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节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节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 2、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什么情景?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 3、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有哪些象征意味?
  • 4、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 正文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出自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写出了古代春节的三个重要习俗——喝屠苏,放鞭炮,换桃符。

    这是古人大年初一清晨的动作三连,千年来一直都是如此。但是诗人却把如此普通的三件事仅用四句28个字,就巧妙地安排在一首诗里,并写得诗意盎然,朗朗上口,充满喜庆,不得不点个大大的赞。

    原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涉及的这三个春节风俗,都跟驱邪有关,可被称为驱邪三件套。

    这三个风俗中,对我们现代人说来,只有屠苏酒比较陌生。

    在古代,大年初一全家都要饮这个屠苏酒,就如过年饺子一样,是必须的。饮用屠苏草酒,据说可以驱邪避瘟疫,还有求得长寿的功能。

    屠苏酒,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后由“药王”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在《红楼梦》第53回文中也有反映。

    古人饮屠苏酒,方法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意在祝贺小孩又增长了一岁。

    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饮了?

    我想科学昌明的结果之一就是,让过去必不可少的习俗,都成为可有可无。喝了千年,人们才注意到也没有见到什么实际效果。

    放爆竹,是为了驱逐一个叫“年”的怪物,为了赶走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制造噪音,造成人身伤害,引发火灾,这个有百害无一例的行为,通过逐年的扩大禁放范围,在2019年彻底禁绝了,应该说是大快人心。

    当然,古人另一个驱邪神器——贴对联,在民间已经息听尊便了,爱贴不贴。

    喝屠苏,放鞭炮,换桃符,都跟驱邪有关,在大年初一,成为人们的招牌动作,坚持了2000年。

    但是人们应该知道,邪都是从人心里长出来的,靠外在的东西驱除,往往靠不住,不如从内在下功夫,努力修正自己的内心。

    2、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什么情景?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服。"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年初一,旭日东升,光照千家万户,每户人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王安石一一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服。

    【注释】1元日:大年初一。2屠苏:屠苏酒,古人有大年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3曈曈:日出时,

    光明的样子。4新桃换旧服:古人大年初一时,会用新的桃符替换旧的,用以辟邪。桃符,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都垒二神之名。

    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在噼里啪啦的放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春风送来暖意,人们畅饮屠苏酒。旭日初升,光照千家万户,每户人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诗解】

    诗人借喜迎元日,抒发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昂扬情绪。

    3、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有哪些象征意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新年伊始,我们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寓意何在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时间:辞旧迎新的一年之初

    先从字面意思入手。大年初一的爆竹声响起,意味着与过去的一年挥手告别,迎来新的开始。所谓"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不仅使得万物一一复苏,也将这份温暖融入屠苏酒,送进了人们的口中。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百姓在桃木板上新画上神符,插在门旁以求平安。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取胜"(《谈艺录》),全诗虽以描述为主,却能通过一种人尽皆知的情状,展现作者独树一帜的思想。

    总体而言,王安石主要秉承的是儒家思想,尤其对《诗大序》颇有赞赏,称"其言约而明,肆而深,要当精思而熟讲之尔"(《答韩求仁书》)。而这首诗所表达的内涵正印证了《序》中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透过诗人之眼,我们可以看到平民辞旧迎新之际的欢乐气氛,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百姓生活平安幸福的祈愿。

    二、事件:除旧布新的变革之志

    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或许我们应当透过言辞表面,去挖掘其更深层的意蕴。

    除了展现新年新气象之外,此诗总让人想起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二者想要传达的实则都是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道理。那么这个"新事物"有何特指呢?

    知人论世。此诗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王安石初拜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著名的变法。北宋初期,社会矛盾日益深化;在王安石推行的政策下,全国上下开始实行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初期收获了显著的成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王安石把变法比作"爆竹""春风""新桃",言语中不仅有着对除旧布新的自信,亦不乏自矜之意。

    三、不尽人意的结局与客观评价

    那么,这位踌躇满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领导的变革结果如何呢?学过历史的同学都知道,熙宁变法后来遇到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阻力,以失败告终。中学教材还告诉我们,列宁曾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单看来不过是一句中立的评价。而追溯至原文,其出现于《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下的一个注释中:"普列汉诺夫同志在《日志》第五期中警告俄国不要重蹈王安石的覆辙(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原来列宁只是将王安石作为一个负面典型而已,由此褒贬之意立见。

    若不以今人的眼光多加苛求,王安石在他的时代具有改革意识,的确是有前瞻与灼见的,但考虑到秦时商鞅早有变法之事,王安石实际上是对前人的接续罢了。令人欣慰的是,千百年后,当我们再读此诗,早已不再局限于其政治功利的一面,而被诗歌传达的崭新气象所吸引;"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也被写入对联,为人所津津乐道。

    4、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说的是春节。此两句是王安石《元日》的诗句,而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宋.王安石《元日》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2、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诗句意思就是说,每当正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刚刚升起,千家万户就把旧的桃符换下,来贴上新的桃符!寓意着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