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什么崩什么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什么崩什么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 2、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什么情况?
  • 3、什么崩什么坏的词语?
  • 4、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 正文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什么叫“礼崩乐坏”呢?

    礼的内容有很多,军礼、祭礼甚至酒礼都是一套套的,号称“当年不能穷其学”。

    礼大致可以分为“礼义、礼仪、礼容”。

    所谓“礼义”,就是它的理念;“礼仪”,就是各种礼的正常仪式;“礼容”,就是行礼时和日常起居时的内在情感和动作的规定。

    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是在礼义、礼仪、礼容这三个方面纷纷脱节,既不能在国与国的互动交往中发挥真正的制约作用,同时各国诸侯、卿大夫也不按照规矩执礼,包括在音乐的配合上也由着性子胡来。

    而孔子本人最是崇拜“周公”,也最为崇尚西周时期的礼制,也正是因为于此,孔子才会对当时这种“不按规矩办事,执行礼制”的行为,十分痛心疾首,于是他们编订《礼》、《乐》、《诗》,把礼的丰富内涵留存下来影响后世,不仅后代王朝从中习用,而且影响了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仪式。

    八佾舞于庭

    《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季氏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居然采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纵八横六十四人的舞蹈,这样的事情如果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

    “八佾”就是横向八个人,纵向八个人的一个方队,共六十四个人跳着体操一样的舞蹈。按照周代礼制,只有地位最高的周天子,在宫廷里才能跳这个规格的舞蹈。

    季氏是什么人呢?

    他不过是鲁国国君之下的三卿之一,按照周代的尊卑级别,他家只能跳四佾。

    但是,季氏却在家庙里跳八佾,这就等于是越过国君自己来玩了。

    按照官方的规定,这些音乐舞蹈,在周代可不是随便拿来娱乐的。

    不管跳舞的人数,还有编钟的规模,都是这个家国同构的社会拿来区分严格有序的尊卑等级的。

    结果现在不仅仅是诸侯,连他们的家臣都不遵守这个规格了,这就是一种“僭越”尊卑等级的行为,这就是“礼崩乐坏”。

    ------END------

    感谢您的阅读!

    2、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是什么情况?

    “礼崩乐坏”是今人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的是一个社会或文明秩序和价值的解体。其实,“礼崩乐坏”的通俗说法没有根据,应该是“礼坏乐崩”。

    “礼坏乐崩”出自于《论语》,孔子说君子如果长久不修习礼乐,礼乐会崩坏。这里指的是君子个人学习,还不指整个时代。“礼坏乐崩”作为一个词汇出现在《汉书·武帝纪》,其中说“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是汉武帝用来形容汉代的形势。后来的史学家用来形容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强调西周礼乐制度的全盘解体和崩坏得到广泛的使用。

    那么,春秋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被称为“礼坏乐崩”呢?

    曾侯乙编钟,这是礼乐制度的重要象征

    礼坏乐崩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井田制是周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成为西周王权的两大组织支柱,而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与分封秩序的重要工具,是整个社会秩序的维系。西周社会是一个礼乐社会,礼乐秩序是整个社会秩序和文明秩序的维系工具,所以礼乐制度崩坏的实质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崩坏。

    “礼坏乐崩”首先就表现在社会经济方面,这是一切秩序崩溃的根源。在经济社会方面,井田制度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比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等等。

    “礼坏乐崩”最突出的反映在政治秩序上,那就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这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宗法制的崩溃必然导致分封制问题。《左传》就对此有过分析,书中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这里说,出现多个夫人、多个势均力敌的继承人,多个执政大臣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的首都,就必然会出现多股政治势力和政治集团的斗争,消耗政治实力,最终导致衰落,这是一切祸乱的根本。

    “郑伯克段于鄢”是最著名的宗法制崩溃的故事

    举例而言,齐桓公前后有九个夫人,九个夫人先后生了十几个继承人,继承人和夫人背后是多个国家的政治势力和本国权臣的势力,多个夫人、继承人和相应的外戚势力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就就是“并后”、“匹嫡”。虢公、郑伯为周平王的左右卿士,虢是老贵族,郑是新贵族,两者争夺政治权力,就是“二政”。郑武公的夫人姜氏有二子,长子寤生即位为君,住在郑的首都,姜氏偏爱他的弟弟段,把段封在鄢,鄢城市很大逾制,和首都相同,这就是“大都耦国”。

    礼崩乐坏还表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是一种乐舞,由舞者执羽而舞,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鲁国的卿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了八佾。

    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认为这里说的是鲁国国君怯懦,这样的行为也能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也有人认为这里说的是季氏,这样的行为都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不忍心的呢?

    今人还原的八佾舞

    参考文献

    《左传》

    《汉书》

    李零:《倒转纲常》

    3、什么崩什么坏的词语?

    没有崩字头的成语。

    含崩字的成语有:

    1.山崩地裂[shānbēngdìliè]: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2.天崩地坼?[tiānbēngdìchè]:?崩:倒塌;坼:裂开。像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3.分崩离析[fēnbēnglíxī]: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4.礼崩乐坏[?lǐbēngyuèhuài]:指奴隶社会礼教和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5.土崩瓦解?[tǔbēngwǎjiě]: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参考资料

    成语在线词典.成语在线词典[引用时间2018-1-13]

    4、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侯国,而是周王室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

    第一次“二王并立”

    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13岁的周幽王继位,国丈申侯把持朝政。周幽王21岁时奋起反抗,废了申侯外孙太子宜臼。申侯在西申国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这就是第一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周平王自立以后,周幽王出兵西申,讨伐这个伪政权,不料被申侯和周平王反杀。周幽王死后,申国、缯国、许国拥护周平王。虢公翰和畿内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周携王。这就是“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影响就是礼崩乐坏

    周平王弑君自立,不被诸侯承认,已经造成了礼崩乐坏。周携王是周幽王的遗留势力,是正统的周王。周平王后来指使晋国杀了正统的周携王,再次造成礼崩乐坏。结果就是《清华简》上说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诸侯都不来朝见周平王了。

    其他典型的“礼崩乐坏”事件

    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害怕郑庄公专权,要分去郑庄公一半的权力给虢公。郑庄公以辞职相要挟,最后双方妥协,“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刚上台的周桓王就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为了报复,“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

    州吁弑君

    卫国桓公知道弟弟州吁有篡位的野心,把他赶出了国都。公元前719年二月,卫桓公去成周吊唁周平王,恭贺新君。州吁带着手下的死士,在途中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弑杀的国君。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弑杀时间频发。《史记》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因此,州吁弑君是礼崩乐坏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假托王命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假托周王的命令,召集鲁国和齐国讨伐宋国。

    射王中肩

    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对周王不敬,周桓王率领蔡、卫、陈讨伐郑国。在“繻葛之战”中,郑国的祝聃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头。

    卫灭同宗

    邢国被北戎灭了以后,齐桓公帮助邢侯迁都,重新建国。后来,齐国指使邢国攻打卫国。公元前635年,卫国出兵灭掉了同为姬姓的邢国。卫灭同宗,礼崩乐坏,拉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序幕。

    综述,因为有“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榜样,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