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上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上一句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不教胡马度阴山上一句是什么?
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飞将军李广至死未能封侯?
司马迁对于李广是高度赞赏的,同时也对李广一生的评价定下了基调——“数奇”。何谓“数奇”?命数不好。李广未能封侯,不单单因为“数奇”,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生不逢时。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在文帝时出头,匈奴入侵,李广因勇敢善射,杀敌多,得以成为中郎将。
但当时天下基本已经平定,战事较少,李广再勇武,也缺少用武之地,所以文帝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李广是汉高祖时从军,封万户侯都轻而易举。
到了后期,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机会没有降临到李广头上。
一方面原因是,这么关键的国战,武帝肯定要用自己最亲信的人;再者,李广本来就有“数奇”的名声,武帝还是比较迷信的,不肯大用李广,怕李广的命数影响到大战的输赢;另外,李广的年龄已经偏大。
二、客观的评价,李广得享大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勇猛善射,《史记》的记载中,没有能体现出他善于谋划,能够指挥大规模作战并取胜的内容。
文帝时,李广得官是因为战功,“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后来,平吴楚七国叛乱时,任上古太守时,任上郡太守时,均表现出了勇敢善战的特点。
但是,纵观李广一生,基本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也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并取胜的功绩。
李广带兵,有他自己的特点,《史记》记载:
“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大意是,李广行军比较随便,士卒任意而行,不讲究编制,也不成行列,他们寻找有水草的地方驻扎,驻扎下来之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军部里各种文书案牍一切从简,但他也远放探哨,掌握敌情,所以也从未遭受过敌人的偷袭。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而且,李广带兵,与士兵同甘共苦,获得赏赐就分给手下士卒,导致家无余财。
李广的勇敢善射,带兵时规矩少,行军过程中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得他深受士兵爱戴。但李广的这种带兵方式,其实不是太适合大规模作战,倒是比较适合带小规模的特种兵作战(我的浅见,不足为凭)。
他的品秩,及带兵的军功,应该是不足以封侯。
三、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史记》着墨不多,那就是李广的性格。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李广“讷口少言”,平常没事就是射箭饮酒;再加上有赏赐就散给士卒,家无余财。可见李广是个不善于社交和处理关系的。
任何时代的晋升,基本都离不开社交及社会关系的维护。很多时候,机会需要上峰的提拔,李广的这种性格,估计也不会得上峰所喜。
而且,李广久负盛名,将帅出师,有这种下属估计也有压力。
综上所述,生不逢时;再加上个人虽然勇武,但缺乏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帅才和经历,相应的也就没有显赫的军功;加之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李广虽然名声很大,但是终难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