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乐毅怎么读(乐毅的“乐”字怎么读?是le还是yue?)

乐毅怎么读(乐毅的“乐”字怎么读?是le还是yue?)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乐毅的“乐”字怎么读?是le还是yue?
  • 2、乐毅到底是谁?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 3、乐毅读音读le还是yuele也有姓,yue也有姓。乐毅这个读音的由来?
  • 4、乐毅读音?
  • 5、为什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其他历史人物?比如张良或者韩信?
  • 6、史记应该怎么读?
  • 7、乐毅的一生是怎样的?
  • 正文

    1、乐毅的“乐”字怎么读?是le还是yue?

    yue「乐」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

    以王父自为氏。据《姓氏急就篇》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宋戴公之子

    2、乐毅到底是谁?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是名将,管仲是能相。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表明自己不仅能出则为将,入则能为相,而且还是名将能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魏、赵、韩、楚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岌岌可危。但后来,燕惠王听信谗言,猜忌乐毅,只好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其中所指二人就是蒙恬和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单单是说明自己具有他们的才能,更反应出诸葛亮崇尚他们的情怀。这一点,很值得玩味。

    管仲是齐国公子纠的师傅,与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当公子纠被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斩杀后,召忽就陪着公子纠殉难啦,但管仲却没有。

    有人责难管仲,但管仲却振振有词,说:“我忠于的是齐国的国君,而不是公子纠。”

    公子小白即位齐国国君,鲍叔牙极力推荐好友管仲为相,自己为辅。成就了齐桓公五霸之首的霸业,管仲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乐毅忠心为燕国,却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选择逃难。等到燕国处在危难之际,燕惠王想起了乐毅,冰释前嫌,再次重用乐毅,帮助燕国渡过了危难。

    曹操之所以为之怆然流涕,可能是感同身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也有他们的信念、情怀呢?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值得品味。

    3、乐毅读音读le还是yuele也有姓,yue也有姓。乐毅这个读音的由来?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南阳。”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乐氏,曾在中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是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叫子夷父,字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乐氏正宗。  该支乐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是为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正确读音作lè。

    4、乐毅读音?

    乐毅读音: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

    5、为什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其他历史人物?比如张良或者韩信?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句话是出自陈寿著的《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他在齐国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率领五国联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汉初三杰之一,被誉为帝王之师,以谋略见长。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兵家“谋攻”派代表人物,以军事见长。张良和韩信都是在某一领域擅长的人才,不算复合型人才。

    管仲、乐毅是军政两用人才,诸葛亮希望自己成为军政两用复合型人才。

    后来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军政两用复合型人才,把蜀国治理井井有条,还亲自挂帅参加军事行动。后人对诸葛亮评价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可见诸葛亮实现了自己年轻的理想抱负。

    笔者认为,还是一种现象也不应排除。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陈寿写这句话时诸葛亮已经去世,管仲所处春秋时期和乐毅所处战国时期和诸葛亮所在三国局面相仿,都是同时存在并列的国家,而张良、韩信所处西汉,是大一统国家,拿并列国家人才和大一统国家人才相比有所不妥。

    6、史记应该怎么读?

    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从文学性还是从历史性都很高,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很多遍。主要的方法分享给你。

    首先呢,先读熟。先阅读白话文,对实际的整体故事进行熟悉和了解。读完白话文,再对比的文言文再读一遍。因为是纪传体写法。事件分在各个传记之中。这就需要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其次呢,是读懂。对各个事件和人物都熟悉之后,就要思考里面的人性和规律。对人性和规律的学习和熟悉,能够指点我们现在的生活,这就这就到了吸取营养的阶段。

    最后呢,是读透。就不仅仅限于他文本的学习和熟悉。是要能够对成败进行总结。不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是能够促进更多的挖掘和思考。

    这就是史记的读法,读下来需要个五六遍吧。

    7、乐毅的一生是怎样的?

    乐毅是将军世家。祖先乐羊就职魏国,因伐中山国有功而受封于中山国的灵寿。后来中山复国,又被赵灭,乐毅也就成为了赵家人。 但他一个赵家人怎么就到燕国当了将军呢? 因为三件事:一:胡服骑射的那位赵武灵王晚年遭遇沙丘之乱,赵国局势动荡。乐毅离开了赵国,去了燕国。二:燕昭王在储期间,攻打国相子之,齐国出兵武力干扰并攻破燕国,因此燕之于齐可谓血海深仇,有巨大的军功空间。三: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礼贤下士,天下有才之人景从云附,有巨大的个人升值空间。于是乐毅以魏王使者的身份到了燕国,受到燕王赏识,被尊为亚卿。这个时候齐缗王南败楚国,西破三晋,助赵国灭中山,打遍周边国家无敌手,一时风头无两,还跟秦国争帝名,正是将骄兵傲。乐毅就跟燕昭王说,现在齐国地大人多,我们小国单打打不过他。别看现在他缗王牛气冲天 ,秦楚三晋都不服他,我们如果拉他们入伙,肯定能赢。燕昭王说:我已经研究决定了,由你来当上将军。于是乐毅总领秦楚魏韩赵燕六国军大破齐军于济西,摧毁了其主力,然后率领燕军占领了除即墨和莒邑以外的所有齐国城池。六年以后,燕昭王死,继位的燕惠王跟乐毅不合,齐将田单又用了反间计,惠王召回乐毅而派大将骑劫取代乐毅统领燕军,被田单大破;乐毅怕回燕国被杀,跑到了赵国 。当然,如果故事就此结束乐毅也就是春秋战国纷纭乱世中的一个因时代落幕而退出历史舞台的英雄,结局比廉颇李牧这样悲剧英雄的好太多,不太会“被后世贤臣纷纷效仿”。但是乐毅在燕惠王被田单打怕时遣使来请复出的情况下念了两句诗,不,是写了一封回信,开头是我乐毅身经百战见得多啦balabala,正是这封《乐毅报燕惠王书》,使他在那悠久的乱世中也大放异彩。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参考书目:《史记 乐毅列传》《史记 燕召公世家》《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题主可以去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