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

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
  • 2、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是什么?
  • 3、江晚正愁余,下一句是什么?
  • 4、江晚更愁余的下一句?
  • 5、江晚正愁余?
  •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的愁余是指什么?
  • 正文

    1、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

    江晚正愁余下一句: 山深闻鹧鸪 出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 辛弃疾 [全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江晚正愁余的下一句是什么?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江晚正愁余,下一句是什么?

    《菩萨蛮》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悲凉之色,常以孤寂之景为衬。而孤寂之景,复常以万静中之一动为衬。“山深闻鹧鸪”,是也。家国天下,悲剧莫以天下悲剧为大。而个人悲剧,莫如以一己之力对抗天下倾颓浪潮为大。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夫天下将亡,而匹夫之责,宁为“明知不可为而为者”乎?壮志难酬,眼见苍生涂炭而无力回天,心如刀绞,悲凉至极而反。也不过“却道天凉好个秋”。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切,不过一场虚幻,如水而逝。一生,亦不论荒诞还是谬妄,不过随一杯鸩酒而去。看者悲不可遏,历者只归平淡。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虞美人 ·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经历过,才会懂。遍历沧桑,才有平淡。 年轻,何能体会的真切。情乃千古主题,虽无家国天下之悲怆,却足阴阳两隔之凄凉。

    《摸鱼儿 · 雁丘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雁且钟情,更何况人?狂歌痛饮,止增悲凉而已。阴阳两隔,如之奈何?

    《金缕曲 · 亡妇忌日有感》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时节。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细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里。

    纳兰19岁娶卢氏,22岁尝丧妻之痛,25岁写下此词。“八百年来之一人而已”,笔力实巨。然而,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世事岂随人愿?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木兰花令 · 拟古决绝词》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自22岁丧妻之后,实已为行尸走肉,虽也因此成为宋后第一人,却一生悲苦。30岁那年某日,纳兰一醉一叹三咏,继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该词写于其临终前不久,貌似借怨妇之口谴责情郎薄幸,实意何在,又谁知晓。如此一生,这八百年来第一人,不当也罢。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纳兰无需独自哀叹,这等滋味,并非一人尝过。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梦记》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更触动人心之处,乃是《神雕侠侣》中,由杨过吟出此词,继而引出断肠崖独角戏高潮的一段经典桥段。“他尚有个孤坟,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他尚且能做得一梦)“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 悲凉到了极致,也许会复转平淡。

    《小重山 · 昨夜寒蛩不住鸣》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江晚更愁余的下一句?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5、江晚正愁余?

    这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正愁余:此句中的”余“指的是诗人自己。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的愁余是指什么?

    这首诗是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诗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全文的翻译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闻,就是指听,听到的意思。