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八股的特点是什么呢?从它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它的最显明的特点就在于老一套的公式主义。用八股文章的结构为例子,就可以说明全部问题了。
明清两代盛行的八股文章,都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每一篇八股文章,总得有几个部分。在“题前”的部分,有“破题”、“承题”、“起讲”、“领题”等段落;中间“八比”的部分,则有“起比”、“中比”、“后比”、“束比”等主要的几个大段落;末尾又有“落下”一段,以结束全文。“八比”的部分,无论长短如何,每一比的句子都必须整齐对偶。如果写了八比还嫌不够,也可以增加比数,甚至可以达到二十比之多。但是,一般都不超过八比。因为旧式的八股文有很多拘束,不可能写得太长。
在固定的格式之内,旧式的八股文又有四十几种作法,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读者总觉得有许多文章,似乎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东西。有一些懒惰的作者,干脆照抄文件,或者大量引用经典著作的原文,以充塞篇幅。这种抄袭的弊病,是八股文的必然恶果之一。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有一通“上谕”写道:“考试月官,令作八股时文,大都抄录旧文,苟且塞责。”乾隆四十三年又有一通“上谕”写道:“据奏近年风气,喜为长篇;又多沿用墨卷,肤词烂调,遂尔冗蔓浮华,即能文者,亦不免为趋向所累。……嗣后乡会试,及学臣取士,每篇俱以七百字为率,违者不录。”
这种规定对于旧式的八股文,当时也曾经发生了某些约束的作用。但是,由于清朝的封建统治者当时还需要利用八股文作为他们统治的工具,他们当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废弃八股文。
2、古代的八股文是什么内容?
之乎者也矣焉哉,简言意骇正理伦。唐宋八家文章著,胡適改通白话文。
3、何谓八股文?为什么很多古代有名的才子会屡试不第?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始于明代,盛于清朝,直到光绪未年才废除。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一定的规定。“破题”共两句,说破题目的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起讲”概说全体,是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其中“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在这四个段落中,每个段落又有两股两相排比对偶的文字,每股少则四句,多至二十句,合共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或“八比文”。八股文分“正格”(排比对偶为八股者)和“变格”(排比对偶不是八股,而是六股或十六股、十八股者)两类。每篇字数在三百字至七百字之间。八股文出题,都在《四书》、《五经》之中。故也叫“四书文”。八股文的内容,只许“代圣人立言”,不许考生自由发挥,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对经文的解释,也必须遵照官方规定的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毫无价值可言,它是选拔封建官吏的手段,只能起到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4、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文。5、八股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经历了哪些朝代?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下面凉夜从三个方面聊一聊八股文。
一、何为八股文?八股文是中国明清时期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文体。八股文中的“八股”即: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八股文要求严格,起承转结有一定的规矩,对字数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最初的三股和末一股可采取散文形式,中间四股需用排偶的句子。在字数方面,需要控制在五六百字。
二、八股文怎么产生的?历经了哪些朝代?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中国科举制度开始出现。朝廷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但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一个确切的选拔标准的。在隋唐时期,科举中写文章的部分主要是以诗词歌赋为主,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弊端,单纯的诗词歌赋包括散文它们的范围都太大了,而且内容不好比较,换句话说,诗词歌赋不适合做考试之用。
到了宋朝的时候,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觉得唐朝这种以诗词歌赋作标准取进士太过浮华不切实用。取进士是要寻国家栋梁,只会诗词歌赋怎么行?遂改革,并多科为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这个时候就有点议论文的味道了。再到后面的元朝,把范围一划,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正式出现。这个时候科举考试非常严格,文体、格式、字数、格律、步骤都有要求,且只能围绕规定的经注写东西,考生是不能随意发挥的。
清朝大抵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但做了一些改进,因为康熙帝觉得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意思就是“八股文太讲究形式了,这样选出来的人对政治一点帮助没有,我要改进一下。”于是,在公元1633年,八股文被废止。但是没过两年,因为很难找到代替八股取士的方式,1668年康熙帝恢复了八股考试。此后,直到1904年,伴随着清朝最后一次科举,八股文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对八股文的看法八股文严格规范了行文格式及体裁,避免了单纯以诗词歌赋作考试内容的浮华。八股文规定范围内的四书五经,让广大学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其实也促进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
但是弊大于利,八股文如此严格的要求很容易让考生钻牛角尖,刻意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极大地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意志。很多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初心。这样的人走上官场,对民间的大小事情自然缺乏了解,吏治自然日渐败坏,国家难见清朗。
从康熙帝的做法来看,其实古人是明白八股取士坏处的,但是没有办法。规定了范围,规定了字数,规定了格律,在这些规定下发挥创作已经是最大的公平,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你难人家也难,只有考不上的人才会抱怨。”对寒门学子来说,研习八股文是唯一的选择,这是改变命运的方式手段,他们怎么会抱怨呢?也就是后来的人,站在故事之外,随意点评自己的看法,不是曲中人自然不会听进曲中意。
你觉得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6、八股文具体解释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7、什么是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10个部分组成。
破题,开首用两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两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8、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扩展资料:历史评价一、正面1、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来选取任用人才。科举考试由唐、宋时期的重视个人才气的诗赋、策论转而为明代的以《五经大全》的儒学经义为主,乃是科举制度为追求公平原则的落实。但是由于考试范围的限定化以及题目的不断重复,再加上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幅的增加,因而造成了士子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废书不观”等坏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经由科举市场决定政府人才来源所必须承受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于是在科举题目上出现了截题、搭题以及在文章写作上出现了综合了诗赋、策论的八股文等应变措施,这也就是说士子对于题目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在八股文章的写作能力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进一步的获取考官的青睐。2、是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沉淀升华所得的规范准则明初大儒唯程朱之式是依,是一种普遍现象,故其于诸子学之观点亦因仍于程、朱,宋濂、解缙以及薛瑄等皆是如此。在明成祖永乐年期修撰的《五经大全》,如以科举制度的发展来看,顾炎武曾质疑“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故使治经者以宋儒朱考亭先生之说为宗。上之所取,士之所以取于上;师之所教,弟子之所以传于师,其说皆必出于是。上之所以取而不出于是,由变礼易乐,叛于时王之法也,无所逃当世之责;师弟子所习而不出于是,其罪若伪符节尺量之罪也,徇于路者得而讥之。”,可说是经过宋、元以来,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的沈淀以及升华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的规范准则。况且,文章的好坏较难有统一准则,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相对来说评判较为公正客观,争议度相对减少。3、引发研究古籍文理的风气在八股文对于外在形式上的“学古”以及风尚的追求之下,士人逐渐重视秦汉典籍于时文方面的运用,因此此时编纂的诸子学书籍也以尽量能符合士子的需求为首要,因而产生了对于古籍进行文章行文脉络的文理、文气以及文法、文句的评点书籍,如沈津《百家类纂》、陆可教、李廷机《诸子玄言评苑》、陈深《诸子品节》、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焦竑、翁正春《新锲二太史汇选注释九子全书正集》、归有光、文震孟《诸子汇函》、陈仁锡《诸子奇赏》、郭伟《新锲分类评注文武合编百子金丹》、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孙、钟之衣《六子全书》、钟惺《老子文归》、陈继儒《老子隽》等书籍的产生皆是为应科举需求而为之评点。二、负面1、对学术的影响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2、对政治的影响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9、为什么都说明朝科举八股文,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不断地演化,从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寒门仕子的上升渠道得到有效拓宽,但在明代,在科举制中实施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文体,却遭到广泛的批评和否定,世人多评价八股文有害而无益。事实上,明代八股文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文体规范,从产生到成型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初期也能够成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直到后期固化成型不良影响才不断扩大。下面,小学徒就从八股文的源起、发展沿革、影响利弊尝试回答题主的问题。
一、八股文的源起和利弊分析
(一)八股的源起
从唐宋两代的试帖诗和经义文章都能看到八股文的源流,从行文结构上看,唐代的试帖诗就与八股文有类似之处。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常以五言八韵诗的结构作为应考赋诗的标准文体,要求包括首联、次联、颔比、颈比、腹比和后比几个部分,讲究对仗工整。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著名散文《原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朝人茅鹿门说:“秦汉来无此调,昌黎公创之。则是篇也,即为今日八股之权舆矣。”
从考试内容上看,将经义文章作为考试内容,是从王安石开始的。在王安石变法中,将唐代以来的以诗赋取士改变为以经义文章取士,改变唐代明经科的帖括试文机械默写的弊端,允许考生理解阐发经义中的意义。王安石认为,以诗赋取士只能考究文采,以经义取士才能选拔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 宋代经义文章内容主要来源于儒家即《四书》、《五经》,南宋大儒朱熹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后来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选拔标准在元代被官方正式认定和提倡,为明代八股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明代的初期,朱元璋和刘伯温独尊程朱理学,作为科举的规定教材,但洪武年间的科举行为文约束还没有后来那么呆板繁琐,仍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在洪武、永乐年间为求取人才而与科举并行还存在荐举的渠道,对以科目取士的八股文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之时,朱元璋还专门颁发《卧碑文》:“四书经文策论,务要说理详明,不许浮夸怪诞,记诵旧文,意图侥幸。”反对死记硬背,使科举考试中只会写空洞经义文章的人难以入仕。
明代戴名世曾说:“经义之文,自天顺以前,作者第敷衍传注,或整或散,初无定式。而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可见,八股文在明朝早中期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范,仍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是在成化、弘治以后,才变得逐渐死板呆板起来的。到隆庆、万历年间已形成了“为明文之衰,……亦有专事凌驾,轻剽促隘,虽有机趣,而按之无实理真气者。”以科举为目的的八股文逐渐形成了格式划一、文字固定、排偶分明、文论偏狭等基本规范,真正变为文字形式主义,文体僵化,文风怪异,内容空洞,成为批评质疑的对象。
(二)八股文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明代明宪宗成化年间以后的八股文一律采用四书五经的原文作为考试对象,内容译释必须以程朱理学派的注释为准,毫无发挥空间,格式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高度教条化、形式化。明朝中后期的八股文成为后人普遍批评和质疑的对象,普遍认为有以下三个不良影响:
一是僵化思想。科举考试是当时读书人进入仕途最主要的途径,将八股文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又严格地将考试范围规定在四书五经等程朱理学上,且不允许随意发挥,读书人的学习涉猎极其狭隘,思想逐步僵化。程朱理学的所谓新儒家体系不但在相当大程度上割裂和歪曲了先秦时期儒家经学的本质和要义,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明代整体而言的社会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想文化的滞后和落伍。
二是败坏文风。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标准,在讲求对仗工整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八股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远不如诗词歌赋,很多人对此持以鄙视态度。三是影响士风。八股文的出现,让知识分子读书目的进一步功利化,“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翁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读书只为了做官,做官也不为国家百姓。所以有人写文讽刺这种现象,“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但小学徒认为对八股文的评价是有待商榷的,除了要区分明朝不同年代八股文的作用外。还需看到,明朝政府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文体,是公平且有效率的,有利于大规模公开考试的阅卷和评判,可以考察应试士子的文字能力和行文语言水平。一个写作能力差、不肯勤奋努力的士子士不可能在八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事实上,在明朝八股文写作的名家里,有很多也是才富五车的大儒,如明朝三鼎甲的商辂及同时为古文名家的唐顺之、归有光、王世贞等著名学者以及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唐寅、徐渭等人,均是八股文写作的名家。在八股应试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创新之作,比如明代会元唐顺之作《晋人有冯妇者,冯妇攘臂下车》,以孟子借用冯妇打虎回绝陈臻请求其再次劝请齐王的故事“代立圣贤言”,以新颖的方式阐明“君子之道”,就是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代表作。由此可见,八股文写作和科举取士对明初重学勤学的风气的养成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小结
八股文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明朝初年八股的规范尚未完全形成,考试仍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八股取士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给平民阶层打开了阶级跃升的渠道。而成化之后,不断成型的八股文体,对思想的禁锢和士风的损害,实质上是权力腐化僵化带来的衍生影响,八股文体本身并无过错。
二、八股风之下王阳明、宋应星、李时珍等人出现的环境分析
题主在问题中还提出,为何在以八股文为科举主要形式下的明代,还能涌现出王阳明、宋应星等先贤,小学徒认为,除了明朝早中期八股文的格式尚未完全形成、还能发挥一定的人才选拔作用外,还有以下四个影响因素:
(一)元代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的,而在元朝统治过程中,并不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更加透露出游牧民族务实的文化特质,更加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早先为士人所瞧不起的“百工”因自身的技术特长而被统治者看重。为此,元代还专门设置了司天台和太史院等专科学校,元代地方官学设有具有专业划分和民族特色的蒙古字学和医学、阴阳学。
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天文方面,元政府派郭守敬建立科考站、计算黄道夹角、更新历法;地理方面,编修了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大元一统志》;农业方面,编撰了中国古代官方编行最早的农书《农桑辑要》。元代统治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兴起,为明代涌现出大量自然科学方面的优秀人物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中后期较为宽松的学术氛围
明代虽然是以极度专制的权力为特征的朝代, 但终其一朝,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表现出极度暴虐和极具控制欲的倾向,出现了大规模迫害文人士子的现象。而中后期的皇帝有的虽然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但在文化专制控制力度上有所减弱,比如正德间,“谏诤虽不纳,亦不甚摧折朝士”,明代后期朝廷对地方控制力有限,为学者们发表不同于正统道学意见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而王阳明提倡的心学,从理论上还是导向让民众遵守儒家道德,服从专制统治的目标,明代统治者也没有下大力气去禁止此类学术讨论。王守仁于隆庆年间被追赠新建侯,且在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都反映出明王朝统治者对阳明心学的认可。
(三)明朝学院的兴起
明代是高度重视儒学教育的朝代,洪武立国时“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洪武八年年又令“设立乡间社学”。据统计,洪武年间,天下共设府、州、县学1311所,与当时全国府、州、县总数相比,平均设学率为91.49%,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形成了中央太学、地方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和民间社学的三级教育系统网络图。此外,明代的私学如书院、私塾、义塾在明朝中后期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官学网络中,是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以八股科举为主要目标的学习系统,明中期以后,随着文化控制的松动,科举的利禄化,士风的功利化,王阳明、湛若水等大儒率创书院,首开讲学之风,推动了书院的创建浪潮。大量私学书院的兴起,为阳明学等各类思想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嘉靖、万历、天启三朝曾先后四次禁毁天下书院,但仍不能完全刹住官方教育系统之外书院的讲学论学风气。书院的创立,培养了一批不单纯以八股科举为目标,有相对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人才。比如编出《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就曾跟随老师在白鹿洞书院学习。白鹿洞书院现存明代天启四年碑刻《李侯去思碑》中,宋应星作为当时110余受业门人名列其中。
(四)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科技促进
明代后期,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来华传教士不仅传播了西方宗教文化,也交流了大量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明代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虽然未得到官方正式许可,但趁着明朝当时松弛的海禁进入中国活动,经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仪、地球仪、星盘、象限仪、罗盘、日暑等天文仪器,并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当地的政府官员。万历年间,利玛窦还和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有过亲密接触。西方文化及科学技术在逐步渗透到官方网络和学术领域当中,带来深远的影响。
小结
以八股为主体的科举虽然贯穿于明朝,但明中早期,八股规范尚未完全定型,对思想和学术的禁锢影响有限。到中后期,虽然随着八股的逐步定型和上层权力的腐化堕落,士风学风收到了不良的影响,但专制放松带来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官学系统之外涌现出学院讲学的风气,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元朝统治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王阳明、宋应星、李时珍等先贤诞生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