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郑板桥原名怎么读(郑板桥的原名叫什么?)

郑板桥原名怎么读(郑板桥的原名叫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郑板桥的原名叫什么?
  • 2、郑板桥原名叫什么、怎么读啊?
  • 3、清代诗人郑燮怎么读?
  • 4、郑板桥原名拼音要怎么读?
  • 5、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6、请问郑板桥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
  • 7、郑燮的燮字该怎么读?拼音郑燮郑板桥?
  • 正文

    1、郑板桥的原名叫什么?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郑板桥原名叫什么、怎么读啊?

    郑燮(xie四声)郑板桥简介: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3、清代诗人郑燮怎么读?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zhengxie,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4、郑板桥原名拼音要怎么读?

    郑燮 (燮拼音:xiè)(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5、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说清代诗人中写诗最雅致的我还真不好说清楚。但是要是让我说一个写诗最粗最泼辣的我会非常自然的想起这个人。这位诗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画也画的好,书法也是一绝。

    他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诗人,所以从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说起:

    竹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上小学的时候以为是编教科书的专家因为要符合我们学习水平特地选了郑板桥最简单的诗。可是当我上了大学读了郑板桥的集子之后,我发现他的诗几乎都是这样的。比如: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清 ·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还有这样的:

    咏芭蕉 

    清 ·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笔者选择这些诗并不是特例,大家可以看看郑板桥的集子,几乎都是这样的作品。笔者爱读就是因为读他的诗是不需要太多借助注释的,只要看看相关的写作背景就非常好把握他的诗歌主旨了。读他的诗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不用借助注释读起来就异常顺畅。假如换一本钱谦益的诗集你再读一读你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所以郑板桥的诗歌本身就是很亲民的。

    郑板桥的诗歌类别

    郑板桥这个人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所以就不多做赘述了。重点我们先看看他诗歌的类别:

    一,咏史诗,如《六朝》《南内》《绍兴》;

    二,讽喻诗,如上文提到的《潍县署中》等就是这一类诗;

    三,题画诗,这也是郑板桥作诗作得最多的一类,也许郑板桥心里更认同自己画家身份一点吧。

    我想和大家分享和注意的是,郑板桥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画家、书法家为什么写出来的诗歌却这么的粗,这么的"随性所欲":

    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排斥与平民意识

    古代知识分子是热衷于做官的,比如像蒲松龄这样的人,看起来痛恨官场其实心里充满着对做官的热忱。郑板桥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考了二十多年,对于考试和做官其实他早就不那么疯狂执着了。郑板桥很少写自己有着远大的治国安邦得理想,五十岁才正式得了个小县令官。其实这时候的他心态已经平和了,平时上上班,有时候还去干干农活,自己办公的县衙就是个茅草棚子。他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有越感,时时提醒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的身份。"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关心的就是底层百姓最贴合生计民生的事。没了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架子,自然以天地立心。郑板桥本本分分拿着工资为当地百姓登高一呼。其实,他长得像农民,更怀着一颗农民一样朴实的心。

    自身性格与画家气质

    文学、美术、书法这三样是很让人卓尔不群的东西。走这些路径的人特别是大师都是非常有个性的,郑板桥偏偏都做的很出色。郑板桥被列为画坛"扬州八怪"之一,这个"怪字"可不仅仅是表示他们美术风格标新立异,还有一指就是他们的性格。徐渭也是八人之一,这徐渭可是后来不折不扣疯了,可想画家性格是多么与众不同;书法中,郑板桥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还加入他画竹叶的笔法,篆书的形制来创作了极具个人色彩的"六分半书"。作为考据之学的乾嘉时期,诗歌大量融入学术,给诗歌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大师,郑板桥甘心与他们一样,写出那样的酸腐气息的诗歌吗?答案可想而知。

    卖画须提粗率之言

    生命的最后几年,郑板桥辞官回了家。平时不太节约而且也不会钻营的郑板桥没了收入,日子过不下去了。画家金农亲自为郑板桥定了"润格",此时他早已经是成名多年的大画家了,对于那些商人来求画,也是有求必应。那时商人的总体文化水品是不高的,古代的文人画是要在留白处题诗的,题给商人的诗肯定不能太有学问气,道学气。所以在大量得题画里郑板桥都用了"独抒性灵"的手法来完成作品的构造。画和诗不再有了距离感,雅俗共赏的东西自然得到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喜爱。

    这就是郑板桥的诗,越读越有滋味,"难得糊涂"到底怎么解释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他的诗歌就是在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你这个老诗人、老画家、老书法家的狂放而极剧个性的做人,做事。

    前辈文学的影响

    我认为郑板桥的诗歌受到了《诗经》、《汉乐府》、元白诗歌等风格的影响。这类诗歌浅显易懂,不费心力,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毫无矫饰造作。文章的心就是作者的心,他关心的总是时事、是现实、是知识分子那颗带着责任感的心。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6、请问郑板桥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

    【字义】: 燮——表示用言语调和。本义:协和;调和 【出处】: 燮友柔克。——《书·洪范》古人取字往往与名相联系,郑燮的字“克柔”即从尚书的“燮友柔克”而来。 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著作】: 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书画】: 郑板桥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郑燮真迹

    7、郑燮的燮字该怎么读?拼音郑燮郑板桥?

    郑燮读作zhèng xiè。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扩展资料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既题诗又题画,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