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碑文怎么写(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碑文怎么写(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 2、墓碑碑文怎么写?
  • 3、夫妻同姓墓碑碑文该怎么写?
  • 4、给父母立碑碑文怎么写?
  • 5、农村的老人去世了,照碑应该怎样写?
  • 正文

    1、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立碑时怎么写祭碑文

    给逝者立碑写祭碑文,有很大的意义。一是起一个标记的作用,让后人知道坟在哪里,找到墓碑后,一看碑文就知道是自己家的坟。二写祭碑文是后人对逝者的缅怀,简捷概括逝者的一生。三是用文字记录辈份传承,以方便后人核对。四是给后人一个固定的祭拜先人的地方,一到清明节就知道要到这里来祭祖,起到一个情感寄托的作用。可见立碑写祭碑文意义还是很深远的。

    那么怎么写祭碑文?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各个地方的祭碑文写法可能不完全一样,最简捷的写法就是直接写“×××之墓”或“×××千古”,然后把子女的名字和时间写上去,公墓的碑文很多是这样写的,再放一张逝者的相片上去就可以了。

    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写法就不是这样的了,我们这边是属于南方桂林地区,现在就把我们本地的写法说明一下。

    一、祭碑文必须是竖写,分成五个部分。一是逝者的出生地、谁家的孩子、出生的时间和去世的时间。二是逝者的子女名字。三是逝者的主碑文。四是侄子侄女的名字。五是立碑的地点、坟的坐向和立碑的时间。

    二、记住所有的文字一律竖排写,而且是从右到左排例。最右边一排写逝者的出生地,可以写父亲是谁,及在哪里生活后来又迁居到哪里。可用这样的格式“吾父系×××村×××之子后搬迁到×××”。接着写“原命生于××××年×月×日×时,殁于××××年×月×日×时”

    三、再接下来写子女的名字,写法是“有几男几女”,再写子女名字“孝男×××,配偶×氏,孙×××,孝女×××婿××x外孙×××。

    四、中间一排大字是写逝者的,写法是“清故×寿显考×公讳××老大人之墓”,如果逝者是女性,写法是“清故×寿显妣×门×氏老孺人之墓”。注意这里,过逝者去世时的年龄,如果41-50写艾寿,51-60岁写周寿,61-70岁写稀寿,71-80岁写耋寿,81-90岁是耄寿,90-100岁写期颐,这个要规范写。去世时在哪个朝代,在明朝就写"明故",在清朝就写"清故",在现代就写"公元故"。如果是夫妻合葬墓,可参考插图3来写。

    五、过来左边就是写侄子侄女的名字了,写法是“侄男×××配遇×××侄孙×××,侄女×××侄女婿×××,侄外孙太远了就可以不写了。

    六、再过来左边写葬在这个地方的地名是什么,坟的坐向是什么,立碑的时间是什么。写法是“卜葬地名×××立×山×向,公元××××年×月×日×立。

    以上写祭碑文的格式各个地方还有些大同小异,但基本上就是这几个大方面。需要提一下的就是,有一些地方还会在碑的两边柱子写上对联,在碑帽上写上横批,这样看起来就显得更庄严、大气,也会显出特色来。

    2、墓碑碑文怎么写?

    3、夫妻同姓墓碑碑文该怎么写?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夫妻同姓姓,平时感觉不到什么,但在碰了红白喜事时,确实尴尬,不知怎么署名,死后立碑也给后代带来难题。

    (古墓碑图)

    旧时同姓氏之间也有联姻的,但民间传统观念认为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既是联姻,免不了男方女方家庭要来往,正常来往倒没什么,遇红白喜事时,就麻烦了。如岳父母大寿,旧时,女婿是要做对联和牌匾,才能体现对岳父尊敬和家里的风光。岳父母去世的时候,现在送花圈,过去送祭帐布。与打花圈一样,祭布也要展开,像打旗帜一样要举起来,展现在人们面前,上面贴了落款的纸条。因是同姓,落款时,前款与后款会出现相同的府第名称,就会闹笑话。同样,夫妻去世后,要立碑,碑上要写碑文。如果不是合葬,丈夫的还好写,妻子的就碑文就成了问题。

    (妇人墓碑图片)

    旧时,早先有的人家用宗府和宗氏来代替姓氏,避开这种尴尬,但后来发现不对,女的还好,男的跟别人姓了,那不是出卖祖宗了。因宗姓为百家姓之一,姓氏的人虽少,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后来男的落款就不用宗府之称,加了一个字,称宗亲府,意思是同姓姻亲。女人的姓氏无所谓,所以碑文依然用沿用宗氏之称。即“某门(府)宗氏某某老孺人之墓”,合葬用的是一块碑,格式也是两竖排,内容男的用真实之姓氏,女的则用宗氏。

    有的地方则不同,因家族群居在一起,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姓联姻时,儿媳嫁过来后,立即改姓。一般改为与婆婆同姓,还有的改为与岳母同姓,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夫妻同姓。还有的则改同音字为姓,如杨姓改阳姓,陈姓改成姓,刘姓改留姓等等。去世后的碑文也就不是问题了。

    (乡村墓碑图)

    现在同姓氏之间联姻就更有趣,特别是现在正值独生子女结婚的高峰期,同姓结婚被认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在依然以男方姓氏为主导的今天,同姓结婚的夫妻就不会在儿女姓氏上发生争执,跟谁姓也都不会错,夫妻只有一个姓。至于这批独生子女同姓夫妻百年后,如何立碑,那是将来的事,相信他们的子女会有智慧解决这样的问题。

    4、给父母立碑碑文怎么写?

    现在这个可能乡村与城市有所区别,本人不是大城市人所以不知如何,至于乡村在我们这还是按照上辈的历史传统样式而书写碑文。书写按纵向竖格式,阴刻正楷为宜,按风水宝地坐向为准。分三间格第一,左边书写其主人(男)是祖籍xx翁之孙xx公之子,(女则写xx翁之孙媳xx公之媳x×之正配)生于X年x月x日x时,娶妻xx县乡xx公之女,有名望者可加点歌功颂德之词,再写卒于x年x月x日x时,享年xx岁,葬于xx山,坐向xx形象xX(虎形,蛇形……)

    第二,中间一竖行应书写大字,xx国号显(妣)考×府xx先生(公)之墓。

    第三,右边,娶妻xx,孝男xx(名字)女xX孝孙xX公元x年x月吉日立。

    5、农村的老人去世了,照碑应该怎样写?

    根据题主问题的意思,这个问题里的“照碑”应该是一种地方的称法,疑为“照牌”之误。本文且按“照碑”来解析。虽然有一个“碑”字,与立墓碑没有任何关系,也就相当于一些地方的讣单、讣告、讣文、祭文之类的丧事文告,是古今丧葬必须行文的一种民间通用文书格式。

    1、民俗文化中的“照碑”为何物?

    问题提到了“照碑”,本文不得不对民俗中的照碑作一番解释,让读者有更多的了解。

    照碑,古代民间又叫重叠碑。即坟墓前面新立的碑,挡住原来立的碑,民俗中称为照碑。其名称可能与一些地方的阳宅院内的照碑墙有关系,照碑墙,即影壁、影碑墙、照壁、照牌、照碑等,不同的地方名称不同。民间唯心论的说法是挡过堂煞、避邪及风水美观作用,而实际功能则是避风,让过门口过路人看不到庭内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这是阳宅的说法以。这是阳宅的说法。

    坟墓的照碑,也就是前人给祖先立了碑,后人要重建墓碑。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祖先去世前,没有任何名份,后来有子孙后代发达了,门第风光了,地位提高了,觉得原碑文不妥,需把旧碑换掉重建。有的是生前为平民百姓,死后因各种原因得到朝廷赐予的封号,需重建墓碑。二是原来立的墓碑字迹模糊,或者破损,需要重建墓碑。

    因各地的习俗不太一样,我国大部分地区,重建新墓碑时,必毁掉旧墓碑,但也有一些地区,如湖北恩施、湖南西北部等地风俗,重建新墓碑时,不毁去旧墓碑,而是在旧墓碑前再立新墓碑,新立的墓碑就叫做照碑。其意就如同阳宅照碑墙的功能类似。

    2、有的地方把灵牌称为照碑

    灵牌,在我国民间又称为灵位,牌位及灵牌位。在特制的木牌写逝者姓名,以供人们祭奠,一般放在供桌上。老人去世后,在屋内设的灵牌是有规定的格式。比如,父(母)尊称(父为先严,母为先慈,或者都可用讳某某)+公(氏)老大人(老孺人)之灵柩。

    这里要注意的是,去世老人办丧事期间,摆在不同的地方, 后面的“位”写法不同。比如出殡后,要写“灵位”,三年孝满后,一般要撒掉灵牌位。一般不再设牌位,如果要设牌位,就要换成为“神主”。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牌位不是墓碑,千万不能在后面的“之灵位”写成“之墓”,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洋相就出大了,会让人笑话。你想想,牌位都是放在家里供奉的,怎么能写成“之墓”呢?

    3、有的地方把贴在墙上的讣文称照碑

    老人去世时,办丧事过程中,要以各种文书形式张榜公布。有照碑墙的人家,一般将这些文书公布在照碑墙,也就是因为如此,一些地方称为照碑。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没有照碑墙,就贴于屋前的墙壁上。

    这种文书实际上就是讣文(有的地方称讣单)之类。讣文有多种,主要是根据地方丧葬习俗的需要。比如,有的地方先贴出贴出治丧人员名单,农村一般是亲朋和邻居帮忙,还要注明参加丧事操办人员(即执事人员)的名单及分工明细。之后,贴出讣告,即把去世老人的姓名、年龄、去世时间等公布出来,并公布治丧的时间安排。后又陆续贴出需公布的事项(主要由地方风俗决定)。

    最后就是出祭文。祭文一般来说,地方不一样,格式也多种多样,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祭文中最基本的东西一定要体现出来。比如孝儿孝女(含孝媳、孝婿)及孝孙孝孙女共同的祭文,标题要写“祭某某文”,“某某”既有去世老人的姓名,还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晚辈的关系。开头用“惟”起文,结束用“伏食尚飨”。正文要有死者逝世的情况、祭奠人、死者生平及事迹、表示哀痛之情。

    有的农村要把出殡时间、安葬地点及参加丧事中需回避的人的年岁等。也有一些农村不将此内容写入祭文,而是将此另外张榜公布。

    也有一些亲友撰写了祭文,格式类似,有的在出殡时念读,有的则贴于墙壁上,给人们观瞻。有的地方祭文种类比较多,如起车祭文(出殡)、 接茶祭文(出殡途中乡邻祭奠)、掩土安葬祭文、安葬祭墓文、安葬祭后土文、回主安座入龛文等。

    总之,农村办丧事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各地有专门的人熟悉丧事当地文书撰写的套路,各地有不同的要求和格式,在乡随俗,在乡问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