笥怎么读(“笥”怎么读?)
![笥怎么读(“笥”怎么读?)](img/jc_4002/2.jpg)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笥”怎么读?
读音: [sì]释义:
1、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2、铠甲一类的防护物。
3、装;藏。1、边笥[biān sì] :同“ 边氏腹 ”2、竹笥[zhú sì] :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3、囊笥[náng sì] :袋子与箱笼。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
4、重笥[zhòng sì] :谓双层竹编的衣箱。
5、箧笥[qiè sì] :藏物的竹器。
6、玉笥[yù sì] :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7、巾笥[jīn sì] :即巾箱。
8、笥笈[sì jí] :竹制书箱。
9、籯笥[yíng sì] :籯、笥都是竹编的盛器。借指积蓄的钱财。
10、琼笥[qióng sì] :玉饰的书箱。多指佛经、道书。出处:1、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氏语者。——《韩非子·内储说上》2、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汉书》3、今夫考居室必以闳门丰屋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遒泽为甲。——唐·刘禹锡《论书》参考资料
2、笥是什么意思?
笥读sì,是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盛物器具,形状如同今日长方形小箱。
3、镜奁对衣笥的拼音镜奁对衣笥怎么读野杵对村舂什么意思?
镜奁对衣笥的拼音镜奁对衣笥怎么读野杵对村舂什么意思镜奁对衣笥的拼音如下jìng lián duì yī sì 意思是镜匣与衣柜相对野杵对村舂的拼音如下yě chǔ duì cūn chōng 意思是杵和村舂相对(杵:舂米之具。捣衣之木槌亦称杵)
4、淄醭笥臁用拼音怎么读?
zi bu si lian淄 zī 古代齐国首都:临淄 中国水名 [Zi River] 今山东省内的淄河。源出莱芜县东北,流经临淄市东,过广饶县境,汇合小清河入海 山东省新泰县的羊流河 中国古州名 [Zi prefecture]。隋置,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黑色。通“缁” [black] 不曰白乎?涅尔不淄。——《史记·孔子世家》 化白于泥淄。——《太玄·更》 在涅贵不淄。——崔瑗《座右铭》 淄博 Zībó [Zibo] 中国山东省地级市。位于省中部。面积2914平方公里,人口223万。胜利油田所产石油的加工中心,山东最大的石油工业城市,还有煤炭、钢铁、电力以及传统的料器、陶瓷等工业 淄 zī ㄗˉ 〔~河〕水名,在中国山东省。 古同“缁”,黑色。醭 醋或酱油等表面上长的白色霉 醭bú 1.酒﹑酱﹑醋等因败坏而生的白霉。亦泛指一切东西受潮而表面出现霉斑。笥竹笥 笥 sì (1) (形声。从竹,司声。本义: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2) 同本义 [bamboo-plaited basket or suitcase] 笥,盛食器也。――《说文》 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氏语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后汉书·酷吏传》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秋水》 (3) 又如:笥箧(竹制的匣子) (4) 铠甲一类的防护物 [armor] 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汉书》 笥 sì 装;藏 [load] 今夫考居室必以闳门丰屋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遒泽为甲。――唐·刘禹锡《论书》 笥 sì ㄙˋ 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郑码:MYAJ,U:7B25,GBK:F3D3 笔画数:11,部首:竹. 竹笥上的挂牌 笥是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盛物器具,形状如同今日长方形小箱。凡鲜干食物、日常用品,乃至衣着巾饰等都可以盛放。笥多以竹篾、藤皮、苇皮编织,也兼用荆条。制作有精有粗,或髹漆或素面。讲究的笥,还用夹纻胎,外髹漆彩绘,内衬绫罗为里。一般人家都为粗篾编织,杂放什物。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四十八个竹笥,大小基本一致。长约5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这类竹笥轻便耐用,是较为常见的。出土的竹笥内,盛放丝织物的六个,食品三十七个,草药一个。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内出土十一个竹笥,全部盛放丝织物。 古人所用的竹、藤编织 的笥,一般笥外要用绳索捆紧,打结时,加上封检,并在绳上穿挂木牌,写明笥内盛放的物品内容。附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时竹笥捆扎和封检、挂牌收藏情况。 送礼不必讲究礼物质量的好坏和多少,只要是一份诚挚的人情,差些,少些,都不能斤斤计较。《夜读拾得录(八十九)·寿礼送半条干鱼》一文中,鲁学士从笥里取出剩下的半条干鱼当做寿礼,到李东阳家去祝寿。这样的礼物,通常,人们是拿不出手的。但是,大大方方送去,高高兴兴收下。《笑史》记下这则明代的故事,还特别提到这半条干鱼是从笥中翻出来的,说明送的东西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更突出知友之间都不在乎这些。应该说,这是笑话,却是令人在笑声中感受友谊真挚的欢趣。汉字: 臁 拼音: lian 部首: 月 笔画: 17 五笔: eyuo 数字码 7601 臁〈名〉 小腿 [shank]。如:臁骨(小腿胫骨);臁肕(健壮的小腿);臁疮(一种生在腿部的皮肤病) 臁lián小腿的两侧:~疮。 繁体:臁
5、请问“大腹便便”的“便便”怎么念,什么意思啊?
大腹便便
有个看似简单,却极易读错的成语“大腹便便”,粤语“便”字在此读“片”,不读“辨”;普通话应读pian的第二声,也不读“辨”音。这个读音重叠起来,解作肥胖的样子,“大腹便便”是肚子又肥又大的意思了。它可形容孕妇或是插胸凸肚的胖子,又常形容肥胖的阔佬。
此成语出自《后汉书·边韶传》。边韶又叫边教先,是个胖教师,能方善辩,文章也写得很好,教了一批学生。一次,大白天这胖老师睡着了,被一个调皮淘气的学生看到了。学生于是作了一首顺口溜歪诗:“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孝先后来听到了这首嘲笑讥讽的诗,也用诗歌回敬说:“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粤语读“自”;普通话读“四”。笥是装是装饭竹器)。但欲眠,思经事。寝与周公通梦,静与也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大意是说: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名字。大腹便便,肥大的肚子是我装经书学问的容器。只想睡下思考经书的事,躺下同周公梦境相通,静下来和孔子感受一致。你可以嘲笑老师,是出自什么典籍呀?边教先这一说,编顺口溜挖苦老师的学生,灰溜溜地跑了。
古书上这段有趣记载,造出了“大腹便便”成语。现在,此成语除了开玩笑外,已无人用其形容满肚子学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