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点茶法是哪个朝代(点茶法是哪个朝代?)

点茶法是哪个朝代(点茶法是哪个朝代?)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点茶法是哪个朝代?
  • 2、请问点茶法是什么朝代的主要饮茶方法?
  • 3、宋代点茶步骤有哪些?
  • 4、点茶是什么?
  • 5、茶的来源和来历是什么?什么茶最好?
  • 6、什么是点茶?分茶?茶百戏?
  • 7、宋朝人是如何喝茶玩茶的?
  • 8、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 9、宋朝是如何喝茶的宋朝的点茶法有什么特色?
  • 10、凤凰山产龙凤茶:喝茶,为什么唐代人煮茶、宋代人点茶、现在人沏茶呢?
  • 正文

    1、点茶法是哪个朝代?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

    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2、请问点茶法是什么朝代的主要饮茶方法?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点茶法是在唐代痷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根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菜主要特点是:

    “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未浮。”“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类似小竹刷子)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3、宋代点茶步骤有哪些?

    感谢邀请!我先来说说宋代点茶的基本茶具:宋代点茶工具主要有茶炉、茶瓶、茶筅、茶盒、茶盏、盏托、茶巾、茶勺、水盂等。其中茶瓶、茶筅、茶盏是点茶专用的重要茶具。

    第一道:焚香静心。 焚点檀香,陶冶心境。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 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 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 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 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 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 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 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 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 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

    第十一道:麯尘出宫。 取抹茶加入茶盏。

    第十二道:茶瓶点冲。 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三道:融胶初洁。 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

    第十四道:周回一线。 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

    第十五道:竹筅击拂。 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

    第十六道:持瓯献茶。 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4、点茶是什么?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5、茶的来源和来历是什么?什么茶最好?

    一般而言,如果想要探寻一个事物的来源,最好从记录该事物物名的古文字入手。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侧重于以形表意。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从记录物名的古文字字体去探寻该事物的由来。

    在唐代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献里并没有“茶”这个字。但是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晒青制茶法,也就是说至少在三国以前中国就有了现代意义的茶。只不过唐代以前的文献里都把茶写作了“荼”。

    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记录荼的是《诗经·邶风·谷风》,诗曰:“谁谓荼苦?”汉代毛亨解释说:“荼,苦菜也。”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物》解释“荼”说:荼,苦菜也。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也把荼解释为苦菜。所以荼的本义为苦菜。

    中国古人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些苦菜吃了可以提神,也可以强身健体,所以慢慢地就有了把这种苦菜拿来食用的习惯。这种用来提神健体的苦菜就是现代意义茶的祖先。

    两汉以前,中国的茶叶都是将鲜叶直接放进汤里做羹或者做粥的。所以中国古代只有吃茶而无喝茶之说。

    但是,吃茶的鲜叶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如果想要一年四季都吃上茶,只有把茶像其他菜一样晒成干。因为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发现失去大部分水分的菜干可以长时间保存。

    所以,两汉至三国期间,茶就以晒青的方式出现了。隋唐开始,人们创造了蒸青制茶法。明代人们创造了炒青制茶法。炒青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常见的制茶法。晒青被白茶继承下来了,蒸青被恩施玉露等茶继承下来了。

    这就是茶的来历。

    至于什么茶最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中国可以产茶的地方太多了,不同的地方做茶的手法不一样。中国光茶的大类就有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绿茶、黑茶、黄茶六大类。每一类的产区都很大,每一个小产区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做出茶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所谓类类有好茶、处处有好茶,哪个最好真的无从比较。所以茶友们常说茶无止境,因为谁也不知道最好的茶到底是什么茶。

    再加上每个人的喝茶经历、对茶的期望值不一样,口感偏好也不一样,对茶品质的判断也会因人而异,评判有很大的主观性,就算有了结果,也不会客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没有用来判断不同茶类品质高低的标准。这也说明,谁也无法判断哪个类的哪款茶最好。

    可能有些人基于自己的口感偏好和特殊情感,心目当中可能会有自己认为最好的茶。但是我还是认为茶无止境,我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最好的那款茶,但是我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茶。

    6、什么是点茶?分茶?茶百戏?

    點茶:是唐宋時期的煮茶方式,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餅碾碎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類似於日本的茶道。

    分茶:南宋诗人陆游曾作《临安春雨初霁》一首,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點茶是分茶的基礎,分茶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

    茶百戲:茶百戲又叫分茶,水丹青,僅用茶和水,讓茶面上顯示出文字和圖案,沒有見過真正的分茶具體操作,感覺和咖啡拉花類似。

    7、宋朝人是如何喝茶玩茶的?

    茶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我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

    有王安石说的:夫茶为万民所用,等于米盐。在宋代,茶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朝开始的。精细的宋人将茶发展到登攀造极的程度。

    在宋代,从雕琢精细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差),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将茶玩出五花八门的高度,使之成为(盛世之清汤)。

    一片茶叶玩出什么花样,千年的茶技至今难以超越,我们不是一个时代,无从亲眼见到,只能从古诗里知道一二。只有走进中国茶叶博物馆,你就能穿越千年,重新体验一下。

    宋人制茶,有御用的龙凤团茶,到民用的散茶,整个流程都有(督茶官)严格把控。

    宋人烹饮茶,不仅斗茶,还写诗作画。不过,进入高科技的今天,喝茶有了高科技的用具,比宋人方便多了。你可到广州,福州,航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茶房看看,饮饮茶就知道了。本人只能查资料,从古诗里了解到这些,如有不妥之处,友友们指导一二。

    8、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

    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每样制作、储存、泡茶都不一样。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放些小玩意调调味。

    这些倒是没什么稀奇的,但是陆羽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他说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喝茶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今天都是要过滤掉茶叶的沫子和残渣的,怎么陆羽说这样做无异于沟渠废水呢?

    原来陆羽这里讲的不是普通的茶,是抹茶,抹茶是要把做成茶团的茶叶磨成末然后放到汤锅里烹茶(当时叫作烹茶或煎茶)锅中就会出现泡沫,当时的人管这个沫子叫沫淳,唐朝人喝的确实就是这个叫做抹茶的东西,不过有的人觉得这就和羊肉汤上面的血沫子一样得打掉,别人当作废物的东西,陆羽却把它当宝贝,所以告诉众人千万不要把沫子打掉,可是唐朝多数人是不喜欢沫子的,不然陆羽也不用这么强调,这个沫子的薄厚多少具体看你磨的程度以及茶叶末的量,还有就是水的温度。

    唐朝喝茶

    宋朝人的点茶

    宋朝人喝茶的习惯虽然沿袭唐朝人的传统,在唐宋期间中国人基本上是喝抹茶的,但是宋朝人不加调味料以及那些葱姜蒜什么的,并且北宋时的人们可不像唐朝人不喜欢茶沫子,那时候的人特别喜欢这个沫淳,也就是说这时候大家体会到了陆羽说的沫子乃茶之精华。

    刚才我们说,唐朝的抹茶是用汤锅煮茶沫的,然后加点调味料就可以喝了,宋代虽然也喝抹茶,但方式不一样,他们管这个叫做点茶法,我们可以从蔡襄的《茶录》记载中看到他们的点茶方法教学:

    蔡襄 《茶录》点茶篇: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的原料就是茶粉,如果没有,那先得把茶叶用烘焙的方式烤干,用石臼去碾碎,然后用茶碾去磨粉,越细越好,最后再用筛子去筛,把一些大颗粒筛选掉,只留下最细密的粉。

    第一步:用勺子把茶法加到茶碗里,加少许热水并轻轻搅拌,搅成糊糊状的粘稠物。

    第二步:搅的差不多了,再往茶碗里续水,不要太多。此时拿出像是搅拌器一样的东西,古人用的是竹子做的小扫把,叫做茶筅。用这个东西贴着茶碗的碗壁,一只手拿碗,然后开始转着圈的搅拌,并且一定要击打,不击打是出不了泡沫的,直到茶糊搅拌均匀。

    第三步:然后再续热水,继续用茶筅搅拌,但是这时候要注意,一旦你的手法不对,就不出沫子了,技巧是贴着碗壁转圈,搅拌的速度要快,击打的力度要减轻,不然不利于泡沫的产生,这个过程中茶汤会泛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泡沫会越来越厚,本来是青褐色的茶汤会变得越来越白,击打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粉和热水的混合物中,这就是泡沫产生的原因。

    第四步:继续加热水,加满,然后用茶筅轻轻搅动,这个过程就是把大的泡沫往小打,打的非常细,最终泡沫就像是牛奶一样。

    这个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做出来的茶你可以选择直接喝,也可以选择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之前微博有很火的藕粉冲泡,有的人能冲出膏状,有的冲不出来,很能说明,这是一个技术活!但如果这事情给宋朝人来做,那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不仅会冲茶,点茶,就是我上面说的步骤,可是这个沫子既然很好玩,为什么不玩彻底呢?

    所以宋朝人用这个泡沫来拉花,水平很高,各位应该见过咖啡店或者奶茶店的那种拉花,实际上就是在把沫子和奶油混合做出图案,宋朝人没有奶油,但是仅凭茶沫子,他们也能玩出花样。

    试想,玩花样就得想办法让这个沫淳不要散,至少也得保持到你做完造型要喝它的时候再散,唐朝人为什么玩不出来?第一就是陆羽说的,唐朝人不懂沫子的宝贵之处,第二就是唐朝人用汤锅煮,在沸水之上,沫子很难保持,而且量会很少的。

    所以宋朝人想的办法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用锅煮,而是在茶碗里用水把茶粉打成膏,然后往茶膏里慢慢注水,然后不断搅拌击打,就会出很厚,很白的沫淳,如果技术好,完全可以达到奶油的白色,这时候你再去对泡沫做造型。在日本的抹茶道里,很能还原宋朝人的这套手艺,但是有点区别的是日本的那个抹茶是很苦的,宋朝这个是偏于滑润的口感。

    后来到了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点茶,不仅是国外做生意的商人对茶叶有大量的需求,就连寺庙的禅院的僧人,道观的道士,他们也都喝茶,僧人喝茶主要是打坐需要,提神悟道,并且喝茶在禅宗那里是有仪式的,这一点被遣唐使带到日本,进而发展成为了茶道。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因为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的抹茶道诞生于400多年前,在我国宋元时期前面我说的那个点茶法的吃茶方法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内容的主要形式,他们也是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用开水冲泡再用茶漏搅拌至打沫,不过那个东西非常的苦,各位还是要小心尝试。客人会流连于繁琐的茶道礼仪与仪式中,同时感受抹茶道的仪式魅力,和整场的舒服感。

    宋朝人斗茶

    宋朝人不仅喝茶,还有比赛,就是所谓的“斗茶",起初是皇帝和士大夫阶级,后来就是全民斗茶,用宋徽宗在自己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说: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全民皆茶,他们的斗茶比赛的过程就是我前面说的四步骤,考核标准就是看谁泡沫打得好,也就是所谓的拉花,茶碗是黑色的,泡沫是白色的,所以就能形成很好看的样子,另外还可以画图案,当他们用茶筅击拂茶汤产生泡沫之后,就能用长嘴壶和碎茶叶在茶盏中点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可以画花、鸟或者鱼,和今天咖啡馆玩的拉花没啥区别,只是宋朝人的这个难度高一点。

    图案做好了之后,俩人开始比谁的泡沫持久,端着茶碗就等着看谁的泡沫先散开,看谁的碗里先露出茶水,特别有意思,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谁的沫子比较白,谁的茶汤比较白,这个白说明你在做点茶的过程中手艺比较好,大家想想我前面说的那四步骤,每一步的衔接和手法都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宋徽宗,他很有一套手法,他在《大观茶论》中讲到点茶的程序有七个步骤,就像是你看菜谱一样,我们看下他原文是如何讲的: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

    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

    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

    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

    后来这个游戏也一直流传到民间,民间也开始斗茶,不过民间的斗茶就没有这么高级了,不过也算是一种趣味活动,有点类似街头老头下象棋。

    宋徽宗《大观茶论》里记载,喝茶已经变成全国流行的了,所以宋朝人的点茶、点茶中的风气、斗茶的习惯都是宋朝人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风尚。

    9、宋朝是如何喝茶的宋朝的点茶法有什么特色?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宋代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每碗茶的茶用量是一钱七左右,放入茶碗中后先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击拂(宋徽宗以后以茶筅为主)。“汤上盏可四分则止”(出蔡襄语),到碗壁的十分之六处。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视茶与水调和后的浓淡、轻重、清浊适中方可。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记述了点茶过程注汤击拂的七个步骤:

    不一点茶,而调膏继刻……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面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着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行茶中时间非常短暂的过程,被细致分析成七个步骤。点茶人却能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

    10、凤凰山产龙凤茶:喝茶,为什么唐代人煮茶、宋代人点茶、现在人沏茶呢?

    唐人的饮茶方式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相传始于炎帝神农氏,初作药饮。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阳陵从葬坑出土固形体茶,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茶叶。

    唐代以前饮茶风气流行于长江以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产茶地带,唐代以后逐渐遍及全国。

    唐封演(约8世纪末)《封氏闻见记》载:“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特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北方由于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关系,不适合茶的生长,因此茶皆由江淮运送北上。

    至唐玄宗开元时期,全国各阶层已把煎茶、饮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陆羽《茶经》问世,更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

    此即《封氏闻见记》所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再者,从唐诗中出现歌咏茶的诗文,以及大量出土的茶器,可以概知唐人对茶及茶器的讲究。

    陆羽《茶经》内容完备,涉及广泛,包括了茶文化的每一层面。《茶经》中记载茶有四种形式:“觕茶、散茶、末茶、饼茶”。

    前两者指茶叶;后两者是将茶叶磨成粉末或制成茶饼。主要的饮茶方式有三:煮茶、痷茶及芼茶,其中最流行的方式是“煮茶”,唐代文献普遍称为“煎茶”。

    操作顺序大略如下:

    一、炙烤饼茶

    二、研碾茶末

    三、罗筛茶末

    四、茶鍑或茶铛煮水

    五、投茶末入鍑或茶铛

    六、以茶匙或著搅拌茶末

    七、培育汤花(育华,打出茶沫)

    八、酌茶于碗,即可饮用

    这些茶器,在煮饮过程中互相配合,形成唐人独有的煎茶、品茶之道。

    宋人的饮茶方式

    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再加上皇帝爱茶、写茶书,文人将琴棋书画融入茶事活动中,人们对茶的审美、精神境界的追求等大大提升,留下很多重要的茶书、茶诗歌。

    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不仅士人饮茶之风大盛,民间也盛行斗茶、茶百戏,茶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从上流阶层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宋史》记载茶分两类,有片茶和散茶。

    片茶即团茶,亦为饼茶;散茶即叶茶,亦可称为草茶宋人饮茶以末茶为主,因此无论饼茶或草茶饮用前皆研碾成末。

    宋代著名的噢茶竞技“斗茶”,是一种对茶竞赛的评比。茶的色、香、味、型之鉴赏,点茶操作技巧的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笼击拂茶汤所呈现的结果,均是考评重点。

    斗茶进行时,必须注意节制注汤,使茶末与汤融合,再以茶匙或茶笼击拂搅匀调成浓稠的融胶乳状,使之产生泡沫汤花。(汤花是白沫,因此宋人喜好黑色的器皿,有利于更好的观察茶汤)

    饮茶习俗发展至明代,出现了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体恤民情,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团茶进贡,禁止制造费时费力、工序极繁的团茶,改茶制为叶茶(散茶),唯芽茶进贡,从此改变了饮用末茶的习惯,也结束了自唐以来团茶、末茶居领先地位的历史。末茶没落,连带以茶筅击拂的点茶法亦渐行消失。慢慢地国人不识末茶、点茶为何物。

    久之,明代的训古学者,读到宋代文学作品中“茶筅”名词时,亦苦思不知其为何物。明代饮茶文化进入新境界,从团茶改为芽茶,制茶与饮茶方式也随之焕然一新。

    明人的饮茶方式

    饮茶文化发展至明代,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从团饼茶改为芽茶,制茶与饮茶方式也随之焕然一新。

    明万历年间茶人许次纾(1549~1604)《茶疏·烹点》记载明晚期泡茶方式为:“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盖或仰放,或置磁盂,勿竟覆之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先握茶手中,侯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分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

    《茶疏》相当清楚地说明了泡茶过程,即以第一泡茶汤洗茶后舍弃倾入盂内,第二道茶汤冲泡供饮,呈现明人重视茶色、茶香、茶韵等细节,实与今日泡茶方式相去不远。

    明代茶器也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而产生了变化。

    旧时饮用末茶所需茶器,如茶白、茶碾、茶磨、茶罗、茶笼、茶勺以及为呈现茶沫汤花的黑釉茶盏等,皆因叶茶改变了冲泡方式,不须研磨打茶,随着末茶的废置而消逝。

    新兴泡茶器皿如茶壶与茶钟,特别是宜兴紫砂以及白瓷茶杯,在明代中以后成为茶器新贵,也是文人、茶人争相收藏的对象。

    现今中国的茶道传承:工夫茶

    “工夫茶”是一种颇具功夫又温文雅致的饮茶艺术。工夫一词可指做事方法讲究。在一泡茶里,水温、注水的角度、高度,水注大小,注水急缓对茶叶和对茶物质淅出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及品味特点。同时,工夫茶对选茗、择水、置具、烹煮、品茗等各个环节亦有精细讲究。

    潮州工夫茶的烹制和品饮,古今大致相似。清代袁牧《随园食单》中(18世纪80年代)介绍武夷僧道瀹 茶献客,说的就是“工夫茶”煮饮方法。

    《随园食单》:“……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橡,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如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是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乔。且可以渝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潮州工夫茶必备技能:二十一式

    近代,徐珂《可言》(1924年)卷十三中,说“工夫茶,潮州所尚,品茶之事也。其烹制法,本诸陆羽茶经,器甚精细,白泥炉形如截筒,高尺二三,壶用宜兴瓷,大者可容半升许,杯盘用花瓷,杯小而盘如满月,壶及杯盘,旧者贵如拱璧,烹时先贮泉水于铛,用细炭煎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之上,然后甚而细咽之,气味芳烈。”

    第一式:茶具讲示

    逐一讲解展示孟臣壶、若深杯、玉书碨、红泥炉等茶器。

    第二式:茶师净手

    第三式:泥炉生火

    第四式:砂铫掏水

    第五式:榄炭煮水

    第六式:开水热罐

    第七式:再温茶盅

    第八式:茗倾素纸

    第九式:壶纳乌龙

    第十式:甘泉洗茶

    第十一式:提铫高冲

    第十二式:壶盖刮沫

    第十三式:淋盖追热

    第十四式:烫杯滚杯

    第十五式:低洒茶汤

    第十六式:关公巡城

    第十七式:韩信点兵

    第十八式:敬请品茗

    第十九式:先闻茶香

    第二十式:和气细啜

    第二十一式:三嗅杯底、瑞气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