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借代句(什么是借代句?)

借代句(什么是借代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什么是借代句?
  • 2、借代句怎么写?
  • 3、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为什么是借代句?
  • 4、借代句10句?
  • 5、用修辞手法借代的例子句子是什么?
  • 正文

    1、什么是借代句?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例如: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 “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 如果首长一句话不讲,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去了,那我们才受不了呐。(徐怀中《西线轶事》) “有线”“无线”分别借代“有线班的战士”、“无线班的战士”。

    2、借代句怎么写?

    用“借代手法”写一句话:

    1、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红领巾。注释:红领巾,代指小学生。

    2、我非常了解这只老狐狸 。注释:老狐狸,代指奸诈的人。

    3、法律会制裁地头蛇的。 注释:地头蛇,代指当地黑社会。

    4、他依靠替罪羊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注释:替罪羊,代指替他顶罪的人。

    5、他这个伯乐还没发现面前就有千里马。 注释:伯乐,代指有眼光的人;千里马,代指有才华的人。

    6、作为朋友就不要做铁公鸡。 注释:铁公鸡,代指很抠门的人。

    7、运动场上的飞毛腿向我们奔来。注释:飞毛腿,代指跑步很快的人。

    8、她希望长大后成为白衣天使。注释:白衣天使,代指护士。

    9、恍惚中,几把“明晃晃的大刀”冲了进来。注释:“明晃晃的大刀”,代指日本鬼子。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注释:“复关”,代指氓,因为它是诗中负心男子氓住的地方,故用之借代氓。释义:借代[jiè dài ]:定义: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多数借代词为名词。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起源:《诗·国风·周南·兔罝》

    3、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为什么是借代句?

    你说的这种属于借代中的“ 具体代抽象 ”用骨头这种具体的东西来代替鲁迅的骨气这种抽象的东西。

    借代大体分以下几种类型: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4、借代句10句?

    夸张句: 1我的房子很矮,连老鼠在里面走路都得弯腰。(这是偶小学课本里的,记忆犹新) 2新疆的葡萄西瓜一样大。 3我等了你一千年了,你才来。 4杯子刚才落在地上,把我都吓死了。 5白发三千丈。 6广场上人多得连蚊子都飞不进去。 7小花的笔记本是高亮屏,夜里一开机,整栋楼都不用点灯了。 8火车开得飞快,铁轨都被磨成绣花针了。 9小花的手机待机时间长,埋在地里三年才掉一格电。 10小花的饭量小,一个包子够吃三天。 对偶句 1上下五千年,东西八万里。 2小菜两碟,老酒三钱。 3鼠标光标风向标,电线天线信号线。 4两只老虎跑得快,三头小猪吃得欢。 5雷声大,雨点小。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博客晒感情,日记写真心。 8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留言。 9知道不知道,明白却明白。 10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楼主,我太累了,先写这些好了。

    5、用修辞手法借代的例子句子是什么?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例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