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是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是什么?
  •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 3、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打一歇后语?
  • 5、像“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这样的歇后语有哪些?
  • 6、填写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下句?
  • 7、诸葛亮挥泪斩马懿的歇后语是什么?
  • 正文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是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孔明挥泪斩马谡——军中无戏言。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忍痛割爱。

    希望能帮助到你

    2、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三国杀名将传,以游戏的视角为您解读真实的历史。相信熟悉三国历史的各位应该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并不陌生,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马谡狂妄自大,不听从诸葛亮“当道扎营”的叮嘱,又置先锋王平的劝告于不顾,最终被魏国名将张郃截断水源,大败而归,还将战略要地街亭拱手送人,致使蜀军大败,第一次北伐无疾而终,随后马谡被诸葛亮军法处置,这就是所谓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其实就是罗贯中将正史和野史结合起来所写出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其中有不少情节都是罗贯中为了保证戏剧性而杜撰的,所谓的挥泪斩马谡也是罗先生的即兴发挥之一。我们先来看看正史中对这件事作何描述吧:《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写了诸葛亮曾经“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王平传》中对这件事的说法也差不多:“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但这毕竟是陈寿的一家之言,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曾引用了《襄阳记》中的一段话:“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这句话中有一个点容易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当时的马谡是“与亮书”,也就是写信给诸葛亮的,这样就说明马谡在被下狱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诸葛亮了,因此所谓当众“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迄今为止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在《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中:“向朗平时与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由此可见,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根本没有见到马谡,因为他自知罪责难逃,便选择了逃跑。被抓捕归案后便被直接押入大牢,秋后问斩。但还没来得及执行,马谡便死在了牢中,所以,所谓的挥泪斩马谡,在历史上纯属子虚乌有。不得不说,马谡“熟读兵书”并不是夸夸其谈,但是他并未将其学以致用,就如同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无论你再怎么会说,最终都是战场上见真章的,可惜当年的马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既害了自己,又毁了诸葛亮的北伐大计,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只能说他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其实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当时只是口头应承,并没将刘备的此番肺腑之言放在心上,仍然认为马谡才华横溢,定然会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但是现实却告诉诸葛亮,在识人方面,他还跟刘备差了太远太远……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国历史,或者还想知道关于三国杀名将传的最新资讯,欢迎点个关注哦!谢谢大家,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3、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斩马谡这件事有记载,但过程很简单,只说“戮谡以谢众”仅仅五个字。

    但惜字如金的陈寿对马谡失街亭这件事,前后原因、过程及责任处罚等,还是说的比较具体。

    或许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原因,《三国志》记载的比较详细。

    特别是《出师表》,陈寿居然做了全部的抄录,这在《三国志》中是不多见的事情。

    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伐的重视,以及面临着的压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大军驻守祁山,扬言要从斜谷进击郿县。派遣大将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箕谷,分散曹魏的注意力;命令马谡督率诸军作为前锋,与张郃战于街亭。

    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大败。

    诸葛亮只得迁徙西县千余人口,退还汉中,北伐失败。

    回来后,诸葛亮就把马谡斩杀,并以此向众将群臣检讨自己的错误。

    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

    诸葛亮策反魏将孟达,以配合北伐。由于孟达做事不隐秘,被曹魏获知。司马懿千里急行军,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因而被斩杀。

    诸葛亮判断司马懿一定会从街亭出兵,断绝诸葛亮北伐的咽喉要道。

    于是,派遣大将欲先行占据街亭。

    诸葛亮方面,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守街亭。并且信心满满,跟诸葛亮签下了军令状,自以为饱读兵书,小小街亭万无一失。

    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同时,诸葛亮又派遣高翔带领一万人马,去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驻扎,以防万一。

    又考虑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再派魏延去街亭之右驻扎,接应街亭。

    魏延以为没有得到重用,很不高兴。诸葛亮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反复强调了街亭乃阳平关的要道,其重要性很大。魏延听了很高兴,才领本部人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

    诸葛亮这才放下心来,派遣赵云、邓芝作为疑兵从箕谷进军,自己以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进军郿县。

    从传记和演义来看,整体过程差距不多。

    但仔细分析,就看出问题很大。

    传记只说马谡督率诸军,演义具体到了高翔、魏延一起在街亭方向用兵,这没有大的疑义。不管是否是这几位大将,总之不是马谡孤军前往,而且都以马谡为首要。

    再就是赵云、邓芝作为疑兵,没有任何不同。

    除此之外,传记与演义就差距太大啦。

    首先,这次对抗诸葛亮的是大将军曹真和左将军张郃,而演义所说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在新城除掉孟达之后,没他啥事。

    其次,诸葛亮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之时,魏军尚未行动,诸葛亮咋就会知道是张郃去抵挡马谡呢?真的是会未卜先知吗?

    其三,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还派遣高翔去干吗?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还派马谡去干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其四,更莫名其妙的是,既然诸葛亮大军是从斜谷进军,街亭重要,但没有重要到能左右全局的地步。从以后历次北伐看,诸葛亮再也没有去守过街亭,为何第一次就会如此重要哪?

    不过,这都是演义的说法,可以做个故事随便听听,不必当真。

    但仔细解读《三国志》,就会发现,老罗的演义并不是凭空想象,而且是很有道理。

    诸葛亮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兵出斜谷,这是给诸葛亮一个面子,替他解脱。

    传记没有记载,诸葛亮的大军有任何行动,既没有说跟随马谡进军,也没有在马谡进军后出兵斜谷。

    这就说明诸葛亮这个仗如何打,至此还没有明确的部署。

    熟读兵法,长期追随诸葛亮左右的马谡,很可能误以为诸葛亮很快就会率领大军跟随上来。只要能坚守个十天半月,大军到达,也就啥问题没有。

    即便是张郃把马谡围困在山上,诸葛亮大军再把张郃围困,里应外合,那还真就是势如破竹。

    可莫名其妙的是,马谡迟迟不见诸葛亮大军的踪影。这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诸葛亮用兵之道。

    究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十几万大军那是扯淡。

    诸葛亮兵力不足,只能出其不意,攻击曹魏。

    在不能碾压对手的前提下,诸葛亮还大张旗鼓的扬言要从斜谷,进军郿县。这不符合兵法常识,更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是诸葛亮兵不厌诈,故意放出的烟幕弹。

    第二,诸葛亮分三路出兵,赵云、邓芝一路作为疑兵是无疑的。诸葛亮没有把这一支兵力作为进军的主方向。

    对于蜀汉主力究竟要从街亭还是斜谷出兵,诸葛亮在等待一个结果,就是看曹魏如何应付他派出去的两支人马。

    结果是曹魏用大将军,也就是主帅在箕谷抵抗赵云、邓芝。

    这一招是很成功的。一个主帅率领重兵对抗一支疑兵,显然削弱了曹军的防御能力。

    这给诸葛亮的大军突袭带来很大的胜算。

    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曹魏自然会增加兵力增援街亭。

    斜谷方向就可能出现兵力空虚,将会出现战机。诸葛亮迅速兵出斜谷,攻占郿县。

    如果马谡能够占据上风,击败了张郃,而且曹魏并没有大军援助街亭。诸葛亮大军趁机兵出街亭,从这个方向突破,进击并占据关中,凉州、雍州收归囊中,兵临长安城下。

    但是,马谡忒不抗打,一回合便被张郃击败。

    诸葛亮的整个如意算盘,都彻底泡汤。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兵,都失去取胜的机会。

    这个看似是马谡战术的错误,本质而言,是诸葛亮战略部署的错误。

    在这次北伐前夕,就存在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北伐战略部署的争论。

    从上面的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也是以奇谋为核心的。并没有具体、坚定地出兵方向。

    虽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诸葛亮如此大的战役行动,放在了投机取胜上,显然不符合用兵之道。

    但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病,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可用。

    诸葛亮几乎是举国之兵,而曹魏方面仅仅是一部分的兵力在对抗。就司马懿这样的统帅级别的将领,都没有参与。仅仅曹真、张郃就把诸葛亮打败啦。

    无论战将还是兵力,蜀汉与曹魏都相去甚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从上面的分析,就会看出,马谡失街亭不仅仅是马谡战术的失当,还有许多问题存在。

    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不管有没有军令状,打了败仗,总要承担责任,否则就没法管理部队。

    把马谡杀了也就杀了,没必要挥泪。

    《诸葛亮传》尽管是仅仅“戮谡以谢众”五个字,却大有深意,这就是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其一,刘备临终遗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遵从;

    其二,北伐之初,许多臣僚、将领不同意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但他一意孤行。

    其三,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战略部署的失误。

    这就是诸葛亮斩马谡后,“谢众”的原因,演义把这个桥段描写为“挥泪”并不为过,不管是否如此。

    挥泪不是为马谡,起码不主要是因为马谡,主要还在“谢众”,给大家一个交代,对皇帝陛下一个交代,为下一步继续北伐做铺垫。

    《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并上疏说:“我以微薄才能,占据了不应该占据的高位,没能讲清楚制度,严明法规,没能临事警惕谨慎,出现了马谡街亭违背部署的错误、箕谷戒备不周的过失,错误都在于我任人不当。我缺乏知人之明,考虑事情多有糊涂之处。我应该承担责任,降职三级,以惩罚我的罪过。

    这就是说,不仅街亭方向出现了错误,而且箕谷方向也出现了问题,赵云、邓芝也受到了处罚。

    传记明确记载,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行动适当。而不是马谡不熟悉地理环境,安营扎寨不当导致的失败。

    而赵云、邓芝是疑兵,诸葛亮不可能给他们很多的兵力。但曹魏是主帅曹真带领重兵抵挡,赵云等如何抵挡得住哪?

    蜀汉大军尚未出场,派出去的两路人马都已经打了败仗,这弄得是些啥?

    诸葛亮痛心的是军纪不严明,执行命令不坚决,这是他最悔恨的地方。

    坚决杀掉马谡也是杀一儆百,树立他的权威、军威。

    传记还记载,20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后主刘禅专门下诏,说:“街亭战役,罪责属于马谡,而您却把罪责加在自己身上,深深的贬低压抑自己。我不便违背您的心意,听从了您的要求。现在天下还不安定,您这样一直贬低自己,对光复大业不利。现在恢复您的丞相职务,希望不要推辞。“

    从整个过程联系起来分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能说对马谡一点情感都没有,更多的还是政治上的考虑。

    演义说得很热闹,但感觉纯粹是情感的游戏。诸葛亮没听先主刘备的话,不会识人用人,自己很伤心。

    其实,诸葛亮更多还是为以后政治上的考虑,演的是一出戏。

    刨除空城计这个桥段,失空斩的确是一出戏,是一出好戏。

    从中看出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打一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忍痛割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念旧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恨己不识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悔莫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君无戏言

    5、像“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这样的歇后语有哪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诸葛亮说周瑜——请将不如激将

    诸葛亮辅刘禅——聪明帮糊涂

    诸葛亮帮蜀国——鞠躬尽瘁

    诸葛亮华容道上用关羽——有意放曹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内柔外刚

    刘备投曹操——寻找时机

    刘备离曹赴徐州——逃之夭夭

    刘备陶谦让徐州——你推我攘

    刘备投袁绍——委曲求全

    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周瑜谋杀诸葛亮——忌贤嫉能

    曹操兵败赤壁——遗恨终身

    6、填写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下句?

    顾全大局

    一.出处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最后还在狱中病死了。

    二.故事

    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三.寓意

    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怡安管理顾问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7、诸葛亮挥泪斩马懿的歇后语是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懿的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A领兵抗击,张�A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推走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收起     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长于战争理论、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街亭一战中,他担任先锋,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建言,一意孤行,犯了兵家大忌,导致蜀军惨败。由于他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得不将他处死以正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