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上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上一句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不教胡马度阴山上一句是什么?
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飞将军李广至死未能封侯?
司马迁对于李广是高度赞赏的,同时也对李广一生的评价定下了基调——“数奇”。何谓“数奇”?命数不好。李广未能封侯,不单单因为“数奇”,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生不逢时。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在文帝时出头,匈奴入侵,李广因勇敢善射,杀敌多,得以成为中郎将。
但当时天下基本已经平定,战事较少,李广再勇武,也缺少用武之地,所以文帝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李广是汉高祖时从军,封万户侯都轻而易举。
到了后期,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机会没有降临到李广头上。
一方面原因是,这么关键的国战,武帝肯定要用自己最亲信的人;再者,李广本来就有“数奇”的名声,武帝还是比较迷信的,不肯大用李广,怕李广的命数影响到大战的输赢;另外,李广的年龄已经偏大。
二、客观的评价,李广得享大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勇猛善射,《史记》的记载中,没有能体现出他善于谋划,能够指挥大规模作战并取胜的内容。
文帝时,李广得官是因为战功,“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后来,平吴楚七国叛乱时,任上古太守时,任上郡太守时,均表现出了勇敢善战的特点。
但是,纵观李广一生,基本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也没有指挥大规模作战并取胜的功绩。
李广带兵,有他自己的特点,《史记》记载:
“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大意是,李广行军比较随便,士卒任意而行,不讲究编制,也不成行列,他们寻找有水草的地方驻扎,驻扎下来之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军部里各种文书案牍一切从简,但他也远放探哨,掌握敌情,所以也从未遭受过敌人的偷袭。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而且,李广带兵,与士兵同甘共苦,获得赏赐就分给手下士卒,导致家无余财。
李广的勇敢善射,带兵时规矩少,行军过程中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得他深受士兵爱戴。但李广的这种带兵方式,其实不是太适合大规模作战,倒是比较适合带小规模的特种兵作战(我的浅见,不足为凭)。
他的品秩,及带兵的军功,应该是不足以封侯。
三、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史记》着墨不多,那就是李广的性格。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李广“讷口少言”,平常没事就是射箭饮酒;再加上有赏赐就散给士卒,家无余财。可见李广是个不善于社交和处理关系的。
任何时代的晋升,基本都离不开社交及社会关系的维护。很多时候,机会需要上峰的提拔,李广的这种性格,估计也不会得上峰所喜。
而且,李广久负盛名,将帅出师,有这种下属估计也有压力。
综上所述,生不逢时;再加上个人虽然勇武,但缺乏指挥大规模作战的帅才和经历,相应的也就没有显赫的军功;加之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李广虽然名声很大,但是终难封侯。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卫青还是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压轴之作"。历来对这首诗"龙城飞将"到底是指卫青还是李广存在争议?
既然王昌龄开篇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我们就从汉朝边关说起。从上图可以看出汉朝北部有漫长的国境线,暴露在匈奴的铁蹄下,即便有长城,边关重镇的守卫任务也很重,由东到西军事要塞有:鱼阳、上郡、代郡、雁门、云中,还有陇西。
王昌龄诗的开头,明月照耀下的秦汉边关,应该是一片静谧祥和的,为什么能静谧祥和?因为和平,一旦发生战争,边境狼烟四起,金戈铁马,血肉横飞,哪来的静谧?
秦朝时,秦军强大没有边患。汉朝时匈奴却时刻危险着北部边防。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进逼咸阳附近。
在匈奴咄咄逼人的边患下,是谁保卫了国家的边境安全,换取汉初六十年社会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的时间,答案自然是边关将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护佑着国家的安宁。
王昌龄所处的是盛唐时期,唐朝军队一直是很剽悍的,国家四处用兵,这也是后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原因,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长期的战争人们渴望和平。如果有"龙城飞将"在,匈奴人是不敢度过阴山来进犯的,国家就安宁了。
那"龙城飞将"是谁?有人说是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与“龙”同,笼城就是龙城,因此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更多人认为汉飞将军李广。王昌龄诗中的"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几乎匈奴进犯的要塞都派遣李广为太守。
你看李广的人生轨迹。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崭露头角。汉景帝时,李广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驻守右北平几年,匈奴不敢进犯。可以说,李广从军到死,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汉朝北部要塞驻防,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汉朝的边关安宁。
李广和卫青都是功勋卓著的将领,李广的功劳在于"守",而卫青的功劳在于"攻"。很多人只看到卫青封侯拜相,却抹杀李广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是不公平的!
而且,李广是守护边疆让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卫青是主动出击匈奴,每一次都需要王朝积蓄巨大的能量,付出巨大的战争成本,出击匈奴,消耗匈奴有生力量。汉朝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几乎耗尽了民力,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
因此,我更倾向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李广,守卫边疆安全,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王昌龄的夙愿,也是边关战士和天下黎明的夙愿。
4、不教胡马度阴山。前一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