子。比如一位朋友如果穿着高档西装,开着豪车,出入高级餐厅,飞商务或者头等舱,住5星酒店,那就让人感觉他一定很有钱。但如果反过来,穿的普普通通,拎着一个几十年都没换过的破包,在街头小吃将就吃一顿,住廉价酒店,你怎么也很难相信对方腰缠万贯吧。

    但生活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经常让人大吃一惊。在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中,作者也提到类似的规律。那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别人的消费偏好,是他的现金流支出。从逻辑上来说,消费层次越高,现金流支出越多,势必导致积累的财富越少。因此外表光鲜,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消费者,未必能完成积累成为殷实的富翁。而真正的富翁,却很可能宁愿低调,过着和常人差不多的节俭生活。在他们眼里,财富,是积累下来的东西,而不是你花掉的东西。

    节俭,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似乎越来越被淡忘,甚至被鄙夷。但事实上,深刻理解节俭的价值,并身体力行的,才是真正的智者。

    节流,永远比开源容易。这个规律有一定的普遍性。举例来说,回顾过去40年,全世界的能源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我们挖到了更多的石油或者煤炭,而是我们对于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今天的美国,和1950年的美国相比,每一块钱GDP产出,需要使用的能源,下降了60%。

    要想将石油或者煤炭的产出量,提高60%,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把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通过节俭来增加每单位产出量,却要实际和有效的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1975年时,家用汽车对于汽油的使用效率是每升5.5公里左右。而到了2010年,该效率被提高到每升14公里左右。

    节流比开源容易,这个规律的实用性很强,但却不容易被人理解。

    举例来说,绝大多数投资经验有限的新手,在寻找比较各种投资产品时,上来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回报有多高。回报10%的,比8%好,但肯定不如15%更好。

    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在投资领域,哪怕是要提高0.1%的投资回报,有时候也是相当困难的。在美国市场,平均大约有90%左右的基金经理,在过去15年的投资回报落后于市场基准,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因此为了战胜市场,哪怕只是超过0.1%,基金经理们使出了各种招数,动用了各种科技手段(比如高频交易,卫星照片,等),还不一定能够保证提高自己的投资业绩。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各种基金产品的收费,并且做出聪明的选择,那么未必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就能省下2%,3%甚至更高的费用。比如如果通过银行购买海外的公募基金,一般都要支付2%以上的申购费。基金的管理费,一般都在每年0.75%到1.5%左右,有些甚至更高。而如果购买投资相同市场的ETF,不光不用付申购费,年管理费往往在0.3%以下。从数学上来说,省下3%,和多获得3%,对于投资者的回报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在投资实践中,想要多获得3%的回报,其难度比省下3%高多了。

    节流比开源容易的逻辑,还能进一步被扩展,应用到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快乐这个话题上。

    快乐和沮丧,是期望和现实发生碰撞后的结果。很多研究显示,人的快乐曲线,好像一个笑脸。那就是:年少时很快乐。随着年龄慢慢增加,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焦虑。这种趋势,在50岁左右达到底部。然后在50多岁以后,焦虑开始减少,快乐又开始增加,一直到退休终老。这也是为什么,40-50岁那段时光,是绝大部分人最不快乐的一段生命,简称中年危机。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背后主要的原因,是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痛苦越深。人在25-50岁那段生命里,一般期望都比较高,有更强的攀比意识,因此无形的压力也更大。在50多岁以后,人并没有变得更优秀。但是他的期望降低了,因此也更满足了。

    像老王那样的”邻家百万富翁“,恰恰是看懂了这个逻辑,明白了这些道理的聪明人。他的生活需求很简单,因此他的满足感非常强,时时都感到很幸福。而陈Par,则是另外一种状态,虽然收入很高,但却总还让人有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真的只为自己活,有些人不得不为别人活。世界的精彩,恰恰在于没有对错,百花齐放。老王和陈Par,各有各的活法,也都有自己的理由。聪明的读者,不会急于去做道德判断,而是会从他们各自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感悟,提高自己和家人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参考资料:

    托马斯·斯坦利,威廉·丹科,《邻家的百万富翁》,1998

    2、为什么开源要大于节流?

    非请自来。

    没有为什么,估计提出这个观点或问题的人都不理解何为开源,啥是节流。可能我是见识少,没有听说过开源要大于节流的。

    简单来说,开源就是增加收入,节流就是减少支出,完全是两个概念。增加收入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是支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两者相互没有影响。

    为方便讲解,姑且将支出视作成本。我们知道,收入要配比成本,收入大于成本才有正的结余,也就是经常说的盈利;相反,收入比成本小,明显亏本。从这一层面来说,收入与成本之间孰大孰小,会影响利润,收入一定要高于成本。

    开源节流都是实现盈利的方法,并不存在开源要大于节流。比如,收入500万元,支出300万元,500-300=200万元,盈利200万元。

    在此基础上,节流(减少支出)100万元,支出变为200万,500-200=300万元,盈利300万元。

    对比之下,体现不出什么开源与节流的之间有什么影响。当然即开源又节流,自然更好,对实现利润更有保障。

    大概就是这样了,我先闪了。

    3、地理学中的“开源”和“节流”指得是什么?

    开源是指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水能等,以缓解能源紧张的现状。

    节流是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即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上进行开发,改变现在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4、疫情后,企业生存是要靠开源还是节流?需要注意什么?

    每60年一次的庚子年,在此疫情之下,企业如何能平衡好用人成本与盈利的关系,如何“活下去”也成为未来半年最值得焦虑的问题。

    那这种情况下,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开源节流是非常时期的必要措施,没有优先区别,必须同时开展。

    一、砍掉一切不必要开支

    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成功,砍掉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延迟支付货款等各种应付款,比如:广告费,冗余的租金(也就是说过去的时候,我们租的面积会比较大,现在可能接下来3~6个月你都用不到的租金,但是回过头来你又要了怎么办呢,那你要考虑到现金流,如果你现在的现金流不充足的话,那就要在这上面动手了),市场的活动,行政的成本,机会上半年3~6个月涉及到大量人群聚集的活动,可能都不太需要了,比如大型的展会,团建会,都不要的。

    二、尽可能降低你的租金成本

    现在杭州市有个政策,如果你租有国有的房子,你可以减免两个月的房租,如果是私人的租房,要协商处理,当然政府会给一定的补贴。对于现在来说,如果公司3~6个月的现金流不充足的话,可能需要将冗余的场地转租或者搬到一个租金更低的地方,或者共享办公室。在2020年场地租金肯定是会降低很多,目前租金比较高的企业,这个时候很有必要去降低自己的租金成本

    三、砍掉所有3个月内离钱远的产品和业务

    至少3个月内不能产生现金流的产品和业务都可能需要砍掉,有很多业务或者产品属于成长型或者准备型的,估计3~6个月后才能有结果的,但是这个阶段,凡是离钱比较远的,我们都必须要砍掉,为什么呢?因为此刻是生存危机时刻,如果你卡在了这些业务上面,就需要花费你的成本,但是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或者业务收现,到后来就会很麻烦。

    四、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

    我也知道,对于减少人力成本这一块,所有的企业都是痛苦的,因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招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危机发生的时候,这个选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大家切记,减少人力成本并不是一定要裁员,我这有四大方式:

    1>跟员工协商阶段性的降薪

    这一点需要高管起到带头作用,这个肯定是所有企业目前必须要做的

    2>把员工合伙制

    把原来企业的同路人变成我们的合伙人,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共同度过难关,把其中一些高管,或者成本比较高的人,看是否可以转化到更高层面,共担一定的风险,当然,当行情或者公司变好的时候,他的收入或者给公司创造的价值也要比原来更高,变成合伙人

    3>裁员

    如果有一些员工在过去有用,但是对于现在的业务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或者岗位不存在了,那就需要你忍痛割爱了!切记:裁员需要一步到位,快刀斩乱麻,如果阶段性的会很容易引起公司恐慌,涣散军心

    4>根据业务转型匹配人力资源

    看员工是否能适应当下的业务体系,比如转到线上,就看员工是否能快速适应线上工作的体系,看能不能把过去砍掉的业务对冲到线上,转到线上,把原有的单项收入入口变成多收入入口的模型

    五、尽可能缩减不必要的营销成本,但如果是正在现金流的营销开发适当增加

    不必要的营销成本是必须要缩减的,当然如果是当下就能有正回报的,立竿见影的反而要增加,如果是长期回报的营销成本可能就需要砍掉,首先肯定是品牌型的广告类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线下的广告肯定要停掉,因为现在基本上人们都很少出门了,而且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疫情上面,对于广告的敏感度会下降,包括户外电台类的广告。这个阶段老百姓的需求往往是刚性需求,选择性需求会比较少。比如说开4s点的,做消费品的。注:如果是效果类的广告,只要能产生订单,可以持续投,反之砍掉,也就是烧钱的广告一分钱都不要投!

    最重要的一点:全员营销

    稻盛和夫说过,在萧条的时候,所有的员工都应该成为销售员

    六、减少一切非核心的原材料成本或研发成本

    什么叫不必要的原材料成本呢,就是说原来你的公司有50个产品,现在要想办法压缩到10个,聚焦到比较核心的产生现金流的核心产品上面去。

    比如:你是开餐馆的,原来菜单上有20页,另外17页不是你的核心产品,必须要缩减到3页。

    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或者压的库存过大,就会在你现金流紧张的时候出现很大的问题

    举例:医药行业股票目前还是涨的比较好的,但实际上医药行业的销售额是下降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去药店只买两样东西,一个是消毒水,一个是口罩,其他东西都不愿意去看。

    七、延长账期,贷款期限,申请补贴

    比如税费,社保费用的申请豁免,延期,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政策,大家要主动争取一下,一般情况下,老板要亲自积极主动去申请,因为每个地方政府的申请规则都是不一样的,能考虑到政府背后的申请流程逻辑,就能更快的申请下来

    八、及时止损

    对于我们已经投入的实钱,经济学上叫“沉默成本”

    也就是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成本,就要及时止损了

    总结:关于节流的动作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

    生存为先,赚钱为后

    5、何谓开源与节流?

    开源指开拓财政收入来源,节流指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或少花钱多办事。就是老百姓说的把钱用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

    6、“开源节流”是什么意思?

    开源大意是:需求多方资源、多赚钱。

    比如:可以在工作之余做兼职赚外快,寻找更多的赚钱渠道。

    节流大意是:能减少开支就减少。

    比如:少逛超市、逛淘宝反正就是能省就要省。

    开源节流在一起就是多赚钱少花钱..如此简单!

    7、理财,你是开源还是节流?

    理财,已经在社会人群中概念化了,很少有人会认为理财不重要,因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绝对正确。

    而理财又分为开源和节流两个大主干,缺一不可,如果说哪个更重要,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肯定是开源更重要。

    因为每个人的月收入基本趋于固定,所以即便再节流,当月收入的基数不会变,虽然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但并没有做到财富的绝对增长,所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从长远来看,这种理财会越理越沮丧,因为钱包虽然不那么瘦了,但生活质量也有可能因节流而下降。

    而“开源”则不同,它是让钱来生钱,是在你原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你的财富发生裂变式的增长。

    当然,对于很多参加了工作但还没成家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收入偏高的,比较容易无度消费,不论收入多少,都是月光。

    我曾在一个社群里看到过很多年轻人晒自己的收支截图,收入七、八千,支出一万多,月月如此,这明显就是“恨钱”,肯定是需要节流的。

    像这样的群体,可能理财之初就要先检视一下自己的消费行为,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仔细思考一下如何配置自己的财富,把自己纳入理性消费的轨道。

    所以,在理财的道路上,冷静的分析自己目前的财务状况,仔细规划,然后一边节流一边开源,两手都要抓,但“开源”这只手更要硬。

    8、开源节流的开源什么意思?

    开源节流的典故出处:《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白话翻译:所以君主必然谨慎地修养其和顺,节制支流,开拓其源,而且随时斟酌情况。成语造句:在经济工作中,应该经常注意开源节流。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成语辨析:“开源节流”和“克勤克俭”都有“增产节约”的意思。但“开源节流”偏重指通过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克勤克俭”偏重指通过勤劳增加收入。扩展资料:开源节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理财思想。开源是指促进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节流是指轻赋薄敛、搏节支出。即主张理财之道在于积极发展生产,培植财源,同时注意减轻百姓负担和节省政府开支,达到民富国也富的目的。这一思想最早由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提出。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统治者不应当滥用民力,而应当保证农时以发展生产,增加民间财富,通过民富达到国富。

    9、开源、节流到底哪个更重要?

    不同的阶段,开源和节流的重要性不同!

    1、当你刚毕业,毫无工作经验,这时候刚有了工作,开始自己租房生活,俗话说开门七件事财迷油盐酱醋茶,处处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而且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了,面对各种消费诱惑总是会控制不住花钱的欲望。这时候节流显得尤为重要!你必须控制自己乱花钱的欲望,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可买可不买,什么还可以用段时间再买,这些你都要在花钱的时候多想想。

    2、工作了几年,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你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可以在能力或者兴趣方面得以提升,这时候开源比节流显得更重要。当然也不是说,你就要大把大把的花钱。

    3、打算成家立业,面临结婚、买房或者创业之类的事情,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援,这是开源和节流都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