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 2、王充认为人的灵魂就是“精神”,你认为正确吗?
  • 3、王充的个人生平是什么样的?
  • 4、王充是什么时代的人?
  • 5、王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6、王冲的论衡是哪个朝代的?
  • 7、王充是那个朝代人?
  • 8、王充是东汉唯物论思想家,他用30年写出的《论衡》,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 9、王充和董仲舒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 正文

    1、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王充(27—97年)

    王充、王符、仲长统被后世学者誉为“汉世三杰”,而就这三人而论,王充是其中年龄最长和著作最多的一个,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符和仲长统。

    在整个东汉两百年的历史上,能称得上思想家的只有三位,即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在《后汉书》中为他们三人作了合传,后世很多学者将他们誉为“汉世三杰”。而就这三人而论,王充是其中年龄最长和著作最多的一个,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符和仲长统,是东汉最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出生于公元27年,他自称出身于“孤门细族”,事实上他的先辈也曾风光无限,只是到王充出生时已经完全衰落下去了,但王充还是受到了正统儒家经典的教育,并且在私塾很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后汉书》中写道:“充少孤,乡里称孝。”他的品德言行自小就得到认可。之后王充不远千里来到京都洛阳,进入太学拜班彪为师。

    在洛阳,王充博览群书,遍访名儒,学问大增,眼界大开。王充记忆力非常出众,因没钱买书,他常常到书店读书,过目不忘,这也是他能够精通百家之言的原因之一。照常理,像王充这样的杰出人才本应出将入相,可事实并非如此。王充的仕途之路坎坷而多阻碍,仅做过几任郡县僚属,每每因与上级意见相左而去职。若论显赫功绩,王充实在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无法凭借传奇经历引人入胜,但这也许正是成就他学术思想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王充擅长辩论,且总是以诡异开始,以不可辩驳的结论收尾。他认为很多儒家学者都偏离了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完成二十多万字,共八十五篇的《论衡》一书,对很多当时困惑人们的问题作了解释。晚年,王充因才名远扬被汉肃宗征召入朝,但因其体弱多病,终不成行,后写就《养性书》。约公元97年,王充因病去世。

    王充最重要的著作是《论衡》,保留至今的有85篇。东汉时期,传统的儒家学说被掺进了谶纬学说,演变成了儒术,而王充的《论衡》对这种弊症进行了批判,成为当时评定言论价值的标尺。也正因为《论衡》反对汉代儒学的正统思想,曾一度遭到后代统治者的冷遇和禁锢,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异书”。

    《论衡》从宇宙观上反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万物生长是“自然之化”,所以,万物并非上天有意创造。《论衡》所阐述的是一种自然主义宇宙观,认为人虽然能利用自然,但却无法摆脱自然的支配,这也是古代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

    《论衡》用自然主义唯物论的观点论述社会历史发展,认为社会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定“天人合一”的“道统” 观。书中提出,社会兴衰治乱的原因在它自身,而并非“上天”或者“君主”的意志所致。王充认为人的生死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死犹如火灭,何来鬼神?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思想,对后世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王充在《论衡》中对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甚至上问孔孟,公然向权威的经典挑战,曾一度被视为名教之罪人,其儒学家的身份也遭到质疑。但综观王充生平事迹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一位儒学家,而且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奇儒。

    【汉世三杰】东汉时期,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人是思想界的泰斗人物,范晔的《后汉书》为三人立合传,三人被后世学者赞誉为“汉世三杰”。王充著《论衡》一书,揭露当时的很多学术问题尤其是社会的陋俗,提出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见解;王符所著之《潜夫论》严厉抨击了东汉前期的各种社会弊端;仲长统的《昌言》,则对东汉后期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2、王充认为人的灵魂就是“精神”,你认为正确吗?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哲学家,他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提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出道家的特质。在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非常盛行。其神学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于是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世上并无鬼神之说,人死魂灭,所谓的灵魂不过就是人的精神罢了。精神是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人死了形体没了,精神也就消散了。本人很赞同此观点,人的形体是由血肉、骨骼加精气神组合而成。人一断气,所有细胞停止运行,一切也随之殆尽。总结来说,人们所说的灵魂就是精神。精神是指,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比如我们常说,某某人看起来很有精神,可见精神它是无行的。那精神不是灵魂为什么会出窍?这个很正常,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随时都有可能精神出窍。比如说,有时想一件事想得发呆了,或因为某件事分散了注意力,还有被某个人、某些物所吸引等等……

    3、王充的个人生平是什么样的?

    王充(27~约97)字仲任,汉代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在批判地继承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批评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迷信的斗争中,建立了一种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思想成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4、王充是什么时代的人?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祖父、父亲钱塘“以贾贩为事”。王充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到京师洛阳入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5、王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孤儿王充自幼喜读书,且过目不忘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是个知识会灵活运用的人

    6、王冲的论衡是哪个朝代的?

    王充的论衡在东汉。《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章和二年(88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7、王充是那个朝代人?

    东汉末年,任司徒。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8、王充是东汉唯物论思想家,他用30年写出的《论衡》,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唯物主义我们一定不陌生,既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然而这样的结论都是近现代才总结出来的。那么早在两千多年前,在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的东汉时期,王充能冲破思想的藩篱,拿起一盏充满了智慧之光的火烛,刺破封建社会的黑暗,更显得他的难能可贵。我们来简略品读一下它,以领略它不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于这部书的名字《论衡》,王充认为他的著作:“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才,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论衡》全书共85篇,因《招致》一篇有录无文,实际上只有84篇,是东汉会稽上虞人王充(27年~约97年),用了3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然而历史上关于这部书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从汉到唐大都认为其是一代伟著。唐以后则认为其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书,这种状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梁启超称“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章太炎称“王充《论衡》可称为卓异的著述”;冯友兰将王充誉为“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如从中摘抄一些,来一看端倪,它主要内容就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比如有一天,天上打雷,打死了一个人。有迷信思想的人于是出来宣传说,这是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所以叫雷公把他打死了,这是恶有恶报。王充听到这件事,亲自跑到现场去观察,他看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烧焦的臭味。于是他解释说,打雷的时候有闪电,闪电就是火,打雷其实是一种天火,被雷打死的人其实是被天火烧死的,这也是碰巧的偶然的现象。天上并没有什么雷公,更不是恶有恶报。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谣言的,也很有意思。战国时,魏国人庞恭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你集市上有老虎,你信不信?”魏王回答:“我不信。”“两个人说呢?”“我也不信。”“三个人说呢?”“那我信。”庞恭说:“世本无虎,三人言而成虎。”这就是“市虎之讹”的故事。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是投杼之误:有个与曾参同名者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了人。她不信,仍然继续织布。接连又有两个人来报信,她就相信了,于是扔下手中的梭子,跳墙逃跑。

    德行高尚的人往往认为只要自身清白,谣言不可畏。但现实生活中,谣言的破坏力极强,谣言传久了,就会有很多人相信。可见这样的故事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谣言猛于虎,网络谣言更有甚之。

    《论衡》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谈古论今,议论驰骋,援喻取譬,深入浅出。《论衡》共计20余万言,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全书基本体现了他超前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汉朝那样一个经学的时代。全书基本可以概括如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既人世间的万物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既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既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今胜于古,既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由此可见,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章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基本体现“衡”字的本义,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近几十年,人们才对王充的《论衡》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尽管在对《论衡》的研究中还有不少分岐,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部著作正日渐显现出其思想异彩则是确定无疑的。

    9、王充和董仲舒观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汉时期在探索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出现了以王充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两种观点; 其中西汉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而东汉的王充则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 两者最根本的分歧是对于物质现象的基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