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范进中举后怎么样了(范进中举被批评了500年,那要是范进不中举呢?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

范进中举后怎么样了(范进中举被批评了500年,那要是范进不中举呢?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范进中举被批评了500年,那要是范进不中举呢?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
  • 2、范进中举之后却疯掉了,其后续如何?有无为官?
  • 3、范进中举后突然暴富,良田豪宅,仆人成群,是作者吴敬梓的艺术夸张还是真实社会现象?
  • 4、范进中举为什么会表现出疯狂的状态,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结局?
  • 5、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 6、范进中举后真的疯了吗?
  • 7、范进中举后暴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特感觉?
  • 正文

    1、范进中举被批评了500年,那要是范进不中举呢?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

    范进若不中举,就无法接触到所谓的“上流社会阶层”的生活,失去了这条线,就难以揭露当时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虚伪了。

    范进不中举,那这个人物对于故事已经没用了。

    那故事里还剩什么?周进没有范进可点,点马二先生?可是马纯上早有功名了,难道要点匡迥吗?

    范进在《儒林外史》不是主菜,他和马纯上一样,都是清口小菜。

    马纯上所体现的是匡迥经历的前一半人生,心好,但是废物。衡文之毫无把握嘛。

    马二先生的无能,在《儒林》里起码排前两名,除了在西湖吃了一圈,剩下就干什么都不成。而匡迥能以马二先生为楷模,可想而知这个马二第二的无能程度。

    范进则体现了匡迥经历的后一半人生,也就是从好变坏这个过程,无能,但是学会狡辩了,之后就是虚伪、绝情、歹毒。可以这么说,范进是一半的匡迥,如果没有范进,那么匡迥就不完整,因为无法诠释他的经历和行为。

    所以,范进必须中举,他不中举,他的故事不发展,等于主人公匡迥被砍了一半的戏,那《儒林》还有多大看头?套路太简单,也就失去这部巨著的文学价值了。

    至于贬损和讥讽……全篇都写庄绍光和杜少卿,剩下的篇幅净是骂街,那也不像话吧。

    而范进的结局,则诠释了作者本身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作者借杜少卿之口,表态了自己,就是宁可变成宅男,别出去添乱,像范进一样贻笑大方,甚至像匡迥一样从人变成了不是人。

    所以范进必须得中举,故事里缺不了他。没有他,少了很多精彩。

    清代批判科举的古典小说里,最精彩的人物,一是《儒林》里的范进,一是《二十年》里的严贡生,若缺了这样的人物,整部书都会淡了不少色彩啊。

    ——顺便。之前好歹还有一部《官场现形记》电视剧,并且依稀记得主题歌还挺好听。《儒林》和《二十年》怎的没人拍呢?可惜,可惜。

    2、范进中举之后却疯掉了,其后续如何?有无为官?

    范进中举之后只是短暂地疯掉了,他老丈人给他一个耳光后又回复了正常。他的脑子也没有因为这次发疯受影响,而且之后彻底转了运,屌丝逆袭,一路扶摇直上。

    范进先是为母丁忧三年,之后进京会试,高中进士,授职部署,考选御史。几年后又钦点山东学道,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这官可不算小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中学时学《范进中举》,范进是反面角色,被当做笑话来看的。但是人家范进大气晚成,后在官场来如鱼得水。我看范进应该被当做励志典型才对。

    3、范进中举后突然暴富,良田豪宅,仆人成群,是作者吴敬梓的艺术夸张还是真实社会现象?

    范进是清朝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的人物,按照作者设定的背景“成化末年”,也就是明朝中后期,这个时代有着“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举人除了取得仕途之路的敲门砖之外,还享有一系列特权——

    1、免除徭役。

    徭役,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其中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

    如果是一般力役和杂役,顶多是失去自由,但要遇到丧良心的监工,说不定还会被克扣食物,甚至为了赶工期丧失性命。

    更不用说军役,哪怕是相对和平年代,古代的征兵制度都并不完善,对那些平民士兵不但没有保障,到了战争需要的时候,更是面临失去性命的危险。

    而且征役属于无偿劳动,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要是家里面的劳动力被政府征用,那么这个家庭几乎就失去了存活机会。

    而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养奴仆,免除徭役,所以很多无产百姓,选择卖身给这些举人当奴仆,虽然失去人身自由,但至少能有一口饭吃,能够保住性命。

    要是主人家富裕一点,手宽一点,甚至能过得比一般穷苦百姓还要舒服。

    2、免除赋税。

    如免除徭役给举人老爷们带来成群的仆人,免除赋税给举人带来实际的金钱财富。

    因为举人有免除赋税的特权,举人家里的田地是可以不用交税的,这在高农业税的古代,是极大的一笔费用。

    所以很多空有地产,而没有社会地位的商人、富农就会主动将跳八度产业,归置到举人名下,来逃避税收。而举人从中或里实实在在的利益。

    3、官场入场券

    不像秀才,举人是可以当官的,哪怕没能在往上考,也有机会做一些末流小官。而古代交通不便利,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导致很多地方官都变成了土皇帝。

    可见,对于一个握着官场入场券的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讨好、结交。而一直处于末流的商人之辈,结交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送钱送房。

    除了这些,身为举人的范进,也算得上是乡绅了,可以帮人写状纸,帮人调节经济纠纷,甚至解决一些案件,而这里面都是可以捞油水的。

    所以,范进中举后,的确算是走上人生巅峰。

     

    4、范进中举为什么会表现出疯狂的状态,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结局?

    范进之所以发疯,我以为可以从三方面解决:

    一是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直接危害,这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一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于是,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由于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穷?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二是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

    三是范进的个人因素,他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他脆弱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

    一言概之,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考试的危害结果。

    5、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导读:范进中举,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凉人生。底层读书人的上升通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数十年如一日在等待中度过,突然一朝成功,有人喜极而泣,有承受不住就会疯癫失常。

    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者,一生参加科举,却没有被命运之神眷顾,并且生活潦倒,突然中举,乐极生悲,自然就会疯癫了。

    范进多年参加科举而不中,他的一生都在为考试而斗争,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在还没有得到这个地位上升的许可证时,他的内心是无助的,他家里很穷,为了能高中举人,他潦倒了半生,邻里亲戚看不起他,没人愿意接济这么一个穷鬼,这是社会的悲哀,更是范进命运的悲哀。

    他地位低微,受人歧视,他一直活在压抑与憋屈当中,当一切来不及去思考之时,他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唯一的通道,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之神给他开了很大一个玩笑,他始终没有被命运所青睐,在他没有中举之前的生活状态,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短短的一句话,就已经揭示出他生活的窘迫。连胡屠户都可以随意的轻慢他几句,为了生活,他也唯唯应下。

    在这样一个状态下,突然中举,心里巨大的落差,让他乐极生悲,突然就疯癫了。

    封建社会对读书的认可,是一种很狭隘的状态,而读书也被认为是底层读书人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通道。

    读书人如果不中举,就会被人无限歧视,因为只有“学而优则仕”才是读书人的终极归属,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读书实在是没有什么用的,一当不了官,二发不了财,就会被社会所鄙视,所厌弃。手无缚鸡之力,经不得商,下不了力气,从生活方面来说,这样的读书人其实是没有用的。

    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家里人让他上街去卖母鸡,这就是家里歧视他的最好证明,当得知自己中举这件事,他自己都敢不相信,这么多年的隐忍,本来不报任何希望,突然天降好事,范进受不了这样的天纵欢喜,把多年的忍耐化作泪水,一起释放出来,结果他的精神在这一刻彻底被放松下来,突然受不了这件大喜事,一瞬间就发了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如果这是真的,他知道,这将是人生的一次彻底洗牌,越过这道鸿沟,他将风光无限,他的这种思想,也是当时所有科举士子心里的想法,谁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读书人的理想,更是社会对于读书人的认可。

    虽然对于读书人的认可,是一种狭隘且封建的束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范进是不能免于俗套的。范进也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读书人的缩影,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范进不是个例,他是很多人的读书人的影子。

    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也不仅仅是社会的原因,把范进疯癫的责任全部归结于社会也是不对的,他自身也是存在性格缺陷的。

    他热衷于科举考试,沉湎其中,以至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事稼穑,不懂生活。为了考试顽固不化痴迷不悟,把人生的希望全部赌在科举这一条路上。他本身也有虚荣顽固的性格特征,一个人义无反顾的在一条路上走到黑,不看来路,也不问归期,就这样固执而痴迷,就和买彩票一样,把希望全部倾注于此,看起来是执着,其实是执拗,不懂得对生活妥协,寻找另一条出路。

    过度的热情与希望,使现实的打击来得更加残酷,他本身心理就脆弱不堪,在一次次打击下,其实内心是极其奔溃的,只是还没有一根导火索来点燃他内心那根枯草而已,当有人告诉他,他中举了,他心里那根跃跃欲燃的枯草就被彻底点燃了,他也在内心的荒原里那自己烧死掉。他本身的脆弱,是经不起一点刺激的,所以当中举这件事发生时,他反倒承受不起这件事情,所以他发了疯。

    中举的时间太长,他本身应该是放弃的,当放弃后,希望再一次点燃时,他没有那么强大的心理去接受这件事情

    这就不得不考虑一下范进的人生境遇了,如果一个普通人,会理解为大器晚成,但是他可能不会这样想,他也许认为这是一种失败。

    他从十多岁就开始了漫长的科举之路,里面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八股文章的啰嗦与枯燥,只有读过的人才知道,范进就是在这样一个寂寞的环境下学习的,一学就是好多年,多年不中的积郁在心里形成了死疙瘩。

    一个人有多少个青春可以挥霍,范进也一样,他从一个青葱少年考到了垂暮之年,时间的跨越实在是太长,在这么大的时间跨越里,他早就习惯了一次次的失望打击,突然天上掉馅饼,砸到自己头上,心理上无所适从。

    科举考试本身就枯燥无味,他的学习没有一点趣味,就是一种迎合,这样迎合对他的心理进行了第二次摧残,心理的折磨与生活的困苦,使得他承受不起,他既高兴又失落,在这两种情绪的夹杂之下,他的疯狂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来看一下,范进中举可以带来的好处,首先他可以实现阶层跨越,当初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将对他另眼相看,甚至要夸赞于他,胡屠户,自己的家人,曾经看不起自己的邻里,都会叫自己一声“范举人”,他将得到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在他屡次失败的过程中,来自周围的嘲笑,使他内心奔溃。他本来可以蜕变成蝴蝶,结果在还没有破茧之时就夭折了,范进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成的,也是自身性格造成的。前面屡次考不中,被人讥笑讽刺,如今中举了,但再次疯癫依然是个笑话,这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悲剧,是范进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底层读书人的悲剧。

    后记:作者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生计,很快挥霍殆尽。1729(雍正七年),他再一次参加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家园,靠卖文字与朋友的接济过完一生,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范进的缩影。

    6、范进中举后真的疯了吗?

    范进这个名,相信大家应该很熟悉,早些年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范进中举"是一个讽剌故事,范进这个角色充满了戏剧性,因为他为了一个举人的身份就落到了疯癫的地步。年过半百的范进,权力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此刻,黄坭拥到井阎罗王向他招手的范进却突然中举(现在的名牌大学)拥有了全部,自然会欢喜异常。此外,由于他上年纪,过度的情绪激动而导致疯癫,可以理解、可以说疯了也是正常的,如果换做一个年轻人,结局或许就不一样了。

    7、范进中举后暴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奇特感觉?

    感谢邀请。

    《范进中举》是课本中的一篇,摘于《儒林外史》,通篇充满了作者对科举的深恶痛绝和讽刺,但是通篇又都没有一句直接的嘲讽,都是通过人物、环境、细节的刻画完成了作者内心的表达,吴敬梓令人敬佩,是一位极其优秀的作家。

    醉心功名不顾家庭的男人

    范进是一个酸腐的书生,大半辈子奉献给了科举,他每天除了读书,还要忍受老丈人胡屠户对他的百般咒骂,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胡屠户,一个几十年就知道读书,不能为家出力的女婿也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虽然粗鄙,却更接近生活。而范进一门心思的科举梦,让他的人生都迷失在科举里,无数次的失败换不来他的清醒,这叫执着,也叫固执。

    多年的穷读书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范进的日常生活也是煎熬,但是他不忘记那所谓的“梦想”,这里的他是没有责任心的,没有男人对家的担当。

    成为秀才走上科举之路

    范进遇到了他的恩师周学道,被周取了第一名秀才,正式开启了范进的科举之路,范进非常感激,直送了三十里才折返,回到家中迎来的依旧是岳父胡屠户的不满,毕竟一个穷秀才和之前也没什么改变。胡屠户语气生硬的教训,范进都应了下来,“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由此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痴迷科举,为此忍受人生百态,忍受岳父的百般苛责。他不觉得他没有责任心,也不觉得他该为家里承担什么,他觉得这是老天对他的锤炼,是他科举路上的风雨。

    梦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科考是需要钱的,囊中羞涩的范进要去参加乡试,他需要钱,于是为了科举他再一次放下了尊严,硬着头皮去求他的岳父胡屠户,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撒抛尿自己照照”“趁早收了这个心”等等。范进辞了老丈人,和同案借了盘缠,去参加乡试,回来的时候,家中已经三天没东西吃了,老母饿的眼睛都看不到东西了。范进虽然可怜,但是却有可恨之处,痴迷科举,却忘了孝道。

    意外中举后的疯癫

    范进为了解决家中口粮问题,抱着家中可以下蛋的母鸡去街上卖,“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短短几句,作者就把范进落魄的样子刻画的淋漓尽致,那是一种落败有自卑的状态,这一切都是科举梦给他带来的恶果,即使要被饿死,他仍深陷其中。当范进被邻居赶来通知他中举的时候,他还不信,他不信这心心念念的愿望竟然真的实现了,一定是邻居在以此拿他取乐。直到他回到家中,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这才相信,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六个字汇聚了他多年的压抑与此刻的喜悦,强大的情绪对冲让他一下子疯了。后来被他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搧醒,才结束了丑态。

    举人可不是秀才,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中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范进这位破落穷秀才发达了,从此平步青云,再没人敢啐他一脸,岳父也不行。

    平步青云导致的转变

    几十年的愿望一朝实现,我想范进之后如何行事他已经在心中演练了无数次了吧,他得偿所愿,“洗了脸”,平时给他白眼的邻居此刻都可爱了起来,他们谄媚的样子范进很受用。这么多年他最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他也不不害怕了,还改了称呼,不叫岳父了,改叫老爹,当然了,胡屠户对此也是没有意见的。

    田产、金钱、奴仆,应有尽有,一个几十年醉心功名的腐儒一朝登天,这种内心的宣泄和人生的得意,让他一下子疯了过去,清醒之后,他的内心真心世界和品性表露无遗,那种内心的狂喜恐怕非常人可以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