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士大夫什么意思(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士大夫什么意思(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 2、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 3、北宋的士大夫阶层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4、士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 5、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 6、为什么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7、儒家士大夫为什么把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进行抵制?
  • 8、士大夫是怎样的群体,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
  • 9、士大夫是什么官?
  • 正文

    1、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之:表示一类的,无实意。

      士大夫之族:意思是士大夫这一类的人。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士大夫”出现于战国,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2、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这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

    哪一层官吏称士大夫,无明确规定,从一些材料看,大抵为中上层官僚。《荀子·君子》讲:“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这里把士大夫置于百吏官人之上。《君道》把士大夫列于“官师”之前。官师,百吏之长。《强国》篇讲:“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正论》讲:“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说明士大夫在官僚层次中是比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较高级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荀子·荣辱》说:“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礼论》中记载士大夫占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还有私兵。《战国策·齐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

    其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齐孟尝君失势之后,门客纷纷离去,这些门客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称为“士”,在《战国策·齐策四》记述同一事件时则称之为“士大夫”。《韩非子·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无德行而任官。在这里,士大夫与官宦是两个含义,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见,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识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从此时起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3、北宋的士大夫阶层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于社会上士人和官吏的总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文化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精神文化以及优秀艺术的缔造者。

    这一阶层是我国古代特殊的阶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官的人,另一类是社会上的文人。北宋时期的士大夫,主要指的是第一种。这一时期上社会上极具盛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大部分都在政府中担任着重要的官职,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有苏轼、蔡京等。

    北宋时期是大夫阶层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态度。在这种政治态度下,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完善,大大增加了普通百姓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同时统治者的态度也是士大夫阶层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宋朝是唯一“刑不上大夫”的朝代。

    一、士大夫阶层的含义

    在古代,士阶层主要指的是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这些人往往出身贫寒,但有着出色的才能,于是他们便凭借自己的才能依附于权贵,为这些人提供服务。春秋时期战乱频发,于是,很多诸侯贵族占据一方,他们以养“士”为潮流。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宋朝时期,凡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名声,或者本身就具备一定才能的人,大部分都被笼络在了朝堂之中,随着人数的扩张,北宋时形成了特殊的士大夫政治。

    二、北宋时期士大夫生存发展的原因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宋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剧烈的改变和发展,北宋士大夫阶层,就是在这种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生存、发展的。

    (一)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政治原因

    宋朝在刚刚建立时,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私人拥有的土地不被政府限制,这进一步加快了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渐渐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式”的局面,大量的国有土地转为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流通的加剧,过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世俗地主日渐衰落,即使是朝堂中的权贵也只能在规定的土地限额内免去部分差役和杂税,并且不再享有过去的特权。

    与此同时,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世家大族经营庄园经济农民从他们手中租用田地向他们交纳赋税,这是过去封建契约关系中的主要剥削方式。

    而到了宋朝,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氏族门阀退出了历史舞台,世俗地主和庶族地主渐渐合流,社会中各个阶层的身份地位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动,“朝为富士,暮为穷民”的现象在宋朝时普遍发生。即使是高官豪门,也免不了家室凋零,与此同时新崛起的中小地主,要求在经济地位上升的同时要求取得政治地位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总的来说,土地制度的变化使过去的门阀地主渐渐消失,这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过去传统的士族门阀政治被士大夫政治所改变。 唐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现象越来越多,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高速发展。

    这些进行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地主大多属于皇室贵族,他们凭借政治特权无视政府的颁布的《均田令》,这大大加速了土地流转速度。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两税法”的实施,更是让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由此,过去长期把持政局的门阀氏族阶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势力渐渐崛起成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主体。

    (三)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原因

    (1)科举制度的完善

    这一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大大增加了普通地主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官僚最重要的桥梁,是士人阶层进入官僚体制的基本保障。它的建立为广大知识分子入朝为官开辟了道路,冲击了氏族门阀垄断是官场的局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时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界限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明显,农、工、商阶层,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官僚队伍。北宋在建国初期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这也就要求了宋朝必须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官途。 针对科举制的完善,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

    ①科举流程完善:为了使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最大的公平与客观,宋朝时期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进行“公荐”选人的惯例,并且世家大族的子弟要进行“别做就试”,同时,考试试卷要进行“封弥”,可以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徇私舞弊。

    ②破除了门第限制:宋朝时期打破了唐朝时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宋朝规定凡是稍具文墨者皆可,参加考试。因此,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扩大。据记载宣和六年,科举及弟的进士人数达到了805人。

    ③科举后待遇提高: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需要经过内部严格的考验,才能真正入朝为官,因此那些在朝堂当中,没有关系的平民大多很难入选。

    而宋朝通过科举成为进士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官位,升迁也很迅速,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前茅的人常常不到十年就官至公辅。

    (2)教育的发展

    国家“重文”政策的推行,加上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由国家新办的官学,在建造数量和规模上远远超过前代,不论经济发展富足与否,几乎每个县都有县学。据记载,唐朝时期由于入学资格的限制,全国总共有学生63,000多人,而宋朝时打破了入学等级界限,崇宁三年,全国学生总数达到了21万。

    与此同时地方私学也得到了发展,宋朝时私人办学风气盛行,质量也极高,出现了闻名后世的“四大书院”。这些私人书院的出现既弥补了封建官学中存在的不足,又满足了广大读书人的需求,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士大夫阶层产生和发展的科技原因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可以说大大促进了宋朝时期教育的兴盛,它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世家大族对于文化的垄断,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大量书籍涌现在社会中,据史料记载,宋朝建国45年来,国子监经诗出版量较前朝来说增加了二十五倍,这为古代文化的普及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民间也争相篆刻诸子百家之书,此时读书也不再是过去世家大族或者有钱人的专利,文学真正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

    总结:

    宋代士大夫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对政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既改变了从汉代以来的门阀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又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发展。

    4、士大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它介于帝王与庶民之间,构成统治阶级的主体,操作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发挥着不可或缺又无可替代的政治功能,从而使中国古代社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和传统。这种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形态,就是所谓“士大夫政治”。因此可以说士大夫考虑的是个人的政治生涯。

    5、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是什么意思?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朝鲜、越南、琉球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于“士人”,一般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称士死为【不禄】。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 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礼记•曲记下》)~

    6、为什么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这话我是极其赞成的,要说这世上让我找一个人和他玩一辈子,我想最好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界封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黄裳曾说他:他的一切,都是诗。

    梁文道说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的刚好。

    这话我都赞成,不过我更愿意把他当做身边一个极其可爱好玩的老头,像一个忘年交的邻居、像朋友、像父亲。

    毫无疑问才子一枚

    汪曾祺首先是毫无疑问的才子一枚,还是那种旧时的才子,带点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

    小时候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家里请着好的私塾先生,有才华的祖父、父亲膝下成长着,书画皆通。从小到大,国文总考第一;画画好,美术老师常让他替同学们改画,自幼就有才子气。

    患着疟疾呢,还是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文学系,投入最喜欢的老师沈从文名下。到了大学,也是风云人物,各种老师宠着、赏识着。

    上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他交了一份很短的报告,杨先生看了,当堂宣布他期末免考,听说他爱画,就邀他到住处,给他看自己收藏的画册。

      

    闻一多的唐诗课,汪曾祺替同学交作业,写了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大意说盛唐的诗人们在白纸上画画,晚唐的诗人们则在黑纸上画,故色彩特别浓烈。闻一多看了,大为激赏,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沈从文更是欣赏他,给过他的习作120分(满分一百)的高分,还到处推荐汪曾祺的文章,说他写的比自己好。

    汪曾祺也极为喜欢沈从文,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汪曾祺(左)和沈从文(右)

    汪曾祺还参与过样板戏《沙家浜》的改写,那句阿庆嫂著名的唱腔“时过沧桑,人走茶凉”就出自汪曾祺之手。

    爱吃爱酒爱花的老顽童

    汪曾祺还特别“贪得无厌”。他贪吃,贪喝,贪看,贪玩儿。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他这样对生活有这么大兴趣。

    他特别爱喝酒,喝起酒来,从不会一口一口抿,而是痛饮,一喝一大口。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汪曾祺经常逃课去喝酒。一天夜里喝麻了,瘫坐马路边,沈从文路过瞧见,以为是个生病的难民,一看,居然是汪曾祺!连忙把他扶回宿舍。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大师,踉踉跄跄在夜路上走,想来真是好好笑。

    晚年因为疾病缠身,医生给立了很多规矩,不能吃肥肉,不能抽烟、喝酒,油炸食品也不行。——这可怎么活?“但他不是个容易沮丧的人——幸好有天下第一的豆腐,我还能鼓捣出来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他这样给自己打气。”

    1960年代的汪曾祺(右一)

    1997年5月16日,离世当天,他想喝口茶水,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就已离世。

    他还好吃,简直吃尽四方。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湖南的腊肉,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还是故乡的野菜、他乡的菜肴,所有的东西,经他写出来,就算刚吃过算,我都超想吃。

    对草木,他也有情意。还是少年时,他就有心发现家里的园子里什么花最先开,祖母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也常常由他来换新,才25岁,写过的文章里提到的花草树木种类数量,简直堪称博物学家。

    他还喜欢唱戏,在西南联大时常唱后来放弃是因为——“牙齿陆续掉光,撒风漏气。”然后还喜欢画画,直到40岁时,他还想改行去当专业画家。

    还爱做菜。他的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当时每当有港台作家或外国人来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索性安排客人在汪曾祺家吃饭。

    作家聂华苓访问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扬州菜——大煮干丝,聂华苓不仅吃完了干丝,连汤汁也喝得精光;还有人吃完后将剩下的菜“兜着走”,说是外面吃不到……

    独创一派的文体家

    汪曾祺的文字,大家都知道是独特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语言最好的作家有谁”这种问题的答案里,他总是能名列前茅。

    晚年汪曾祺

    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的句子大都短峭、平实、朴拙,文字直白冲淡,像在水里洗过一样,干净。

    真喜欢看他晚年写的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呀。

    汪曾祺写过很多沈从文,我因此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叹气怎么高兴。

    他说沈从文读过很多书,却从不引经据典,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讲话,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只要你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就会受益匪浅,“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写当年和梁思成、林徽因毗邻而居的金岳霖,看到林徽因瘦的不成样子,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在门前的空地上喂养了十几只鸡,“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真是各个个性不一样,却又都可爱得紧,让人对那个时代、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师生朋友情谊心向往之。

    汪曾祺和妻子

    可能大家更记得《受戒》,记得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的烂漫。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里,一个小小的庙旁,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儿之间产生了懵懂的爱情,有如世外桃源般至纯至美。

    汪曾祺的小说文字总是这样,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但是汪曾祺牵挂的又不光是美,他只是觉得,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老顽童黄永玉直接表示:“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

    有评论家说,汪曾祺是被遮蔽的文学大师,在他去世之后,作品被一版再版。但在我这个汪曾祺迷的心里,总是没有找到一套汪老的完美的文集,或者是收录的文字不全,或者是装帧不够精美。

    7、儒家士大夫为什么把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进行抵制?

    这天下的事情,都可以用“利”字来解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自汉董仲舒得汉武帝看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就占据了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历代儒家从书本里学到的就是唯有读书高,这种思想深入到了他们的思想里,他们的骨髓里。隋唐推行科举制度以后,贫民有了晋升之道,尤其是赵宋以来,读书人的地位更是可以与皇家共治天下。为了防范其他学说追赶甚至超越儒学,历代即得利益者就不遗余力地打击非儒学。而道家追求无为,佛家讲究无欲,这与儒家几无抵触,所以还能生存。其他学说不是打击灭绝,就是改头换面并入了儒家。

    不得不说在先秦时期孔孟及荀子曾子等在学术上的成就和道理。当时百家争鸣,并无人把墨子等的发明创造说成奇技淫巧。

    从今天我们取得的成就来看,儒家那套关起门来自己玩,还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外力介入,马上土崩瓦解!今天的语文课本上对儒家的介绍也多是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和后期的美文学习。不再宣扬儒家独尊了。

    所以说儒家士大夫把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进行抵制的原因,不过是利字在作祟罢了。

    8、士大夫是怎样的群体,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是萧千户,我来就这个问题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士大夫”在国人的认知里,就是古代封建社会那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员,或者是以考取功名报效君王为目标的读书人。“士大夫”是寒族子弟通过才学实现阶级跨越的理想彼岸,也是出身贵族或者踏入贵族的身份象征。它代表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精英阶层,抑或是特权阶层,因此它不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最多只能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士大夫”是能够直接参与国家决策,但多数只代表特权阶层利益

    “士大夫”阶层聚集了当时最有能力和学识的人,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才学能力和社会资源辅佐封建帝王管理国家,从而直接影响国家制定政治决策。所以在西汉的《礼记-曲礼》里才会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这就充分说明“士大夫”群体是一个特权阶层。到了北宋时期,一代名臣文彦博更是与宋神宗直接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也就是说,皇帝是靠着“士大夫”来治理国家,应该更过关注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而不是老百姓的利益,就算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前提也是为了维护特权阶层的统治。

    “士大夫”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主要宣扬符合特权阶层利益的思想

    “士大夫”阶层掌握着统治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重要的信息工具—文字,可以通过更加符合特权级利益的思想阐述与表达来影响普通民众。士大夫精神是以文载道。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烈;它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它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大无畏;它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它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贞;它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通过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士大夫”阶层获得民众的尊敬与信任,并以此教化与管理老百姓。

    千户君认为,真正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而不是某个精英团体或者是所谓的特权阶层,这也是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所证明过的。

    以上是千户君的个人观点,欢迎持有不同观点的小伙伴留言讨论,也希望认同千户君观点的小伙伴可以不吝点赞和关注哦,谢谢!

    9、士大夫是什么官?

    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这是中华文明具代表性的一个社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