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是头伏(夏至到,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哪天入伏?入伏后哪天最热?)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夏至到,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哪天入伏?入伏后哪天最热?
今天是2019年6月20日,明天就到了今年的夏至日,夏至日是6月份的第2个节日,代表的是这一天太阳运动到北回归线附近,所以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不过相信夏天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入伏,至于这点,咱们老祖宗早已根据夏至和入伏之间的规律,给出了咱们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至过了之后,再过两个庚日,第3个更日的时候就是是入伏的这一天。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那边老张给大家说道说道。今年的夏至过后,第1个庚日是6月22日,也就是说是夏至过后的第1天,这一天是庚寅日。而夏至过后的第2个庚日是2019年7月2日,是庚子日。夏至过后的第3个庚日是2019年7月12日,为什么是庚戌日。通过上边的描述,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每一个庚日之间相差10天,所以通过“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句老话看来他们老祖宗说的还是挺正确的。我要说到入伏之后哪一天最热,那么这个就必须要知道另外一句话了,那就是“热不过三伏、燥不过秋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整个夏天最热的时候应该是第3个伏天,这几天气温达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再加上今年“夏至有雨三伏热”这句老话,老张可以断定,今年最热的肯定是第3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三伏之后还有一秋,这又叫做秋老虎,秋老虎的热是燥热,所以又说燥热热不过秋老虎。“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句话看来,今年夏至的时候降雨不多,可以断定今年入伏之后的气温肯定会越来越高,这也印证了全球变暖这一不争的事实,尤其北方地区的朋友,应该做好入伏之后天气干旱的心理准备,以免庄稼受到干旱灾害。2、什么时候头伏,什么时候二伏?
3、谁知道哪天是暑伏?就是头伏的第一天?
4、头伏是什么时候?三伏又是什么时候?
5、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是怎么推算的?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是怎么推算的?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夏至之后,天气越来越热,但是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真正的高温天气还没有来临。“热在三伏”,三伏天才是最热的时候。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的意思,即我们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热六邪之中“暑邪”。同时,“伏”有趴着的意思,就是说三伏天已经热到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想动了,由此可见三伏天的温度有多高。那么,2019年的三伏天什么时候来临?又是如何计算的呢?对于三伏天,农村有什么风俗呢?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如何确定时间?三伏天的说法,自古就有了,计算方法自然也是按照农历的日期进行计算。根据农村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可以明确三伏的时间是按照夏至的时间推算而来的。不像现在的日历,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庚是10天干中的第七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结合12地支就确定了每天的纪年。天干10天为一个轮回,地支12天一个轮回。所以,根据“夏至三庚”的说法,就是明确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别入伏的时间。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己丑日,6月22日即为第一个庚日,庚寅日,之后分别是7月2日庚子日、7月12日庚戌日。
那么,入伏的时间就是2019年7月12日,夏至三庚,庚戌日。同时,根据入伏的时间继续推算,夏至三庚入伏,四庚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里面,除了中伏(二伏)可能有10天或者20天,其他初伏(一伏)、末伏(三伏)均为10天。区分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就看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在之前,那么中伏有20天;否则也同样是10天。而今年夏至五庚为8月1日庚午日,立秋在8月8日,五庚在立秋之前,所以中伏有20天。所以,根据推算,三伏的时间分别为: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推算以后任何年份的入伏和三伏的时间,比如2020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6日,初伏为7.16-7.25;中伏为7.26-8.14;末伏为8.15-8.24,中伏同样也是20天。三伏天的时间确定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可以知道今年的三伏天的时间间隔,还能明确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掌握了这一套计算方法,下次自己就可以推算了。
三伏天有什么风俗呢?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三伏天的计算方法,也明确了今年的入伏从7月12日开始,持续40天。同时,三伏天作为一年当中最热的阶段,对于农村农业生产还是非常重要的。农村有很多关于三伏天的风俗,比如在饮食上,北方地区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吃饺子既有“福气满满”的意思,又有夏季开胃的作用;其他地方,根据当地风俗不同,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上海有“头伏馄饨二伏茶”、杭州有“头伏火腿二伏鸡”、徐州“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等等。虽然,各地的风俗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就是在三伏天的时候要适当进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在饮食上,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在行为上,各地的风俗大致相同,就是三伏天要安神静气,避免过于焦躁。因为气温较高,身体内部虚火旺盛,容易躁动,加上饮食上丧失胃口,很容易造成内空外躁的情况。所以,在三伏天要重在养。养不是说一动不动,而是养气的意思,心态平和。
综上所述,今年的三伏天马上就要来临了,夏季的高温天气也即将袭来,我们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也要适当进补。同时,夏季高温,要懂得规避躁动情绪,调气养神。虽然三伏天气温高,我们还要防止过渡“求寒”,避免吃的太过生冷、吹的太低空调、洗冷水澡,要尽量将身体热量散失,防止出现热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